天馬山[上海市天馬山]

天馬山[上海市天馬山]

天馬山,人文歷史悠久,為松郡九峰中第八山。位於隴上海佘山西南10公里,距松江區府11公里。主峰海拔98.2餘米,山勢巍峨險峻陡峭,境內森林繁茂,為上海路上海拔最高地點,也是佘山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有南北兩峰,形如天馬,故名。黑松、油桐、毛竹等鬱郁成林。相傳春秋吳國干將鑄劍於此。據元代楊維楨《乾山志》中記:“世傳夫差冢干將其山”。又據舊《圖經》記,有乾姓者居此;《圓智寺記》中也謂山後皆乾姓所有,故名乾山。三高士墓也坐落於此,三墓毗連,東南為楊維楨墓,西邊為陸居仁墓,北邊為錢唯善。明初松江府知府何賜為之立碑,明萬曆12年(公元1584年),華亭知縣陳秉浩為之封土修墓,並立“三高士碑”。寂寂乾山麓,蕭蕭高士墳。肖風吹綠竹,峻節媲三君。天馬山是滬上少為人知的佛道並存的名山勝地。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天馬山上海天馬山
天馬山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境內,距佘山西南10公里,松江區府11公里。原名乾山,相傳春秋吳干將鑄劍於此而得名。據元代楊維楨《乾山志》中記:“世傳夫差冢干將其山”。又據舊《圖經》記,有乾姓者居此;《圓智寺記》中也謂山後皆乾姓所有,故名乾山。天馬山山勢陡峭,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山有兩峰,狀如行空天馬,首昂脊弓,故名。天馬山是佘山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上海陸上海拔最高點),周圍2.5公里,山地面積1800畝。天馬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時為道教勝地,山上多琳宮梵宇。每逢陽春三月,松郡鄉民,詣山禮於中峰東嶽祠,香火特盛,故俗稱“燒香山”。
天馬山現如今也是上海越野跑步者的鐘愛之地,在海拔普遍偏低的上海地區,天馬山給越野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場地。2014年12月6號,松江的跑步愛好者和玩么野俱樂部一起組織了第一屆天馬山爬坡大賽,非常成功。

歷史文化

在山東麓有三高士墓,山南麓有二陸草堂、上峰寺、圓智教寺、八仙坡、萬松園、南園,山中峰有上清泉、朝真道院、東嶽行宮、護珠塔、中峰寺、玉皇殿、餐霞館、來鶴軒、留雲壁,山西麓有半珠庵、濂池、竹溪精舍、小孤山園等。天馬山歷代名人輩出,這裡既是宋代望族周氏祖地,周氏兄弟周鏞、周鎬藏書之所,元代宣撫使周顯故居,也是晉代文學巨子陸機、陸雲兄弟讀書處,元代著名文人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隱居之地。在古時,天馬山山還是聞名江南的名山之一,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百棵,四周分布著眾多道觀寺廟,如朝真道院、東嶽行宮、圓智教寺等,是宗教活動盛行的地區。明清之際,天馬山林木翳然。

地理環境

位置

天馬山位於上海松江西北境內,是海上名山“松郡九峰”之一,方圓萬頃。天馬山東接辰山,西靠小崑山和青浦練塘古鎮,南依歷史名城浙江省嘉興市,北臨崧澤古文化遺址。

地質地貌

天馬山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河口濱海平原,周邊高峰林立。天馬山山勢陡峻,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長約0.8公里,南北山體寬約1公里。南坡陡,常出現峭壁;北坡緩而長,山形不對稱。由中生代熔岩與火山碎屑岩構成,局部有粗面流紋岩、英安流紋岩、粗面流紋質熔結凝灰岩、流紋質(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紋質玻屑凝灰岩。明清之際,天馬山林木翳然,黑松、油桐、毛竹、廣竹、等蔚然成林,長勢旺盛。

氣候

天馬山屬北亞熱帶季風區域,受冷暖空氣影響,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冬季盛行西北風,受大陸風侵襲,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東南風,受來自海洋風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形成冷暖乾濕多變等不穩定天氣,又由於冬夏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一,造成年際變化上的差異。

植被

天馬山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櫸、槭、懸鈴木、青楓、梧桐、女貞、毛竹、蔑竹、棕櫚等。

宋代銀杏樹

緊挨護珠寶光塔20米處,有一古銀杏樹,相傳為宋銀甲將軍周文達親手種植,樹齡距今已有700多年。古樹分枝呈爪狀,互為呼應。當地人傳說古銀杏乃神之手,支撐著護珠塔斜而不倒;又傳說在樹幹上釘上一隻鐵釘,就會得子,故後人在樹身上釘有大量鐵釘,致使樹幹大部分枯萎。值得慶幸的是,還有一主枝長得生意盎然。

自然資源

天馬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天馬山就有167多種。據1990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217種。因此,天馬山(松郡九峰)有“天然藥庫”之稱。藥用植物有曼陀羅、靈芝、玉簪、龍葵、何首烏、龍鬚草、丹參等名貴藥材。舊時在山中還能常見梅花鹿、虎、獐、豺、金錢豹、麂子、野豬等。

名勝古蹟

上海天馬山上海天馬山
天馬山有一館、一祠、一樓、一庵、一廟、一寺、一道院、二亭、二池、二寺、二堂、二精舍、二塔、二山房、二草堂、三泉、三台、三園、三軒、四殿、四閣等勝景,以朝真道院為中心。
嘉慶府志載有“十景”:
三高士墓:在山東麓,為元代著名文人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三墓的合稱。楊為浙江會稽人,錢為浙江錢塘人,陸為華亭人,3人同隱乾山,死後皆葬於此。南為楊墓,其左2丈為陸墓,又稍左靠北1丈為錢墓。據《乾山志》記:“萬曆甲申華亭知縣陳秉浩封土修墓,立三高士碑於其上。”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
錢惟善(?—1369),字思復,自號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錢塘(今杭州)人。元至元元年(1335),參加江浙省試,考題為《羅剎江賦》。當時應考者達3000多人,都不知羅剎江出處,只有惟善引用枚乘的《七發》證明錢塘之曲江,即為羅剎江,大為主考官稱賞,因而名聲遠揚,自號曲江居士。至正元年(1341),以鄉薦官至儒學副提舉。張士誠占領江浙後,退隱吳江筒川,後又遷居華亭。明洪武初年卒,與楊維楨、陸居仁合葬於乾山,人稱三高士墓。惟善長於《毛詩》,兼工詩文。有《江月松風集》12卷傳世。又兼長書法,作品有《幽人詩帖》、《田家詩帖》等。事跡收錄於《續弘簡錄》。
陸居仁,字宅之,自號巢松翁,又號松雲野褐,瑁湖居士,松江華亭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惠宗至元初前後在世。泰定舉人,隱居不仕,教授以終。工詩,與楊維楨、錢惟善相唱和。及沒,同葬於山,人目為“三高士墓”。
看劍亭:元楊維楨所築,以求干將劍。
餐霞館:在朝真道院左側,明萬曆年間周盛築,取唐朝馬戴《送道友入天台山作》詩:“漱齒飛泉外,餐霞早境中。”之意,崇宏壯麗,前有叢桂五株,大可合抱。
八仙坡:又名八仙石。相傳八仙曾過此。據《乾山志》有八仙石,位置在圓智寺後,散列於乾山之半,若諸葛武侯八陣圖。現掩沒在雜草叢林中。
留雲壁:在朝真道院前,有一處石壁,高過百仞。
二陸草堂:在天馬山南麓,五代後晉所建圓智教寺即草堂舊址。明嘉靖間,寺僧鏡圓募緣重建,於隆慶己巳八年告成。相傳為二陸讀書處。陸機、陸雲於吳滅後,在乾山建草堂,閉門讀書十年(一說在小崑山)。明代錢思周在寺西偏,建二俊祠,以祀二陸,隆慶中曾重修。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雲像
陸雲像
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人,西晉官員、文學家,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陸雲少聰穎,六歲即能文,被薦舉時才十六歲。太康十年(289年),陸雲來到京城洛陽,訪得太常張華,得到張華賞識,並介紹給劉道真,日後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後陸雲任吳王司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諫,經常批評吳王弊政,頗受司馬晏禮遇,先後曾任尚書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清河內史等職。陸機死於“八王之亂”而被夷三族後,陸雲也為之牽連入獄。儘管許多人上疏司馬穎請求不要株連陸雲,但他最終還是遇害了。時年四十二歲,無子,生有二女。由門生故吏迎葬於清河。[5]
半珠庵:在天馬山西麓,系天馬周氏家庵。庵西為其祖瑩。庵中有樓三間。其側有精舍,曰“香岩”,為周氏先祖讀書處。
雙松台:在塔院下,雙松為楊維楨手植。
一柱石:像一支神筆直指蒼穹,聳立在天地之間,頂天立地,充滿陽剛之氣。有傳說講,它是“共工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的“天柱”一截,被雲遊天下的仙人呂洞賓見到扔到這來。
濯月泉:又稱天下第四泉、片玉泉、浴眼泉。據《乾山志》記,在原朝真道院、餐霞館後,舊時曾建亭其上,董其昌題有“山引三花秀,名因片玉高”之句。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記”云:“考之郡志,天馬山有浴眼泉,掬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湧出,緣石壁數仞,自蒼苔紫蘚間汩汩而下。羽士沿其流處,發其脈,廣深丈許,得石地中,模糊一石,拂之,隱隱有點畫形,因洗而視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而嘉慶府志載濯月泉又名第四泉;《婁縣誌》則記:“有泉曰片玉,掬以頮面,雲能明目。”故實為一泉4名。

其他名勝

濂泉和濂池:泉在半珠庵左,去地可四五丈,山岩壁立,水脈無窮,味談且甘,可供茗飲。據《乾山志》記載,泉分左右,相距十步許,左泉狀若耳形,右泉狀若井幅。蜿蜒而下,下注懸為瀑,匯為澗,積而為池,陰晴不歇。據傳為古代干將淬劍池。歷史上曾作為天馬山望族周氏的家泉,而周氏源出濂溪,故名泉為濂泉,以示不忘家族淵源,後周氏易名濂池,俗稱周家荷潭。池方二畝余,距山麓僅數步,前通秀溪。當時池植蓮藕,池中數百尾游魚鱗鱗,孤塔倒映,波動不移。池畔垂柳依依,魚磯層錯,隔岸青壁陡立,極富泉池之勝。
上清泉:據《乾山志》記載,在天馬山的中峰,原元代宣撫使周顯祠的下面,為宋徵士周鏞所鑿。深四五丈,通體塊石上刻“上清泉”3字,旁鐫“鹹淳癸酉山隱題”7字。
雙石魚:《乾山志》作雙魚石,原在山頂,相傳被風雨化去。志載,其脅有泉,遊人掬以頮面,雲能明目。
圓智教寺:
在乾山東南麓。為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就二陸草堂廢址修建,為松江著名寺院之一。寺內有多處僧舍樓閣,如紫凝山房、竹虛山房、八峰竹樓(亦稱竹樓房)、慧修閣、梵音堂、潮音堂等。寺前東南隅舊有磚塔一座,名中陽塔。舊名“禪居”,唐代大中十三年(859年),始建於華亭縣治西南二里。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942年),因被河水沖坍寺基,而遷建於天馬山“二陸草堂”遺址。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都水使錢綽擴建堂宇,延請天台韶國師的弟子熹蟾作為住持。由於熹蟾道行高深,皈依佛教的人日漸增多,精舍遂初具規模。朝廷以其闡教有方,賜給他“崇惠明教”的尊號。治平年間(1065~1067),賜以今額。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整理歸併全國佛教小庵院。將二院、七庵歸併於圓智教寺,改稱“叢林圓智教寺”。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南京太僕寺卿林景暘應寺僧鹹空之募,施財重修廟宇。寺內有地藏、梵香、潮音、雙松、雲泉、松月等殿堂,以及紫凝山房、竹雪山房等。明代范濂有詩云:“古寺清幽隔世塵,禪宮高傍石嶙峋。”又有八峰竹樓一棟,香客、遊人常於此登高吟眺。諸嗣郢《竹樓詩序》云:“憑欄四望,寒山蒼翠,歷歷在幾席”。
寺內大雄寶殿前東南隅有四級磚塔一座,高三尋(約8米)。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橫雲山人”南陽許齡(字文全)所建。據其建塔碑記稱:“是以特捐淨賄,命工匠建立阿育王塔像一所,安置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及金書金像。”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僧妙林(一作曇慶)重修,舍利子於塔下。明萬曆年間,林景暘擔心磚塔歲久將傾,故而拆開重建。在塔的第二層中發現一石函,內置青瓷瓶,貯有舍利子六顆。據親眼所見者稱,它們如同雨花石一般,呈淡紅、淺黃、白等幾種顏色。其中有一顆瑩淨如玉,略帶紅彩,光耀奪目。又有銅觀音像一尊,高四寸。另有古錢及金字《大悲心經咒》一卷,經卷見風即化。修塔之事,因林太僕病故,而中途擱置下來。寺中僧侶曾為之募化,但最後也不了了之。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呂廷振獨力重建。瞿然恭所撰《塔記》稱,呂廷振對自己的父親十分孝順,因為其父別號“中陽”,而且塔又在寺院的東南隅,於是就題名為“中陽塔”。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塔被寺僧觀其拆毀。大雄寶殿甬道旁有水井兩眼,東面一眼的井圈上刻有“永甘”二字、西面一眼刻著“清淨”二字。據《乾山志》記載,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四日,井中泉水大溢。
上峰寺:在天馬山南高峰,明成化年間建,內供銅鑄飾金觀音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於大殿東南隅建摩雲閣,崇偉壯觀。此外尚有三清殿、祖師殿等。
中峰寺:在山半,有斗姥閣等建築。
朝真道院:在護珠塔下,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建造,是松江有名的道教宮觀,有玉皇閣、三清殿、斗姆殿、煉丹古井等建築。主要供奉三清、玉皇、真武、斗姆等仙真。
玉皇殿:在山之中峰,朝真道院後,明景泰元年(1450年)修建。朝真道院後陡疊著三十三步石梯,石板整潔光滑,每級都是三米長的整條石嵌砌。古人稱它為“登天梯”,傳說登一步石梯即上一重天。沿著斜坡石階拾級而上,登完三十三步,即見一座宏偉古樸的玉皇殿。殿宇建築宏偉,其實非凡。殿前原有元代石香爐,高達三米,由四段組成:下段如鼎足,腹似鼓;中段八方空明,嵌成八仙模樣;上段六方各刻有神像;頂如寶座,呈五嶽朝天狀。古香爐四周石刻文字頗多,精細獨特,雕鑿精美。
東嶽行宮:在中峰寺旁,斜塔之上。元大德八年(1304年)宣撫使周顯建。舊時香火特盛。其西偏舊有地藏殿,向屬圓智教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里人改奉東嶽掌刑之神楊侯(俗稱楊老爺),改稱酆都楊侯廟,並建兩廡山門。初建於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年),史稱“楊侯神祠”,楊侯是東嶽掌刑之神,其“靈爽最赫,祈祀輒應”。楊侯廟又被稱之為“楊爺殿”,楊侯又稱為“楊老爺”。楊侯名文聖,敕封照天侯,相傳為本邑典岳官,因一次失慎,與廟同焚,後尊為神,故楊侯像面部被塗飾得黑黝黝的。殿中供著的楊侯,手持金瓜錘,枋上懸匾稱“生死關”,系邑人瞿然恭所書。供桌下有一雙巨大靴痕,訛傳為神靴。殿北梁架上懸掛著寬數尺的大算盤,一旁貼著警世之語“任爾千算萬算,不如我這裡一算。”左右壁間,兩旁萬年台,陳設著高數尺的泥塑冥間二十四司。往北深入,為楊侯正殿、享殿、寢宮。沿途木柵欄內供有皂班,有紅帽、捆綁、刀斧、內隨等,牛頭馬面,神態各異。另有大小陰船置於殿側,更有大陰船獨置一室,俗稱傷司船。再後系享殿,最後為寢宮。楊侯殿側,養著純黑羊,系好事者施捨,稱黑羊為黑面楊侯坐騎。楊侯殿的南面是一方庭院,照壁面北,以堆灰工藝塑有麒麟望日圖。折過照壁,南為戲樓,樓北檐下懸匾稱“飛塵台”,旁塑白馬一匹。南檐下一匾“帝出乎震”,相傳為七齡小童所書。庭院中央置有銅鼎,重約六、七百斤,系清代順治年間(1644~1661年)江南提督梁化鳳等捐造。銅鼎的肚兒被香客遊人撫摸得光溜溜的,能照見人影兒。
東嶽掌刑之神昭天侯,本名楊文聖,又稱楊老爺、楊爺、楊大神。曾任華亭(松江)縣典獄官,為人正直清廉,鐵面無私。因一次獄中失火,奮力撲救犧牲致使臉被燒黑,後被尊為東嶽大帝的掌刑神,司掌人禍福生死,亦是一位醫道仙家。因守護一方百姓,因此得到百姓的擁護和信仰。其“黑面黑須”的鮮明形象,突出了其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神格威嚴。楊大神是主管人生死的典獄官,根據松江本地習俗,人在去世後,都需到楊大神前來報到(俗稱燒回頭香),並做超度法事,才能求的大神的寬恕和赦免。
護珠寶光塔:在天馬山中峰之右,宋元豐二年(1079年)許文全建。塔高20餘米,共七級八面。放眼望去,雖塔身顯小,但屹立山間,仍不失挺拔俊秀。《乾山志》稱:“登覽者極江海之觀。”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高宗賜五色佛舍利藏於此塔內,後人時常可觀其寶光顯現。據目睹此景者說,每當日出或傍晚時分,陽光透過帶水氣的雲霧,就會在塔的四周出現一個七彩的光環。這同我國幾處名山佛光,如黃山佛光、峨眉山佛光的形成原理一樣,它使天馬山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朝拜。到了清代,此塔所在寺廟香火仍很旺盛。據清人諸聯的《明齋小識》記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戲祭神,由於燃放爆竹不慎,而造成火災,燒去塔心木及扶梯、樓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被毀壞,僅剩磚砌塔身。塔身上截西南角留殘木一段,便是明證。後人在塔磚縫中發現宋代元豐錢幣,遂不斷拆磚覓寶,使塔底西北角磚身逐漸被拆去,形成2米直徑的大窟窿。由於地基變動,使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據1982年勘查,塔頂中心移位2.27米,故俗稱“斜塔”。護珠寶光塔比義大利比薩斜塔還傾斜1度多,可稱得上是世界第一斜塔。塔身傾斜達7度6分,斜度超過義大利比薩斜塔,號稱“天下第一斜塔”。已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斜塔候選世界紀錄。
山舟:建於乾山,位於天馬山西麓。其址在天馬山西麓,南宋末年周鏞、周鎬兄弟隱居讀書之地。建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周鏞,字山隱,與弟周鎬友愛,以讀書、著述自娛。鹹淳皇帝時,朝廷想要委以一官半職,兄弟二人堅辭不出,為世論所稱頌。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御前銀甲將軍、招撫兩浙秀州路招撫使周文達由汴京(今河南開封)扈駕南巡,定居於華亭天馬雍仁里。此後,宗族繁衍,為天馬山世族。被裡人呼為“山周”。趙孟頫尚未出仕之前,與周氏兄弟友好。曾用大篆書寫“山舟”二字,作為周氏兄弟齋屋的榜額。“舟”和“周”諧音,“山舟”即是“山周”。但據元代陸居仁《山舟記》解釋,還有更深層的含意:“山靜物,舟動物;山在陸,舟在水;山居安,舟涉險;迥不可同處,文敏同之,蓋使知安必防危,猶舟居然,戒謹之道也。”元、明、清以來,“山舟”作為雲間著名古蹟,被著錄於府志、省志,聲名遠播。前來訪古、題詠的文人雅士不絕於途。
“山舟”西偏為“寶善堂”,清代初周士彬(號愛蓮居士)所建,與其妻在此承歡養志,靜修讀書。又有“來雨樓”一棟,周士彬在此藏書五萬餘卷,為江南藏書名樓。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四庫館。詔告天下,訪求善本秘籍。周氏後裔周忠熺、周忠炘親自在“寶善堂”中,將“來雨樓”藏書區分卷部、編摩校勘、裝繕完整,從中挑選出三百六十六種藏書,委託長孫婁縣生員周厚作為家族代表,恭獻給朝廷。乾隆甲午(1774年)仲夏,乾隆皇帝在進獻的宋本《兩漢博聞》卷端,御筆題寫七言詩一首,並賜給內府初印《佩文韻府》一部,以示嘉獎。周厚特地建亭,來供奉宸翰和賜書。
來鶴軒:在天馬中峰岳祠之側,取紫氣九天文仙搖鶴來之意。據《乾山志》記載,軒西當小赤壁,似天然屏障。壁右瞰泖湖,一白萬頃,憑高遠眺,如置身世外。
叢桂軒:在山前荷潭之右,取宋代詩人曾幾詩“行攀叢桂枝,坐息叢桂影。王孫胡不歸,歲晏雪霜冷。”之意。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修建,董其昌書額。
讀書台:相傳為二陸讀書處。岩下有二松,喬柯勁乾,傳說為晉代遺物。錢師周曾題曰“雙松台”。另據嘉慶府志記載,雙松台在塔院下,雙松為元代名士楊維楨手植。
菊莊:在乾山下。據嘉慶府志,為元代陶宗儀種菊處。
陶宗儀(1329年~約1412年),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岩(今清陶鄉)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自幼刻苦攻讀,廣覽群書,因而學識淵博,工詩文,善書畫,成語“積葉成書”講述的便是他的故事。元末兵起,避亂松江華亭,耕作之餘,隨手札記。元至正末,由其門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萃五百八十餘條,分類彙編成《輟耕錄》30卷,該書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都很高。
竹溪精舍:在半珠庵處,為周悌紀念其先人嗜愛青竹,於祖瑩墓廬處,緣溪植竹萬竿,結廬守墓。俗稱竹弄。
萬松園:在山南,隱士周紀所築。園內遍植松樹,在明嘉靖年間倭寇之亂(1553~1556年)中,被砍伐殆盡。
太虛樓:明代王俞居乾山時所築,取《莊子·知北游》:“是以不過乎崐侖,不游乎太虛。”之意。在峴村南,有池,縱橫約五六畝,於池中建一樓閣,清流四繞,彌望汪洋,回視九峰,皆在目睫,取“太虛一點”之意,名曰“太虛樓”,實據山中之勝,故莫是龍又題為“選勝樓”。
莫是龍(1537—1587)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藏書家。得米芾石刻雲卿二字,因以為字,後以字行,字雲卿,更字廷韓,號秋水,又號後明、玉關山人、虛舟子等。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莫如忠長子。八歲讀書,十歲屬文,十四歲補郡諸生,人稱“神童”。皇甫汸、王世貞輩亟稱之。不喜科舉業而攻古文辭及書法、繪畫,以貢生終。
南園:在乾山南,明代呂廷振別業。其中以白蘋洲為最著名。周厚地有《白蘋洲記》:“天馬呂氏代多碩彥,文學廷振尤稱博雅,購別墅于山下,著稱南園,池館竹石,俱倩蔚幽麗,而白蘋洲之勝特著。長橋臥波,約以朱柱,遙通兩岸,回房曲舍,環繞於其間”。後園遺址歸周氏所有,重加構築,名“峴村小築”。園內“池館竹石,俱倩蔚幽麗。長橋臥波,約以朱柱,遙通兩岸。回房曲舍,復鱗次環繞於其間。”白蘋洲是園中最有名的景點。花晨月夕,呂氏在此與陳繼儒、施紹莘等名士,或畫舫蕭笛、或賦詩酬酒,極一時之盛。清初園廢,鞠為茂草。明代周忠熺(別字峴村)在其原址重新規劃,建設“峴村小築”。由金壇虞景星題額“南園舊跡”,以示淵源。中有“寶書堂”,與黃厚燧、繆烈、張昀、陳詩桓、黃之雋、董錫嘏、胡廷佩、邵玘、蔣志說等人,時時在此過從觴詠。堂西有書塾、淨室。書塾上懸“活潑潑地”四字匾額。淨室名“佛弟子居”,供奉著在整理南園荒圃時發現的一塊奇石。該石類似古代佛像,石背刻有篆文,據說周氏還將篆文摹刻在屋楣上。但因財力有限,白蘋洲一直被荒棄於外,僅見一泓積水,蒿草叢生。
呂紀(1477~?),中國明代畫家。字廷振,號樂愚。鄞(今浙江寧波)人。以畫被召入宮,,擅花鳥、人物、山水,以花鳥著稱於世。文學與陳繼儒、施紹莘同稱於時。著有《乾山雜誌》。
小孤山園:
在山西麓,為何忠炘所葺。依山結構,竹木蒼翳,泉石清幽,攬一山之勝。此園最大特色是植老梅數十株,效杭州孤山探梅之勝。園中有12景:四宜軒、花間草堂、漁山水舫、懶雲窩、臥雲谷、蓄雲峽、紅亭、霞紅橋、琴台、積翠池、窗前島、牆下磯。 
舞劍台
拾級而上,站在天馬山最高峰———北高峰處,若遇天晴氣爽日,遊人往東南眺望,東海汪洋,大小金山,隱約可見;往西眺望,泖河片片,碧波萬頃,帆影點點。在北高峰頂部還有一凸起平台,約5平方丈,其平如砥,古稱舞劍台。據《乾山志》載:此處為“宋銀甲將軍周文達舞劍台遺址……”

道教文化

道教醫藥

天馬山(即松郡九峰)的道教醫藥學的理論核心是以“精”為本,保“精”為先。天馬山道教醫藥(松郡九峰實為一體,九山相連)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吳越文化中“養精”、海納百川理論,在醫藥理論上是以精惟本,保精為先。《景岳全書·脾胃》中說:“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黃帝《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清周學海《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中說:“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從以上這些文獻上可以看出,”精“是人生命之來源,人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此,天馬山道教醫藥中特別注重“精”的保養。自從天馬山(松郡九峰)道教創建以來,松郡九峰的道醫們(如薛道人、彭真人)就源源不斷地從民間吸取營養,引進技術,將流行在民間的各種健身養氣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納入道教醫藥體系中,成為松郡道教醫藥體系中“養精”方法的準則。在用藥治病療傷方面,道醫們也是以養精、潤精、藏精、補精為主要治療方法。

道教繪畫

改琦松江府城隍廟神像圖軸清代道教繪畫。所繪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東陽觀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態各異,極為傳神。
九峰三泖圖
九峰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連的小湖盪。“九峰三泖”是一處山水勝地,也是道教勝地。此幅畫也是中國南宗山水畫與海派書畫的主要源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