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國家禮服]

旗袍[國家禮服]

旗袍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成為民國知識女性標準服飾之一。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改革開放以後重新恢復為中國民族服裝代表之一。旗袍有兩部同名電視劇,一部由邱心志,田海蓉主演,一部由周迅,柳雲龍主演。作家雪靜出版過名為《旗袍》的歷史小說。

起源

旗袍旗袍

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提花棉,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髮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裡,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發展

旗袍旗袍

1.特徵
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2.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繡、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3.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4.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5.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6.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形成過程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箇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套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訊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誌。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國趣味(或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所顯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為多)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旗袍特色

1.特徵

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照片旗袍照片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2.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繡、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3.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4.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5.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6.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穿著特點

特徵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旗袍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琵琶襟旗袍禮服——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製作

1.裁剪

(1)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確定衣料的對摺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摺,折夠身肥為止。

(3)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2.縫製

(1)衣片歸拔

(2)側縫貼牽條

(3)襟邊貼牽條

(4)縫製


旗袍旗裝旗服

現在的旗袍,儘管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或稱“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二者更不存在你包括我或我包括你的關係。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而旗裝,則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

為便於區別與理解,以下也對旗裝進行“特色”概述:

特徵: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 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

色彩: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複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盤滾設計: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

圖案: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真絲織品。
【色彩】
大紅色:適合年齡稍大的新娘,因為大紅色可以顯出新娘的穩重大度。玫瑰紅:適合年紀較輕的新娘,因為自身皮膚的膚質很好,襯以玫瑰紅色,可以使新娘顯得青春俊美。深紅色:適合穩重有修養的知識女性。白色:適合對比講究過日子質量而又收入頗豐的新娘,小面積可以滾紅色的邊,或大面積鑲銀光明片,會顯得十分的雍容華貴。黃色與橘黃色:也是不固步自封的新娘可思考利用的顏色。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

旗袍 旗袍
旗袍 旗袍

【盤扣】
盤扣作為一種傳統的服飾手段又風靡一時。長袖盤扣、短袖盤扣、對襟盤扣、斜襟盤扣……就連後開衩的直筒連衣裙也綴上了幾顆盤扣,恰似一隻只欲飛未飛的“蜻蜓”。盤扣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蝴蝶盤扣、蓓蕾盤扣、纏絲盤扣、鏤花盤扣等。盤扣還是那個盤扣,但綴在不同款式的服裝上卻表達著不同的服飾語言。立領配盤扣,氤氳著張愛玲時代的含蓄和典雅;低領配盤扣、洋溢著90年代都市女性的浪漫和嬌俏;短坎長裙中間密密地綴一排平行盤扣,於端麗之中見美感;斜襟短衫綴上幾對似花非花的纏絲盤扣,於古雅之中見清純…… 形形色色的盤扣中尤以古老的手工盤扣最為精巧細緻,它融進了製作者的心性和智慧,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

製作

旗袍旗袍

1.裁剪
(1)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確定衣料的對摺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摺,折夠身肥為止。
(3)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2.縫製
(1)衣片歸拔
(2)側縫貼牽條
(3)襟邊貼牽條
(4)縫製

簡史

旗袍旗袍

旗袍風尚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它起始於1925年上海的女學生群體,1927年後風行全國。早期旗袍的式樣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的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並被現代人視為20世紀中國衣著傳統的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設計典範。
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蕩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髮,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旗袍旗袍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30年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誌開闢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閒、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準,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在80、90年代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仿真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小貼士

旗袍旗袍

1.選購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準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丰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2.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3.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髒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髒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4.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絲綢衣服要勤換勤洗,脫下後切勿擱置。穿著絲綢衣服時不要貼身,避免過多的汗液浸蝕衣服,使衣服變色、變質、破損。穿著絲綢服裝也不要在蓆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損和並絲。另外,收藏絲綢服裝時,應放在樟木箱內,以防蟲蛀。

旗袍旗袍

5.旗袍的穿著場合
旗袍的穿著與搭配和其他服裝一樣,也有一定的規範和要求。可分為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
正式場合一般指參加節慶典禮、外事訪問、隆重會議、文藝演出和婚禮宴會等,穿著的旗袍必須面料高檔(如織錦緞類)、款式莊重(如國畫旗袍、繡花旗袍)、做工精湛。穿著時必須將所有扣子系好,應注意髮型和化裝,一般不需要其它服飾搭配。
非正式場合一般指家庭團圓、朋友聚會、外出旅遊、休閒散步和家庭休息等,這時可選擇面料、款式、做工較一般的旗袍,當然也可選擇高檔旗袍在非正式場合穿著,可選擇其它一些飾品,如皮鞋、圍巾、眼鏡、提包等,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點和愛好,精心搭配,
6.解讀旗袍的十大誤區
誤區一、旗袍是滿族人的服裝。
事實上,旗袍並不是清代滿族人的旗裝。說旗袍是滿族服飾更多的是望文生義的結果。雖然很多人認為旗袍是清代旗裝的沿襲。但也有專家認為,旗袍與清代旗裝幾乎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事實上,從現代旗袍的款式來看,與清代旗裝相去甚遠。
誤區二、旗袍有著悠久的歷史。
旗袍真正的起源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達到了頂峰。旗袍到目前不過近百年的歷史。
誤區三、旗袍起源於北京。
1948年屠詩聘先生斷言旗袍“開始流行於上海,逐漸流入內地”。
誤區四、旗袍只適合作為結婚禮服。
幾乎所有新人都會在結婚時穿著旗袍。其實,很多改良旗袍與短款旗袍在春夏季平時穿著也非常適合,而且很漂亮。
誤區五、旗袍一定是開衩露大腿的。
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
誤區六、旗袍很昂貴,是高檔消費品。
其實旗袍並不昂貴。除了部分高檔布料或手工刺繡的旗袍價格較高外。一般旗袍和普通衣服價格差不多。幾十元到幾百元的旗袍都有。
誤區七、旗袍只是服務行業禮儀小姐的職業裝。
上世紀末開始,的確有很多服務行業的禮儀小姐開始穿旗袍。但是不要忘了,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那么多著名的女人,宋美齡林徽音阮玲玉張愛玲等,都和旗袍有著難解的情緣。
誤區八、穿旗袍要身材修長而苗條才行。
事實上,旗袍更適合東方女性的身材。穿著旗袍的最好身高是在1.60到1.70米,不胖不瘦。
誤區九、穿旗袍要胸大才漂亮。
穿著旗袍對身材的要求:肩膀要溜,腰要細,臀部要豐滿,胸部大小要合適。並不是胸越大越好。
誤區十、旗袍是暴露的美學。
如果說迷你裙是暴露的美學,那旗袍應該說是含蓄的美學。所以她更適合東方人含蓄內斂的審美心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