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野中寺彌勒菩薩金銅像

日本野中寺彌勒菩薩金銅像

日本野中寺彌勒菩薩金銅像確切製作年代為日本天智天皇五年,即公元666年。這一尊《彌勒菩薩像》是日本飛鳥時代後期的雕刻品,現藏於日本野中寺。

文化史

日本,作為我們中國的鄰邦,其文化的形成與中國的關係很密切,日本本土的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至前1000年,稱作繩紋文化;至公元3至6世紀,即進入古墳文化期,此時已有一些樸素的裝飾雕刻和埴輪陶製土偶等出土。日本對於史前文化的分期,一直是考古學家們有爭議的學科。史料比較充實的文化期,還是以大和時代為起點。我們也將從這個時期開始,擇其最具代表性的美術傑作,作一些扼要的賞析。

日本的文化史通常是依照政權的所在地名來劃分的,如大和時期(包括飛鳥時代)、奈良時期(包括大津、藤原京時代)、平安時期、鎌倉時期、室町時期、安土桃山時期和江戶時期。接此以後的歷史時期,則屬於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了,稱之為明治、大正、昭和等各個時代。日本近代的政權中心都在東京,但並不稱東京時期,而稱為近代和現代兩大歷史階段。

美術史

在美術史上為便於區別藝術的風格,又在各該時期內分出好幾個時代。在鑑賞日本的美術名作時,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是,日本的文化實淵源於我國唐代,但日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思考階段形成得很早。我們既會看到封建時代日本的文物典章制度、風土民俗、哲理觀念,以及建築、雕刻、繪畫等無不受中國的影響,也應看到在中國文明傳來以前和以後,日本自身的文化意志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民族意志力的亢奮,日本的政治律令與文化法度,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在奈良、平安、鎌倉、室町等幾個重要時代里,日本在宗教、哲學、治邦建國以及文化創造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型理論。所謂時處機相應論這種哲學觀念,到源氏將軍時代(1192~1333年)已發展到了頂點。它使日本民族發展取得獨立的精神,強化了自身的創造力。今天日本能躋入世界工業已開發國家的行列,這種文化意志一定也是這個民族的內在重要因素吧。

信仰

自從佛教輸入以後,至飛鳥時代是日本佛教的興盛期。佛教原是一種開放性的宗教,即面向全民。可當時日本的強大豪族卻長期處於一種割據局面。這個時期的佛寺,也由於各個領地不同,寺廟與其佛像成了炫耀氏族門第的標誌。這時出現一位大藝術家止利佛師,他能鑄造銅佛像。

天皇每年七月都要在較大的寺廟內舉行盂蘭盆會。齊明天皇還要在盆會上演講《盂蘭盆經》。宣揚佛教,叮囑民眾要七世報答父母。後來宗教漸漸具有全民意義。至飛鳥時代,超越了人為的封閉界限,成為一種開放性的佛陀世界。為佛教而立的各種佛像也漸漸在相互學習中取得了統一。

這尊佛像,具有所謂止利的造像樣式。這種樣式與我國北魏的佛像樣式很接近,這在日本一直要到飛鳥時代的中期與後期才有所擺脫。何謂止利樣式?即佛的兩肘象棍棒一樣僵硬地貼附在身體兩側。兩足並靠直立。衣紋與垂髮作平面處理。到了晚期,佛像的兩肘已離開身體,衣紋和垂髮作深凹的透視處理,大大增強了形象的寫實性。這一尊《彌勒菩薩像》即是典型的一例。此作據稱原系日本橘寺的智僧們合作的,它屬於金銅製品。在雕像上雖然殘留著飛鳥時代中期的諸多特徵,如頭部比例失調,臉相保持前期風格,但身上的結構處理,以及佛陀的袈裟下擺的褶紋,卻已顯示出白鳳時代的新樣式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