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活動理論

日常活動理論

日常活動理論是犯罪學的其中一種理論,源自古典犯罪學派人類具有自由思想的觀點。

基本信息

簡介

犯罪犯罪
日常活動理論是犯罪學的其中一種理論,與理性選擇理論相似,源自古典犯罪學派人類具有自由思想的觀點。日常活動理論始於學者Cohen和Felson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美國家庭的研究,他們在研究中發現,當經濟發達,雙親家庭更見普遍時,婦女在家的時間減少,犯罪率便會上升。同時,當科技越來越發展,貨品設計越來越輕巧及方便時,犯罪率亦會上升。建基於以上研究,他們提出人類的活動模式與犯罪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在理論中提出三個引致犯罪的要素,分別是有犯罪動機的人、合適的目標及缺乏有能力的監察人,當這三項要素出現時,犯罪的機會便會上升。1996年,Felson再在他的著作《犯罪與本質》中添加三項元素,分別是對犯罪動機者有約束力的操縱者、負責保護合適目標的監護者及負責看管物業場地的地點管理者,以上六項因素成為了犯罪者的推力及反推力。此外,學者亦以VIVA及CARAVED形容熱門被盜的物品,VIVA分別是具價值的(value)、輕便的(inertia)、易見的(visibility)及易於接近的(accessibility),CARAVED是指可遮蔽的(concealable)、可移動的(removable)、易於得到的(available)、具價值的(valuable)、可享受的(enjoyable及可處理的(disposable)。

書籍

^RoutineActivityTheory(RAT)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台北:五南
李紫媚(2008),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