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池

日本城池

日本城池是以城郭為中心的,在城外部建有老百姓的房屋,組成“城下町”,而在城郭的周圍築有城牆·壕溝·護城河等設施,在這些設施的內側則是代表著“守護城主的區域”的大規模防線。這些東西北總稱為總構。大坂城、丹波筱山城的總構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別要說的是小田原城的總構,它的總構是連城下町都全部圍住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總構。

城的立地

日本城池
山城

日本城池
平城

日本城池
平山城

從古代開始,城郭就是起保護住在町里的人的生命·財產·周圍的耕以及港灣設施和防守外地入侵的作用的。
城是按照人們居住的地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建築方式。在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就產生了顯示自己身份的領主的官邸,這是最初的一種防禦設施。
隨著武家社會的建立,和其他勢力的鬥爭也就成了主線,那么領主官邸野就逐漸加高加大,並加以要塞化,也就是成為了現在我們所說的城了。當然了,城這種東西也並不只是具有單純的攻守裝備而已,所在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點的城主會對城施加擁有自己特色的改良工作。
城的主要形式分以下三種。
1山城
這種城主要出現在武士之間鬥爭很激烈的鎌倉時代末期—戰國時代。一般的山城主要分成平地部分和山地部分,武士們平常是在平地部分生活,而戰鬥時就到山間部分進行防守戰。而在戰亂更為激烈的戰國時代,也出現了連平日生活都住在山間的城主。這種重要注重戰爭性能的城郭是戰亂時期獨有的城郭形態。
主要的山城有:能登七尾城(石川縣)·岩殿山城(山梨縣)·小谷城(滋賀縣) 等等。
2平城
在古代,基本上都是這種城的形勢,以平原為土地建起來的城郭。主要的特點是以城牆為防禦的基本設施,並且在領主的住所實行要塞化。這種城由於是處於平地平原上,不管是要擴張城下町或是耕地而比較簡單,因此容易形成產業·農業·文化都很發達的大都市。不過,如果要維持各個防衛設施的性能就要下一番苦功了。
而進入江戶時代,天下太平,基本沒有戰爭了,於是山城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在近代的城郭中平城作為經營領地的政治中心也就成為了主流。
主要的平城:江戶城(東京都)·松本城(長野縣)·二條城(京都府)等等
3平山城
這種城郭形態正好是上面兩種的過渡,它是出現在戰國的亂世到統一政權的形成的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城郭形態。那時候,小勢力互相之間爭鬥的時期已經結束,大大名開始進行集中統治。那么也就出現了集戰時據點作用的山城和平時發展經濟的平城的特點的平山城。這種平山城,一般都在平原部分建有城下町,而在平原中部獨立出來的丘陵地區建立城郭作為防守設施。
主要的平山城:小田原城(神奈川縣)·安土城(滋賀縣)·姬路城(兵庫縣)

以上所說的城郭都是建立在陸地上的,不過也有少數例外。
水城
水城其實就是平城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它鄰接與河·海·湖,利用的優勢被靠著海面或湖面,使得敵人所能攻擊的部分減少了一半。此外還可以利用水運而方便的展開運輸·聯絡等特有的性能。同時通過這種活動可以給敵人以心理上的壓力。
主要的水城:小浜城(福井縣)·高島城(長野縣)·高松城(香川縣)等等
稜堡式城郭
這是一種更特殊的城郭形態。使用的是歐洲的築城方法,這種築城方法是在江戶時代末期傳入日本的。進入近代,火炮成為了戰鬥的主要武器,那么僅僅依靠建築物的作戰方式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廢除高層建築物,改之以堆築高大的土牆和挖壕溝進行防禦。而為了使得火炮和彈藥的運輸方便,整個城堡也採取了比較平坦的設計。
主要的稜堡式城郭:函館五稜郭(北海道)·江戶灣台場群(東京都)·龍岡城(長野縣)

曲輪

通常我們所見的城郭,都會在城郭內部按照不同的機能和用途劃分成一個一個小的區域。中間由木板或城牆間隔。這些區域的劃分,主要就是為了萬一敵人攻陷了一個區域,其他區域可以繼續保持戰鬥狀態,使得戰鬥可以繼續下去。而這種區域就被稱作是“曲輪”。在近代城郭內,曲輪也被統稱“丸”
,以下就是一些曲輪的作用和名稱
1 本丸(一之丸·本城)
這裡是一座城郭的中心地帶,平時這裡是城主的生活起居的地方,戰時這裡就是指揮部。在近代城郭里,這裡也就是天守閣或者政府所在地。一般攻下這裡就意味著戰鬥的結束。
2 二之丸
直接防衛本丸的區域,可以用來儲藏武器·彈藥·兵糧。平時為了做防守的準備,一般這裡也會建有城主的臨時住所。一般來說,二之丸以內的部分都被稱作“內曲輪”或者“內城”。
3三之丸
對本丸提供間接的防守,同時也是直接防守二之丸的曲輪。主要由構成城的外郭廣大空地組成,平時是家臣的住宅,養馬場等等的所在地。在平山城裡,三之丸一般都建造在丘陵部以外的平原部分,於是人們通常也把它稱作“內山下”。
4天守曲輪
這種曲輪通常設定在有天守閣的本丸內,天守閣和四周的瞭望台和城牆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區域,這個區域也被稱作天守曲輪,通常也被稱作“連立式天守”。
5山里曲輪(山里丸)
在戰國動盪的亂世結束以後,城郭的戰爭作用日益減少,逐漸朝政治經濟中心發展。那么有的城主為了自己的風雅愛好而在城裡建設了庭園·水池·茶室等等,這些區域就被稱作山里曲輪。“御花田”“御樂園”也就是說的這裡。著名的日本三名園“後樂園”·“兼六園”·“偕樂園”就是岡山城·金澤城·水戶城的山裡曲輪。
6水源曲輪·井曲輪
戰鬥時水是肯定不能缺少的,無論是引用或是消防都需要大量的水,很多的城郭就是因為缺水而被攻陷的。那么為了確保城中的水源,於是在水源周圍設有水源曲輪。如果是用井的話,就是井曲輪。
7 其他曲輪
隨著城郭的不斷巨大化,也就誕生了各式各樣的曲輪。比如說東之丸·西之丸·北之丸等等的一些獨立的曲輪。還有獨立建築在城外的曲輪(一般稱之為“出丸”),最有名的就是1614年大坂冬之戰時豐臣方武將真田幸村在大坂城南側所修築的要塞“真田丸”。此外在其他的城郭里也有著各有特色的曲輪的存在。

總構

從中世紀—近代,日本的都市都是以城郭為中心的,在城外部建有老百姓的房屋,組成“城下町”,而在城郭的周圍築有城牆·壕溝·護城河等設施,在這些設施的內側則是代表著“守護城主的區域”的大規模防線。這些東西北總稱為總構。大坂城、丹波筱山城的總構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別要說的是小田原城的總構,它的總構是連城下町都全部圍住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總構。

繩張

曲輪的構成和規劃是一個城的設計基礎。這個步驟就被稱作“繩張”,而畫出的圖紙也就是“繩張圖”。隨著城的建立地·地形·周邊環境的變化,繩張也就有各式各樣的變化,不過也不外乎以下幾種。
1 連郭式
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成直線狀排列,各曲輪之間處於獨立分開的狀態,依靠建造在中間的前的連線而通行。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2 梯郭式
各個曲輪相互連線,成階梯狀。因此被稱作梯郭式。這種樣式通常被用在本丸背後依靠著絕壁·河流等難以逾越的場所。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3輪郭式
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成同心圓狀配列。這使得城的占地面積很廣,入侵的路線長而且複雜。多數中間還鋪設了一些陷阱。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以上的幾種形態都是一些基本的形態,而在實際當中,很多城都是將上面幾種形勢組合起來運用。舉個例子,本丸和二之丸中間採取連郭式。而三之丸採取輪郭式把它們圍住。如圖所示。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繩張方式
比如將進入城的路線改成複雜的漩渦結構以加強防守的“渦郭式”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以及採用了歐式結構的稜堡式城郭等等。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通路的設計

為了防止從城下町進入的各種各樣的敵人,人們也動了不少腦筋。
在町的出入口設立哨所,監視通行的人,戰爭的時候將之關閉。將町內的房屋設計的交叉複雜,而街道則彎曲交錯而且狹窄。這可以在戰爭中儘量使得敵人的部隊減慢速度,以及設定陷阱使敵人迷路。這種守城戰最有名的就是1585年的上田城攻防戰。守方的真田軍將攻方的德川軍引入了城下的小路,利用陷阱一氣將其擊潰。而且在使得城外的路迷宮化的同時,使用一些台階等使得路面水平高低不等,可以打亂敵人的進攻節奏,使得敵人陷入混亂之中。

本城和支城

在城的內部進行規劃,使得結構更合理,將本城分為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等等,這是出於對領地內只有一座城的考慮。因為在江戶時代頒布了《一國一城令》,明文禁止支城的存在。
然而在這之前的戰國時代,大大名們為了防衛敵人的襲擊,最常使用的就是設定“支城網”。
最有名的當數山陰地方的大名尼子氏的“尼子十旗”(本城·月山富田城——支城·神西城)和關東後北條氏的支城群(本城·小田原城——支城·山中城、足柄城)。

堀和石垣

城郭防衛最基本的設施就是堀。從古代開始就有環壕集落,利用地面的起伏來防止外部的侵略,這是一種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也進步了。到了戰國時代,城郭的周圍都圍著各式各樣的複雜巧妙的溝壑。
空堀和水壕
大家一聽到堀這個字的時候,基本上想到的都是圍繞在城周圍的水溝。但是事實上,堀最初並不是以水溝的形式出現的,而是普通的壕溝。最初人們挖壕溝的時候,目的就是要讓敵人掉進去,直接把敵人摔死是最為有效的殺傷敵兵的方法,所以在壕溝底部也設定有竹槍等道具,可以起到殺傷掉落者的作用。同時,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壕溝也可以作為出入口來使用。
這對於缺乏水源的山城來說,是最為重要的設施。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通常的壕溝有豎堀和橫堀兩種。
後來,水壕作為另一種防守設施也出現了,它是基於“隔離敵人”的理念而產生出來的。由於水壕深不見底,可以給與敵人一種心理的打擊。同時,也可以利用壕溝里的水進行補給·運輸·消防等。自然,水壕也有自己的副作用,那就是萬一城處於低洼地帶,又遇到暴雨。如果敵人採取水攻的話,那城就有被孤立的危險。
我們從字面上來看,一般空壕溝我們稱它為“堀”,而水壕溝則被稱為“濠”(註:為了方便起見,統一使用“壕”這個字),空壕溝和水壕溝都是城郭的主要都城要素。此外還有一種介乎於空壕和水壕之間“泥壕”,不過套用比較少。
堀底的形狀
在壕溝的底部,通常有很多形狀,從他們的斷面來看,有以下四種:
平底面的箱堀(圖中1)
U字形底的毛拔堀(圖中2)
V字形底的藥研堀 (圖中3)
此外還有一半是箱堀,一半是藥研堀的片藥研堀。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對於箱堀和毛拔堀,他們的底部為了加固的關係都是鋪設有石頭的。如果是空壕溝,底部會裝有竹槍,用以殺傷敵人。
而其他兩種,底部則是一個一個小土堆,用以限制敵人的行動。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畝堀,
土壘和石垣
在地面以下,有可以使敵人掉落的堀,而在地面以上,就有防守敵人的土壘,以及比土壘還要堅固的石垣。從土壘到石垣見證著人們築城技術的發展。
(1)守城的土壘
“城”這個字從形狀上看就知道是用土建成的。和堀一起圍繞在城周圍的就是土壘。從平安末期以後,在武士的住所周圍就開始圍土壘了。而到了城郭形狀完善的室町—戰國—江戶時代,城內各處都有土壘作為防守。這是對挖掘壕溝後的土的一種合理的利用,仿造天然的山嶽的峭壁所製造的一種人工的設施,可以確保本方處於高地勢的情況。同時在土壘上建造瞭望台和碉堡,設定城牆和槍眼,以加強防守。
(2)石垣的運用
對於敵人的攀爬,土壘堆起來的斜面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土壘的耐久度畢竟有限,在上面種植植物也僅僅可以有限的提高土壘的耐久度。於是人們想出了使用石垣的辦法。在土木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石垣可以修築的非常陡峭。以下就是石垣的建造方法。
毛面砌法
這是比較原始的方法,把石頭一塊一塊堆起來,根本不經過加工。雖然省時又省,但是由於無法保證穩定,容易崩塌。而且不能夠堆很高,斜度也不夠。
嵌楔法
這是當土木技術發展起來以後使用的辦法。將石材經過少許加工後,使得他的表面變得光滑。在石頭與石頭之間打入一個小的石楔子。可以提高石垣的穩定度,同時也可以保證高度和斜度。這種方法在戰國時代被廣泛的套用。
切入法
這是在江戶時代初期發明的新方法,就是將石頭完全加工成正方形,然後再一塊一塊的堆積起來。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石垣不但又高又陡,而且還是牢固美觀。不過這樣做花費極大,只有德川將軍家和一少部分大大名才用的起。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穴太積
這是堆積法的一種,使用一種被稱作“穴太流”的技術堆積起來的。穴太是現在滋賀縣大津市附近的地名。在戰國時代這裡出現了一群使用這種方法的專業技術集團“穴太眾”,它們就是使用這種高級的技術為各地的城建設石垣。穴太積比起普通的堆積法要牢固很多,而且經濟實用,因此被信長·秀吉這樣的人重視。安土城·大坂城(秀吉時期)的石垣都是採用的穴太積的辦法。
特例
在石垣的拐角處,使用一種叫做“算木積”的技術,是將長方形的石頭互相交叉堆疊的一種方法,可以增強石垣四邊的強度。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此外,還有龜甲積·牛蒡積·一二三段等方法不一而足。如圖所示。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從左到右為龜甲積·牛蒡積·一二三段
石垣的構造
在城郭周圍為上石垣,是防守的一種方式。但如何使用石垣,如何用好石垣,則是很重要的,以下就是石垣使用的技術。
(1)石垣的構造
作為防禦設施的石垣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城郭的防守能力,而且如果在石垣上建造柵欄或牆壁,就可以將防禦力再提高一個檔次。當然,在城內也是要能夠看到城外的情形的。而且為了防止敵人的攀爬,一定的斜度也是必要的,這也可以保證城內士兵迎戰的機動力。所以石垣上也就會有突堤的存在。以下就是突堤的斷面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左:城外 右:城內)
如圖,石垣距離地面是有一定的高度的(圖中1),越高也就越能夠防守敵兵的攻擊,當然石垣的強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石垣的底面被稱作“敷”(圖中2),從敷開始,朝向城外的傾斜部分叫做“外法”(圖中3),朝城內的叫做“內法”(圖中4)。外法要防守敵人,所以角度很陡,而內法為了便於城裡的士兵的行動而比較平緩,也有做城階梯式的。內外法的傾斜面叫做“法面”。
除掉突堤上的敷和法,剩下的就是“褶”(圖中5),一般柵欄·城牆就是建立在褶的外側。而外部突出的其他部分就叫做“犬走”(圖中6),這個部分的面積自然是越小越好。相對的,城裡面的通路就叫做“武士走”(圖中7)顧名思義,這裡就是士兵們戰鬥·傳令的空間。戰鬥時也可以做瞭望·射擊等作用。
石垣的建築
石垣是由石頭所堆積起來的,無論是刮或是敵人的襲擊都會對他造成破環。

城內的建築物

1 塀(牆)
在城的周圍通常會圍有柵欄或者板塀。從鎌倉時代開始,武家居所周圍就用塀圍起來作為防守設施。而在戰場上,設定柵欄可以有效的阻滯敵人的進攻。
(1)塀的材質
平安末期—鎌倉時代的武家居所是採取木板作為塀來防備敵人。但是對於敵人的破壞工作,槍彈,火災就無能為力了。於是工藝就逐漸發展變化。在板塀上蓋起屋頂,把板增厚,兩邊支起柱子。為了防護槍彈,而在原來的木板上又增加了一層木板,就做成了二層木板。木板和木板之間填充砂子粘土,這種被稱作“太鼓塀”的方法比普通板塀在耐久性·防火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後來又出現了土塀,城郭的土塀多種多樣,不過近代城郭用的最多的是漆喰塀。在塀的外面塗上漆喰以後塀的耐久性和防火性十分優秀,而且白色的塀從外觀來看也非常的優美。在有的地方還在漆喰塀上貼上瓦片,也就成了強化耐濕性的“海鼠塀”。除了漆喰塀之外,還有使用粘土加固的“練塀”以及用瓦片·礫石加固的“築地塀”。而且隨著城郭的不同塀也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例子。比較有趣的是有的城郭把大米堆起來作為塀,守城戰的時候可以把塀上的米削下來作為應急的食物使用。(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在作用和可操作性上恐怕還要打個問號)
2 狹間(射孔)
城的周圍設定塀是為了強化防禦力,但是這反而會影響到城內的應戰。但是如果把塀撤掉雖然對城裡的巷戰有利,但是整個城的防守能力就會下降。所以為了守城士兵應戰用的狹間就誕生了。所謂的狹間,並不是指地理上的那個狹間,說白了就是射擊孔。在塀上打出專供射擊用的小視窗。狹間也分為矢狹間和狹間。那為什麼要分這么細呢?那時因為弓矢和火銃在射擊的時候視角和動作都不同,所以狹間的大小形狀都有所不同。於是就區分出了矢狹間和鐵炮狹間。此外,有的狹間是直接設定在石垣里的,統稱為“石狹間”。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如圖,三角形的是鐵炮狹間,長方形的是矢狹間。鐵炮狹間也有圓形正方形的。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岡山城的石狹間,充分利用了塀和石垣之間的空隙。
3 塀的設定
作為阻擋敵人用的塀,它的設定也是很講技巧的,主要就是要防止敵兵的攀爬。所以在塀上面也就誕生了很多陷阱。下面就舉幾個代表的例子。
主要的有釣塀·劍塀和石落等等。
所謂的釣塀就是在塀的表面蓋上一個偽裝的塀,當人爬上去的時候,這個偽裝的塀就會掉下來。如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所謂的劍塀就是在塀的屋檐下設定刀刃,對敵人的攀爬可以起很有效的阻止作用。如下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石落就是在塀的上面設定一個斜面,守城士兵可以從斜面上滾下石頭或者用長槍來打倒敵兵,通常是在門和瞭望台周圍的塀上使用。如下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4 橋的種類
正如前面所介紹的,有的城郭里各個曲輪是用壕溝所分斷開來的,所以必須使用橋來連線。而殺進來的敵人也必須從橋上走,所以這時候的橋也有削弱敵人戰鬥力,制約敵人的行動的作用。
(1)土橋和架橋
土橋多在山城中使用,一般是使用土壘或石垣做成橋。比起架橋來,它的穩定性很好,是一種牢固的永久性的設施,適合大量的物資的搬運和大量人員的調動。同時運用在水壕上可以起到調節水量的堤壩的作用。但是缺點就是戰時無法撤除,萬一被敵人奪取就會陷入很麻煩的境地。於是為了防止敵人的占據,一般的土橋都做成彎彎曲曲的形狀,或者設定斜坡和起伏,古人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下了不少功夫。
而架橋就是使用木材或石頭在壕溝上面的空間所架設起來的(一般來說石橋在城郭里基本不使用)。戰鬥的時候可以撤除掉以阻擋敵人的前進,也可以在敵人渡河的時候把橋破壞掉使得敵人掉進水壕里。不過反過來,如果敵人把橋破壞掉的話,守城的軍隊就有被孤立的危險。
(2)架橋的種類
架橋雖然看上去很簡單,其實種類也是很豐富的。出於戰爭的需要,架橋也就做成了很多種形狀和式樣。
比如橋像鑰匙一樣曲曲折折的“折長橋”
按照壕溝的對角線斜架著的橋“筋違橋”
架在房檐或者瞭望台之間的“廊下橋”
在廊下橋上面再加一層的“二重橋
如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還有為了方便撤除和破壞,有的城郭使用可動橋的構造。比如橋的中央可以抬起來的“桔橋”,在橋下的一部分安裝有車輪可以移動的“車橋”。以及在橋底全部裝有車輪,可以把整座橋移走的“算盤橋”和“引橋”,算盤橋和引橋見的差別就在於算盤橋在橋板的底部裝車輪,而引橋是在橋欄上裝車輪。
5 門與虎口(一)
土壘(石垣)·塀(柵)所包圍起來的城郭可以起到限制敵人出入的作用。但是一座城總要有進出的地方,那么下面就主要介紹一下城的出入口的構造。
(1)門的名稱
因為城裡不止一個城門,各個曲輪之間也用門相連,在緊急時刻還有隱藏的逃生出口。在城的正面的大門叫做“大手門(追手門)”。相對的,後門叫做“搦手門”。一般的大手門因為是城的臉面,所以都會造的威武而雄壯。而搦手門則設定的比較隱蔽,便於緊急時刻逃生。還有一些有特殊用途的門:在一般條件下不開放的門叫做“不開門(不明門)”;還有“埋門”,也就是戰鬥時要用土把門堵死,而用到埋門的地方通常會有地道連線。而城裡搬運屍體進出的門叫做“不淨門”。此外還有一些位置隱蔽的門叫做“隱門”。
圖中的就是姬路城(兵庫縣)的埋門。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2)門的建築形式
門都是在塀的斷口上建築,用以出入的。單單在塀上開一個門的叫做“塀重門”(圖中1);用一根橫木橫在門上起加固作用的叫做“冠木門”(圖中2);在冠木門上加一個屋頂的叫做“棟門”(圖中3);在棟門上加上支柱支撐的叫做“藥醫門”(圖中4);在藥醫門的支柱上加上屋頂的叫做“高麗門”(圖中5)。如圖所示: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此外,一些人喜歡在棟門上追加一些豪華的裝飾,特別是唐朝風格的裝飾,這種門就叫做“唐門”。下圖就是二條城的唐門。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3)櫓門的建築形式
隨著時代的推移,城郭也開始向大型化發展。於是在土壘和石垣上開始建築瞭望台(櫓)。那么櫓門也就作為一種門的形式開始發展起來。
櫓門也有好幾種式樣,比如多聞櫓門等等,比較有名的還有彥根城的天秤櫓門。
此外還有在城門上建築櫓的門,這種門叫做“樓門”,比較著名的是弘前城的各個城門和仙台城的大手門(已燒毀)。
6 門和虎口(二)
在近代的城郭里,門已經不再是一種個體的建築物。門通常設定在橋·壘·曲輪等這些地勢複雜彎曲的地方,這種多元化的層次結構使得城郭的防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將門洞設定成為“虎口”,可是進一步使得城郭的防守能力得到加強。
(1)敵人的入侵路線
城的周圍是被壕溝和塀所圍起來的,那么敵人要進入城郭就只能夠通過門和橋。雖然在城外可以通過破環塀或者從壕溝上強渡。但是這種方法效率極低而且損失很大。而橋—門—城這樣三點一線的道路一方面容易進入而且障礙比較少,另一方面也比較容易從城外看到城內的情況。
這個情況是攻守雙方都清楚的,所以在這三點一線的主幹道上設計了許多種防守的方法。最簡單而且比較有效的就是設定路障。
在城外側設定的路障叫做“茀”(圖中1),而在城內側設定的路障叫做“蔀”(圖中2)。
如果使用土壘來充當蔀的話,就叫做“一文字土壘”(圖中3)。
為了防止敵人的長驅直入,也通常把直線的通路改成彎曲的形狀(圖中4)。經過發展後也有改造成“Z”字形的(圖中5)。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這么這些從通路上進行改造而形成的防禦設施叫做“虎口”。
(2)枡形和馬出
用虎口做出入口的曲輪也叫做枡形(內枡形)(圖中1),將枡形和橋結合起來運用則可以把侵入的敵人封鎖在枡形裡面。而出擊的時候的點兵台也做成枡形的土壘的樣式,叫做“外枡形”(圖中2)。逐漸的,外枡形開始向水壕或者空溝外側移動,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曲輪,也就是馬出。馬出是近代城郭防禦理念中最為先進的綜合防禦構想的代表,馬出按照形狀分為丸馬出(圖中3)和角馬出(圖中4)兩種。
(3)綜合防衛構想
在近代城郭里,大都採用門建築物結合枡形虎口設施這樣的完備的防禦體系。下面結合圖舉個例子: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敵軍大舉殺到門前(紅箭頭)
首先通過渡橋和第一座門,因為橋的原因,限制了人數(粉紅色箭頭)。
通過了大門後,由於虎口的關係,行動受到一定的限制(桔黃色箭頭)。
強行破壞了第二座門後,時間已經浪費很多了(黃色箭頭)。
與此同時,城側面會有不間斷的火槍或者弓箭的射擊(紫色箭頭)。而第二座門上也設定了石落和長槍進行抵抗(水藍色的x符號)。
假設第二座門又被突破,那么在門後還有彎彎曲曲的斜坡,穿過斜坡還有蔀的防守和許多的陷阱在等著攻城的人(綠色箭頭)。
上圖中的枡形虎口都是同一式樣的,在實際套用中枡形虎口的式樣都是各不相同的。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金澤城(石川縣)石川門
如上圖,如果門的部分被突破以後後面還有橋和高麗門對敵人的部隊進行狙擊。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大和郡山城(奈良縣)的虎口
如圖,門被突破以後後面是曲折的坡道,這裡是伏兵的絕佳場所,也就是上面圖的綠色箭頭。
7 櫓的種類
“櫓”原來寫成“矢倉”,顧名思義,也就是武器和兵糧的儲藏庫。隨著戰爭的擴大,那么儲藏量也要隨之增大,那么矢倉也就越來越大,最終演化成兼瞭望和防衛據點功效的“櫓”。下文就對櫓這種城郭建築物中的重頭做一個介紹。
(1)櫓的形狀和名稱的關係
櫓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說,普通的櫓都是呈倉庫形狀的,外觀上按照一層·兩層·三層分別起名為平櫓·二重櫓·三重櫓。但是,城中的櫓的外觀層數和實際層數事實上不一致的。比如說,外觀是二重內部是三層,這樣的櫓被稱作“二重三階櫓”。而且,三重櫓是屬於特大型建築物。有的時候可以用來代替天守閣。比如說城裡天守閣沒有完工的情況,或者天守閣被燒毀了等等。在江戶時代,幕府規定禁止再建天守閣。於是大部分的城郭使用三重櫓來代替天守閣。而德川幕府的本城江戶城,在天守閣於明歷年間大火中被燒毀後,也由於預算的關係而沒有再建。於是採用遺留下來的富士見櫓(三重櫓)來代替。
(2)櫓的用途和名稱的關係
正如上面所說的,櫓的本來作用就是儲藏庫。所以按照櫓裡面收藏的物資,櫓也有不同的名字。如弓矢櫓·鐵炮櫓·大炮櫓·硝煙櫓·馬屋櫓·御用米櫓·鹽櫓·味增櫓·御金藏櫓·茶壺櫓等等……。而且有的城裡對水源十分重視,因此產生了保護水源的井戶櫓·井郭櫓·水櫓等。
此外還有富士見櫓·月見櫓·花見櫓·潮見櫓等滿足有些人的“風雅目的”的櫓,以及太鼓櫓·鍾櫓等起報時作用的櫓。而姬路城(兵庫縣)的化妝櫓更是特殊,它是專供女性起居所用的櫓,當時姬路城主本多忠刻迎娶了德川秀忠的女兒千姬,就將千姬的住所改建成化妝櫓。
(3)櫓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的關係
櫓按照設定的場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稱。簡單的說,就是按方位來命名。比如西南櫓·東北櫓等。還有按照天干地支來命名的,比如辰巳櫓·戌亥櫓。在有的城裡對於櫓也有不同的命名,下面有幾個特殊的:
日比谷櫓(江戶城·東京都) 舉母櫓(岡崎城·愛知縣)
佐和口櫓(彥根城·滋賀縣)
還有一種更特殊的,有的櫓是從別的城移築過去了,那么它就以移筑前的城的名字來命名。諸如:
神戶櫓(桑名城·三重縣) 伏見櫓(福山城·廣島縣) 宇土櫓(熊本城·熊本縣)
這些櫓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們分別是從神戶城·伏見城·宇土城移築過去的。
(4)櫓的數量和名稱的關係
作為近代大名的首府的城郭,除了規模大以外,它們的櫓也很多。在用途和地名已經無法命名的情況下,就直接用數字來命名。比如德川時期的大坂城(大坂府)就有一番櫓到七番櫓。
而姬路城(兵庫縣)則按照“いろはにほへと”的順序有い之櫓·ろ之櫓·は之櫓等等。
8 櫓的特徵
櫓是平時的儲藏庫兼戰時的據點。櫓也就成為了和敵人攻防的舞台。那么作為櫓,牢固的構造是很必要的。以下就介紹櫓的基本特徵。
櫓的屋頂
一般磚瓦結構的民居的屋檐主要分三種形態:切妻造·寄棟造·入母屋造。具體的建造方式如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一般城郭的櫓屋檐大都採取切妻造和入母屋造。而在小諸城則有寄棟造的櫓。
對於三重櫓這樣的大型建築物,上面建造了一種名為“破風”的裝飾物。破風最初是為了形成“櫓上造櫓”的設計而出現的,到了後來就逐漸演變成體現城郭的威嚴的裝飾物。最常用的破風是入母屋破風。如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破風逐漸演變成為裝飾物,那么也就產生了“千鳥破風”和“切妻破風”,如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有時候為了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使得櫓看起來更大,就採取了兩個破風相連的“比翼破風”,兩個入母屋破風就叫做“比翼入母屋破風”,兩個千鳥破風就叫做“比翼千鳥破風”。下圖中左邊的是比翼入母屋破風,右邊是比翼千鳥破風。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有的人為了追求純美觀性,就將破風的曲線做的更為優美,於是就出現了“唐破風”和“軒唐破風”。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圖中左邊是唐破風,右邊是軒唐破風。
在一般的城郭中,各種破風都是結合使用的,舉個實例來說,如圖

日本城池日本城池

這是姬路城的天守閣,1是入母屋破風 2是千鳥破風 3是比翼入母屋破風 4是軒唐破風

著名城池介紹

忍城

日本城池

忍 城

別名 龜城
所在地埼玉縣行田市本丸 
築城年代 延德二年
築城者成田親泰
城郭樣式 平城
歷史 忍城是由山內上杉氏配下的武將成田氏所構築,據說是在延德二年時完成,天正十八年(1590)豐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城之際,兵力達二萬數千的豐臣勢開始圍攻忍城,由於忍城附近的地形和歷史上有名的遭到水攻的備中高松城,附近的地形近似,因此豐臣勢開始水攻忍城,最後因大雨造成堤防決壞,造成豐臣勢數百名死傷,當小田原城落城後,城主氏長奉命降伏,忍城最後開城。

兒山城

所在地枋木縣下都賀郡石橋町下古山
築城年代 鎌倉時代後期
築城者多功朝定
城郭樣式 平城
歷史 兒山城是建武年間(2334~35),由宇都宮賴綱的四男多功宗朝之子朝定所創築,朝定並將氏名改為兒山氏,之後兒山氏的動態不明,永祿元年(1558)時兒山氏開始與上杉謙信交戰,在謙信的攻打下兒山城主兼朝戰死,戰後兒山城遭到廢城。

大寶城

所在地茨城縣下妻市大寶 
築城年代 應德三年
築城者下津間盛乾
城郭樣式 平山城
歷史 應德三年(1086)下津間盛乾開始築大寶城,之後下津間氏四代滅亡,而大寶城則成為源賴朝的家臣小山朝政的所領,小山氏並將氏名改為下妻氏,興國二年(1341)四代政泰與小田城的春日顯國一同擁立興良親王,關城的宗佑、宗政父子及北田親房也呼應,之後大寶城開始迎擊北朝方,興國四年在北朝方的猛攻下,大寶城落城,城主政泰討死。

唐澤山城

築城年代 戰國
主要城主 藤原秀鄉
城郭樣式 山城(230m)
歷史 傳說中唐澤山城是由藤原秀鄉所構築(為了鎮壓平將門的天慶之亂),而唐澤山城今日的遺構則是佐野盛綱在戰國末期時所構築,之後此城的支配權,先後由北條、豐臣及德川家取得,最後由佐野家據守唐澤山城,1602年江戶明歷大火發生之後,當主佐野信吉獲得江戶的許可,遷移居城,之後唐澤山城被廢城。

小山城

日本城池
小山城

別名 祗園城
築城年代 戰國
主要城主 太田政光
城郭樣式 平城
歷史 由於小山城內建有祗園神社,因此小山城又被稱為祗園城。小山城是在1146年時,由藤原秀鄉的子孫太田政光所構築,而太田政光並將氏名由太田改為小山(地名)姓,當1397年政光的直系血緣斷絕後,由原本是同族的結城氏繼承小山城主,同時並改為小山姓,1589年當秀吉徵伐小田原時,由於小山氏與北條家有姻戚關係,因此小山氏從屬於北條方,1590年7月7日小田原城落城後小山氏滅亡,原本做為居城的祗園城也因小山氏的滅亡而廢城。

沼田城

別名 崖端城
築城年代 近世
築城者沼田景泰
城郭樣式 山城
歷史 沼田城是在一五四四年時,由沼田景泰所構築,因為沼田城處在戰略上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曾先後被上杉、武田及北條氏所奪取,1589年在秀吉的仲介下,原本在德川家當人質的真田信之入沼田城,1595年以後,沼田城擁有五重大天守,到了真田信吉的時代,沼田城的規模開始擴張,當1691年的真田騷動發生後,沼田城的天守大小因故被縮減,事後本多、黑田及土岐氏先後入主沼田城。

高崎城

築城年代 近世
築城者井伊直政
城郭樣式 平城
歷史 1590年家康入封關東之際,原本據守在上州的要衝箕輪城的井伊直政,入原本是小城的和田城,1598年時井伊直政開始將和田城的規模大舉擴張,讓其成為近世的城郭,之後並將和田城改名為高崎城,高崎城配置有三重的天守閣以及四基的隅櫓,1600年井伊直政移封近江佐和山之後,由諏訪、酒井、松平、安藤、間部及大河內氏先後入主高崎城。

笠間城

築城年代 近世
主要城主 笠間家
城郭樣式 山城(182m)
歷史 笠間城是宇都宮一族笠間家在鎌倉時代所構築之城,到了戰國時代期由於遭到北條方的攻打而滅亡,關原合戰後永井及淺野家先後入城,淺野家並運用佐白山的石材地,將石垣用於天守曲輪上,讓笠間城具備關東唯一採用石垣的天守曲輪,使得笠間城成為近世的城郭。

水戶城

築城年代 鎌倉時代
築城者馬場氏
主要城主 江戶氏、佐竹氏、武田氏、德川氏
城郭樣式 山城(182m)
歷史 水戶城是在鎌倉時代由馬場氏所構築,之後水戶城成為江戶氏及佐竹氏的居城,同時並進行改修,關原合戰後由家康的七男武田信吉、十男賴宣及十一男賴房先後入水戶城,賴房的子孫並成為御三家水戶德川家;水戶城是屬於連郭式的城堡,擁有二重櫓三基以及三重天守(再築)。

川越城

異名 也寫作河越城

日本城池
沼田城


築城年代 近世
所在地川越市郭町
築城者太田道灌
城郭樣式 梯郭式平城
歷史 1457年扇谷上杉家的部將太田道灌開始建築川越、江戶及岩槻城,當川越城完成後道灌與扇谷上杉持朝入城,之後的八十年間川越城成為扇谷上杉家的根據地,扇谷上杉氏並在太田道灌的經略下開始擴張勢力,後來因山內上杉氏的謀略,道灌遭到暗殺,在這一進一退間,使得後北條氏漁翁得利。1537年北條氏開始攻打上扇谷上杉氏,並攻落川越城,同年兩上杉氏連合動員八萬餘騎欲將川越城奪回,後來在北條綱成及北條氏康的謀略下遭到擊破,此戰又稱為“川越夜戰”。到了江戶時代由於川越城座落於戰略要地(江戶城的前衛),因此由酒井忠重擔任城主,忠重並將川越城予以改修,上面建有三層天守以及七基的櫓,而現存的本丸御殿是在1848年由松平齊典所構築。

大多喜城

築城年代 近世
所在地夷隅郡大多喜
築城者本多忠勝
城郭樣式 山城
歷史 1590年移封至上總夷隅郡十萬石的本多忠勝開始修築大多喜城,同時運用夷隅川當地複雜的地形與山上的自然石,將大多喜城構築成近世城郭,山頂上並建有三重天守以及九基的櫓,除此之外在山麓上也構築了壯大的殿社;現存大多喜城的三重天守(復元)內部設有房總地方城郭資料館。

久留里城

築城年代 戰國
所在地君津市久留里
主要城主 真里谷氏
城郭樣式 丘城
歷史 1541年時久留里城被作為真里谷氏的居城,此城後來成為北條氏與里見氏攻防的據點,德川家康入主江戶城後,大須賀氏、土屋氏、酒井氏及黑田氏先後成為久留里城主,此時久留里城上建有二重天守閣,並在山麓配置居館及櫓,是屬於根小屋式山城;現存的久留里城二層三重天守閣,是模仿浜松城的模擬天守,為關東地區貴重的遺構。

守谷城

築城年代 鎌倉時代
主要城主 相馬師胤
城郭樣式 山城
歷史 鎌倉時代初期,千葉常胤之子相馬師胤領有相馬郡之際,開始構築守谷城做為根據地,之後到了南北朝時代,當相馬氏的勢力衰退後,由土岐氏、堀田氏、酒井氏以及土岐氏先後擔任守谷城的城主,當土岐氏被轉封至奧州上山時,守谷城最後遭到廢城;守谷城的周圍配置有沼澤,是中世時堅固的城堡(500mX150m)。

古河城

築城年代 室町時代
主要城主 足利氏、小笠原秀政、松平康長、奧平信之、永井直勝、土井利勝
城郭樣式 不明
歷史 室町時代中央政府幕府設定在京都後,由於鎌倉在戰略上仍屬重鎮,支配著關東地區,因此在關東設有鎌倉府,又被稱為鎌倉公方,初代鎌倉公方為足利基氏,1455年足利成氏將御所移至古河城後,足利成氏被稱為古河公方,後來古河城成為北條氏往下野、常陸進攻的前線基地,並被整備成為堅固的城堡。當秀吉攻打小田原之際,古河城遭到破壞。到了近世,由小笠原秀政、松平康長、奧平信之、永井直勝及土井利勝先後成為古河城主、古河城是關東地區僅次於江戶城的大城郭;現在的城跡是在明治末至昭和初期之間所修建。

小田城

築城年代 南北朝
主要城主 小田氏
城郭樣式 不明
歷史 小田氏的居城;建武四年(1337)八月,小田治氏與村上源氏春日侍從顯國聯手入小田城,之後小田氏曾與後醍醐天皇的近臣萬里小路藤房參與建武政權,延元三年(1338)七月時,入神宮寺、阿波崎兩城的北畠親房(南朝方),與小田城的春日軍合流,之後小田城成為南朝勢力往常陸一帶擴展的根據地,南朝並曾以此城為據點攻打屬於北朝方位於常陸西部的駒城、關城及大寶城。於此同時,北朝方則以瓜連城為根據地攻打小田城,興國二年(1341)十一月十日小田氏降伏,小田城開城,兩百年以後,關東管領上杉謙信曾二度攻打小田城。

真壁城

築城年代 承安年間(1171~75)
主要城主 真壁長幹
城郭樣式 不明
歷史 承安年間(1171~75)常陸大掾平貞盛的後裔真壁長幹開始築真壁城,之後的十九代四百三十年間,真壁氏歷代為真壁城主,後來淺野長重(二萬石)以及稻葉正勝(一萬石)先後入封真壁城,真壁城現存空堀、土墨等遺構。

江戶崎城

築城年代 南北朝時代
築城者土岐氏
城郭樣式 不明
歷史 南北朝時代末期,土岐氏移住至美濃後,留在關東的一支為了支配鄰近的領地,而開始構築江戶崎城,並將其作為土岐氏的居城。當豐臣秀吉徵伐小田原之際,土岐氏已傳至第七代;在小田原合戰中,江戶崎城被秀吉方的佐竹氏攻落,而城主土岐治綱則與家臣石田駿河守逃往東村。戰後,蘆名盛重入封江戶崎城,慶長七年(1602)當盛重的兄長佐竹義宣移封至秋田後,盛重同樣也被移封到秋田,之後江戶崎城遭到廢城。

石垣山城

築城年代 近世
所在地小田原市早川
築城者豐臣秀吉
城郭樣式 山城(261m)
歷史 1590年小田原合戰之際,秀吉以水陸二十萬大軍圍攻小田原城,初期曾在湯本早雲寺設立本陣,之後於同年四月在小田原城西方的笠懸山築石垣山城,並在一夜之間完成令小田原恐懼的巨城,最後造成小田原城落城;石垣山城又名“一夜城”,今日仍殘存石垣的遺蹟。

逆井城

築城年代 戰國時代
所在地茨城縣猿島郡猿島町逆井
主要城主 逆井氏。北條氏繁
城郭樣式 中世平城
歷史 逆井城原是逆井氏的居城,1575年在北條氏的攻略下逆井城落城,1577年北條氏繁開始重建逆井城,此城後來成為北條氏監視以常陸佐竹氏為首其他諸侯的最前線之城,1590年秀吉攻打北條之際,逆井城被廢城。

白井城

築城年代 不明
所在地群馬縣北群馬郡子持村白井
主要城主 長尾景仲
城郭樣式 中世崖端城
歷史 白井城是關東管領山內上杉家家宰長尾景仲所築之城,景仲的長尾氏又被稱為白井長尾氏,長尾景仲之孫景春後來也成為家宰,之後並反叛關東管領上杉顯定。文明五年(1473年)景春開始構築缽形城,並被古河公方所援護,永正七年(1510年)當顯定在越後的內亂中戰死後,景春仍據守在白井城。景春死後箕輪城的長野業正勢力開始抬頭,當景春之子遭到家臣殺害後,由總社長尾氏長尾憲景擔任白井城主,之後並降服於關東管領上杉謙信。謙信死後,長尾憲景因為改仕於北條氏,因此解除了遭武田勢攻打的危機,天正十八年(1591年)時,白井城成為豐臣軍前田利家的城,當德川家康入封關東之際,家臣本多氏以二萬石入封白井城,元和九年(1623年)白井城遭到廢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