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譽

要去對時候,九月中旬到十月初去最好,葡萄正好吃;葡萄溝的農家園很舒服,環境優美,還能吃農家飯,實惠;還能喝道家釀的葡萄酒,味道不錯;臨走時還可以帶一些葡萄回去,各種品種,隨意挑,都是拿著剪刀自己從架上摘,價格很實惠,讓你吃個夠。
歷史
歷史溯源
據考查,西山場的建村歷史並不算久遠。西山場村的先民,主要是清朝中葉由地處碣石山東部深山峽谷中的長峪山村遷徙而來的趙姓村民。其地原為略微寬闊的一個山場,為鳳凰山口外的農戶進山打柴的歇腳之地,俗呼“歇山場”;長峪山的趙姓村民到此落戶後,以其地位於隔著一道高大而險峻的山樑的長峪山村之西,改稱為“西山場”。1981年地名普查時,全村僅有370口人,有耕地166畝。悠久歷史
西山場村像碣石山深處的不少山村一樣,沒有多少能夠生產糧食的耕地,卻有可栽植果木的大面積山場。西山場的村民是從何時開始以栽植葡萄等果木為生的,已不可細考,當在落居到這道隱藏在鳳凰山山口裡的這道最深的溝峪不久,即近二三百年間。據目前可查找到的最早的地方志———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編修的《永平府志》記載,在五六百年前的明朝中、前期,昌黎地區出產的“果類”就已經有了葡萄。而靠近昌黎縣城的十里舖一帶,是在近二三百年間,特別是鐵路修到昌黎以後,形成一個範圍較大而遠近馳名的葡萄產區的。葡萄聖地
從地名普查了解的情況看,十里舖一帶的葡萄產區大約形成於清朝中期,是由在明朝時就建立的五里營、十里舖、張各莊等村發展到鳳凰山一帶的。頗有意趣的是,由於土壤、水質,特別是小氣候等因素的關係,鳳凰山一帶出產的葡萄後來居上,在口感和品味上均比五里營、十里舖、張各莊等村出產的葡萄勝出一籌;其中數地處山間盆地,小氣候異常明顯的西山場和灣里、條子峪等村出產的葡萄品質最佳。其地,堪稱是昌黎出產品味最佳的上乘葡萄的寶地。勤勞、質樸的西山場人定居西山場之後,世世代代不得不依靠顯得比較狹迫的河岸階地而居,被迫利用房前屋後、村里村外一切可見縫插針的地方栽植葡萄秧苗謀生,無形中在兩山夾出的河谷構築了一條長達五六華里的葡萄長廊。葡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