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國發動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抗戰八年間,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而成。
學校簡介
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為著名的高等學府,它們有各自獨特的經歷,有各自的教學作風,組成聯大以後,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人才濟濟。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學府。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3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復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
學校紀年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危及衡山湘水,師生們於1938年2月搬遷入滇,4月,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課,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西南聯大在滇8年。期間,於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師範學院留昆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組織機構
校行政有兩個機構,一個是校務委員會,一個是教授會。校務委員會是權力管理機構,校務委員會委員由教授會民主推薦,校長批准任命,校長為校務委員會當然主席。校務委員會通過民主討論和決議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務。西南聯大有三位校長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前兩位老教育家為了支持校長負責制一元化領導,公推年青的梅貽琦校長主持校務,他們二位退居二線,留守重慶,從國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謀求對西南聯大的實力支持。所以西南聯合大學自始終至終都是由梅貽琦校長主政,實行了“校長負責制”。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中主管管理的職能部門的領導人,全部都是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常設的校務委員會秘書長、教務長、總務長、訓導長、建設長等,全部由教授擔任,由教授會民主推薦,校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報校長批准任命。
教授會是一個校務諮詢機構,雖不是權力機構,但很有威望,成員包括全校教授,經常工作由全校教授推選常委會主辦。教授會是校長的得力參謀,也是辦學校務得力骨幹的資源庫。各學院有院教授會,學系有系教授會。院教授會主席後來改稱為院長,系教授會主席後改稱為系主任,由相應院系教授會民主推選,校務委員會討論備案,報校長批准任命。各院系教學及管理業務,統由教授會評議,由院長系主任執行實施。所以院系教授會實際上是院長系主任領導下的民主辦學權力機構。
西南聯合大學校行政管理機構簡約,從領導到職工,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工作效率高超。對於不屬於職能部門的臨時性重要工作,則由校務委員會討論研究,請教授會推薦適宜教授人選,組成各種臨時工作委員會(推選主席)主持工作。工作任務完成後即行解散,保持主體常設機構精幹靈活。被推選參加這些臨時工作委員會的人員,也是兼職不兼薪,沒有任何工作津貼,完全是義務工。
專業設定
西南聯大共設文、理、法商、工、師範五學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體育部。
聯大校舍
西南聯大先租得蒙自海關、昆明大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拓東路迤西會館等處為校舍,總辦公處設在城內崇仁街46號,但仍不敷套用。1938年7月,學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畝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落成,有學生宿舍36棟,全是土牆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6棟,為土牆鐵皮頂結構;食堂2棟,圖書館1棟,為磚木結構。
大學文化
校慶日
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校訓
剛毅堅卓
校歌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史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檄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校風
民主自由、嚴謹求實、活潑創新、團結實幹。
校徽
三角形的三等分(每一等分亦為一三角形),代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大聯合,中間有“聯大”二字。據史料載,此校徽是第一屆學生自治會經過廣泛徵求同學意見後,亦得學校同意,1939年上半年即已確定使用。
著名教師
吳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陳省身王力朱自清 馮友蘭吳有訓陳寅恪沈從文
陳岱孫 聞一多錢穆錢鍾書 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李楷文林徽因吳晗 潘光旦
著名校友
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謝瑋鄧稼先黃昆彭佩雲汪曾祺王希季陳芳允郭永懷屠守鍔吳訥蓀陳忠經戴傳曾王浩
教育成效
聯大8年,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300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斗、頂級專家。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近4000人。
聯大師生擔任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學生92人),其中有楊振寧、李振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3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宋平、彭佩雲等人成為國家領導人。
學生參軍
抗戰八年間,西南聯大從軍學生前後一共達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動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聯大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子梅祖彥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擔任翻譯外,聯大學生還參加了遠征軍和空軍。在1942年至1945年間,為了保證空中運輸線“駝峰”航線的暢通,1500名中美健兒血灑長空。根據記載,其中就有聯大的從軍學生。
紀念碑和校歌
一九四六年四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準備北上復員,並決定在原址留碑紀念。五月四日,西南聯大師生在圖書館舉行結業典禮後,到校園後山(今雲南師範大學校園東北角)舉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揭幕式。這塊碑由當時著名的大手筆、聯大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教授撰文、中國文學系聞一多教授篆刻、中國文學系主任羅庸教授書丹。紀念碑碑文1100餘字,簡明地敘述了抗戰及三校離合的經過,闡述了聯大可以紀念的四個方面,通篇洋溢著濃厚的愛國熱情,高度頌揚了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取得的空前偉大的勝利,充分抒發了對“我國家”未來“曠世偉業”滿懷信心的壯志豪情,氣勢宏偉,讓人一誦難忘,被稱之為“三絕碑”。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全文: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掠吞蠶食於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於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師生徒步經貴州,於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鏇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於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二十七年,增設師範學校。二十九年,設分校於四川敘永,一學年後並於本校。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後方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緬維八年支持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鏇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如,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天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軟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恆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嘆南遷流難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歷歷不爽,若合符契。聯合大學之始終,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銘日:痛南渡,辭官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征,經?i澤。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器,猶有舌。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倭寇,如煙滅。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更有一進行曲校歌亦在其中。羅庸教授作校歌,馮友蘭教授作“引”及“勉詞”、“凱歌詞”,張清常教授作曲。
(引)八年辛苦備嘗,喜日月重光,顧同心同德而歌唱。
[校歌詞)(滿江紅)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逐讎寇復神京,還燕碣。
[勉詞]西山滄滄,滇水茫茫,這已不是渤海太行,這已不是衡岳瀟湘。同學們,莫忘記失掉的家鄉,莫辜負偉大的時代,莫耽誤寶貴的辰光。趕緊學習,趕緊準備,抗戰、建國,都要我們擔當!同學們,要利用寶貴的時光,要創造偉大的時代,要恢復失掉的家鄉。
[凱歌詞]千秋恥,終已雪。見讎寇,如煙滅。大統一,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維三校、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神京復,還燕碣。
(摘自李鍾湘《西南聯大始末記》)
舊址
在雲南師大校園正大門東側牆上鑲嵌著兩行金色大字:“中國歷史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落款為朱光亞題。朱光亞為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兩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為了全面保衛中華教育精華免遭日寇的毀滅,國民政府決定將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府進行內遷。抗日戰爭進行的8年時間裡,先後遷入雲南的高等院校有中法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大學、同濟大學、上海醫學院等10餘所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為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江臨時大學,並於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後來被定為聯大校慶。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雲南昆明。
西遷師生分兩條路線前往昆明,其中一路乘火車經京廣鐵路至廣州轉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經滇越鐵路來昆,最值得一提的是經陸路到昆的這一路人馬。從陸路進昆的這一路人馬,被稱之為“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陸路的這幫人馬完全靠步行,由湖南西部經貴州進雲南抵昆明。參加者是經體檢合格後的210多名男同學,組成湘、黔、滇旅行團,11名教師組成了輔導團。1938年2月20日,旅行團從湖南出發,師生們沿途餐風露宿,跋山涉水,經受了體力的考驗和意志的磨鍊,了解了沿途的風土人情,目睹了各族人民的疾苦。原本擬擔任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後卻被國民黨中央政府任命為駐美大使的胡適先生說:“臨大南遷昆明,當時最為悲壯的一件事情引得我很感動和注意,師生徒步,歷時68天之久,經整整3000餘里之旅程。後來我把這些照片放大,散布全美,這段光榮的歷史,不但聯大值得紀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紀念!”
長沙臨時大學到昆後,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直至1946年5月4日宣告結束。聯大在昆運作整整8年時間。聯大共設有5個學院(文學、法商、理科、工科、師範)26個系,另外還設有兩個專修科(電訊、師範)、一個普修班(在職教員的普修班)和一個先修班,是國內當時最大的高等教育學府之一,西南聯大在昆的八年中曾設過兩個分校,一個是蒙自分校,1938年因聯大剛到昆明校舍無著落,因此文、法兩個學院設在蒙自,一個學期後即遷回昆明,分校隨即撤消;二是敘永(宜賓)分校。1940年夏,日軍占領越南,為防萬一,學校在敘永設立分校,當年考入聯大的所有新生及先修班學生全部到敘永上課,1941年秋,戰局穩定,敘永學生遷回昆明,分校隨即撤消。
聯大的校務工作仍象長江臨時大學時一樣,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組成常委會主持工作,三人輪流擔任主席。這8年時間裡,因蔣、張還另有任用,所以,實際上西南聯大的工作,完全是梅貽琦一個人在獨擋。於抗戰烽火中誕生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苦,僅就教室一項就可說明其艱苦程度了:聯大剛到昆明時,所有的校舍全靠租賃解決,散布於昆明各個地方:理學院在大西門外昆華農校;工學院設在拓東路上的迤西、江西、全蜀三個會館;文、法兩個學院在昆明尋不到立足之地,只好借用蒙自原海關、法國銀行和希臘歌臚士大洋行等閒置的房舍,設立了分校先上起課來。一個學期以後,文、法兩學院遷回昆明,商量借用昆華工校、昆華師範暫作安排,新設立的師範學院則借用昆華中學的南院和北院做校舍。此時的西南聯大,還處於一種“寄人籬下”的情景之中……
不久,學校在昆明城西北地台寺附近購得124畝荒地(即今雲南師範大學校址)正式修建自己的校舍。1939年春夏之交,新校舍竣工,文、法、理三學院首先遷入新校舍上課,工學院和師範學院依然在“寄人籬下”。由於戰時的困難,經費極其緊張,所以新校舍一律建成平房,沒有任何一棟樓房,學生宿舍為土牆茅草頂,教室和辦公室為鐵皮頂,到了1944年4月,因經費出現嚴重赤字,學校當局只好換上了茅草頂,把鐵皮瓦頂賣錢維持教學經費的開支!
聯大這所抗戰時期的流亡大學,堪稱“草屋大學”,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後來有人說:“梅校長講此話,完全是針對西南聯大而說的。”事實也確是如此,西南聯大沒有大樓卻有大師,而且是大師雲集,薈萃三校,人才濟濟,群賢畢集,據有關史料記載:聯大8年間共聘任教授302人。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有: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格、楊振聲、羅常培、浦江清、馮支蘭、王力、羅庸、向達、潘光照、朱光潛、湯用彤、陳序經、吳晗、錢穆、吳達元、金岳霖、陳貸孫、張奚若、錢鍾書、劉文典、費孝通等;從事自然科學方面的有:吳有訓、饒毓秦、葉企孫、施嘉煬、江澤涵、楊武芝、趙訪熊、陳省身、華羅庚、許寶碌、姜立夫、鄭華熾、吳大猷、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張文裕等。西南聯大的這些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學大家、文學泰斗!
聯大教授中還有許多外籍專家學者,如米士、溫德、葛邦福、陸伯慈、白英等,著名的李約瑟、費正清等也都在聯大講過學。
西南聯大教授陣容之強大,在中外大學中堪稱絕無僅有,1939年聯大教授有177人,占全校教職員工部人數的22.3%,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共有院士81名,其中西南聯大的教授有26名,占32.1%。
西南聯大擁有眾多的名師,繼承融匯了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的校風和學風,加之西南聯大的學生多為一時之秀,因此它“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雖然當時的辦學條件艱苦之極,但卻培養出了大批的傑出人才而令世界矚目和驚嘆!西南聯大9年(含湖南長沙臨時大學的一年時間),進入該校學習的學生共有8000人,其中畢業生有3800人,在這些聯大學生中,有許多人後來成為各方各面的傑出人才,甚至是世界聞名的第一流人傑。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紀念碑作為西南聯大的歷史見證,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被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和海內外的聯大校友所珍視,觀睹奇意,魂牽夢縈。1988年,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50周年,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一致決定對矗立在雲師大校園內的西南聯大紀念碑進行複製,複製碑立於北大勺園內,翌年5月4日,複製碑落成。當年撰寫碑文,如今年已94歲高齡的馮友蘭先生,親手為複製碑揭幕,並援引自己43年前撰寫的碑文內的話對記者說:“西南聯合大學之終始,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今天,聯大精神仍應弘揚光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