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圓錢兩千年

方孔圓錢兩千年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鞏固中央集權制, 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政策,同時也對幣製作了重大改革:廢止戰國時期各國流通的刀形、布形、環形等形式不一、單位各異的各類銅幣,使用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從此,中國銅鑄幣有了一個統一的形式,方孔銅錢在中國歷史上相沿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7年)機制銅幣問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歷史

秦始皇統一貨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對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促進生產和流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鑄幣的形狀和幣值單位,並沒有集中統一鑄幣權,鑄幣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鑄制。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時收鹽鐵為官,把鑄幣權收歸朝廷所有,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

特點

為什麼方孔錢的形式沿襲千年不衰呢?有人認為“外圓內方”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人文主義觀念;有人認為是由於有方孔易於用繩子穿起來,圓形沒有稜角,便於攜帶;還有人義為是便於加工:銅錢鑄出來後,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銼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銼許多個,如是圓孔,錢就會跟著銼刀轉動。看來上面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錢的面值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常常用繩子(稱為“緍”)穿起來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稱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稱為一貫,單獨使用稱為“文”。“文”、“吊”、“貫”等都是古銅錢的計量單位。

方孔錢因體積較小,鑄造起來很方便,近些年來,常有錢模錢範出土,一模能同時澆鑄幾十枚銅錢。模也稱為“板”,宋時鑄錢每板能鑄六十四文。故民間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變通。

標誌

1.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秦始皇統一貨幣與方孔圓錢的流通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政權,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也統一了貨幣.從秦“半兩”開始,中國錢幣以方孔圓形作為定製,文銘重量 ,鑄行紀重錢幣。

2.漢武帝行"五銖"錢制沿用至隋末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廢“半兩”,改鑄“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 製作精美,深受歡迎,其後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各朝累鑄,沿用至唐初長達70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貨幣。

3.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唐初"開元通寶"方孔圓錢 中國錢幣從“開元通寶”開始稱通寶、元寶和重寶,不再以重量單位為銘,實現了由銖兩體系向十進位制年號寶文體系錢幣的轉變。錢文由歐陽詢題寫,點畫方雅,結構開朗爽健,開創著名書法家藝術入錢文的先河。

4.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乾封泉寶:這是唐代的第一個年號錢,於高宗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鑄。從此以後,以後各代所鑄錢幣均冠年號。

6.大曆通寶、建中通寶:兩種錢都可能是唐代的私鑄錢

7.得壹元寶、順天元寶:安史之亂,唐肅宗於乾元年間(公元 759 —— 762年)鑄行乾元重寶大錢時,史思明占據洛陽鑄此錢。兩者鑄錢的目的,均勻籌措軍費。得壹、順天錢每枚當開元錢一百。

五代十國錢幣

(公元 907——979 年)

黃巢起義瓦解了唐王朝的統治,封建割據勢力紛紛占地為王。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小朝廷的統治,史稱“五代”。我國其它地區則割據為十個小國,他們是:吳、南唐、前蜀、後蜀、吳越、楚、閩、南漢、南平、北漢。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長期戰亂,經濟發展緩慢,很少鑄錢;南方地區戰亂較少,經濟穩定並有所發展。十國中除吳越、吳、北漢、南平四國未鑄錢外,其餘各國均鑄錢。但鑄幣混亂,地區性強,而且大多數實行通貨膨脹,鐵、鉛錢充斥,為以後的幣制割據性帶來不良影響。  開平元寶大錢:後梁太祖開平年間(公元907 ——911 年)鑄。大如當十。

天成元寶:後唐明宗天成年間(公元926 ——930 年)鑄。此錢極罕見。

清泰元寶: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年間(公元934 ——936 年)鑄。

天福元寶:後晉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 >年)鑄。

漢元通寶:後漢高祖及隱帝乾祐年間(公元947 950 年)鑄。

周元通寶:後周太祖廣順年間及世宗顯德年間(公元951 ——959 年)毀佛寺銅像所鑄。背多有星月紋,又有合背,品類頗多。

天策府寶大銅錢、大鐵錢:十國楚馬殷(公元907 ——930 年)據湖南,建天策府,鑄此錢。

乾封泉寶大鐵錢:十國楚馬殷鑄。以一當十,尚有銅鑄的。錢背各有天、策、天府等字。

開元通寶:十國閩王審知(公元907 ——925 年)鑄。有銅、鐵、鉛三種,背穿上有星紋或一閩字,穿下有仰月。

永隆通寶大銅錢、大鐵錢:十國閩王曦永隆年間(公元939 ——943 年)鑄。背穿上有閩字,穿下仰月,穿右有星,也有穿上有星者。

天德通寶大錢、天德重寶:十國閩(殷)王延政天德年間(公元943 ——945 年)鑄。一個鐵錢當銅錢一百文,實行通貨膨脹,籌措內戰費用。

永平元寶、通正元寶、王漢元寶、光天元寶:(公元911 ——918 年)十國前蜀王建鑄。

乾德元寶、鹹康元寶:十國前蜀王宗衍(公元919 ——925 年)鑄。

廣政通寶銅鐵錢:十國後蜀孟昶公元(939 ——965 年)鑄。

開元通寶對錢:十國南唐嗣主李璟保大年間(公元 943 ——957 >年)鑄。這是我國最早的對錢,大、小形式一致,文字分篆書及隸書兩種。

唐國通寶、大唐通寶:同為南唐嗣主李璟鑄。初鑄較規整,後減重為三分之一。盜鑄紛起,劣錢充斥。傳世有大、小錢。錢文有篆,隸兩種,為對錢。

永通泉貨大錢:南唐李璟中興二年(公元 950 年)鑄,一當十。篆、隸對錢。

鐵錢:南唐後主李煜於公元 964 年鑄。李煜驕奢腐化,國力衰弱,鑄鐵錢以代銅錢,引起物價飛漲。

南唐初年還鑄過“大齊通寶”及“保大元寶”,但傳世極少。

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公元 911 年以後幽州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有銅、鐵兩種,這種錢是最重的錢。

鐵五銖、鐵貨布:亦為幽州劉仁恭父子鑄。鐵五銖用隋五銖錢範鑄造,鐵貨布則用王莽貨布鐵范,但背文有“三百”兩字。

鐵順天元寶:劉仁恭父子用史思明錢模鑄。背文加“百”、“千”。

應聖元寶(背拾)乾元重寶(背當百)應天元寶(背當萬):幽州劉仁恭父子鑄。他們父子鑄的全是大面值減重貨幣,因流通範圍不廣,影響不大。

乾亨重寶:公元 907 年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據嶺南稱王。其弟劉龑於公元 911 年繼位,917 >年稱帝,立國為“漢”,建都廣州,史稱南漢。劉龑於乾亨元年(公元917 >年)開鑄乾亨重寶銅、鉛錢。過去認為乾亨鉛錢是我國最早的鉛錢,近年發現五銖錢中也有鉛鑄的。

兩宋錢幣

北宋錢幣

(公元 960 —— 1279 年)

我國封建社會從宋代開始走向衰落,除北宋前期經濟有比較穩定的發展外,由於統治階

級的窮奢極侈,加上外族入侵,與遼和西夏的戰爭連綿不斷,國家經濟狀況日漸惡化。宋太

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至仁宗慶曆四年(公元 1044 年),八十多年間所鑄行的錢幣都是不減重的正常小平錢。慶曆五年( 1045 年)鑄行慶曆重寶當十錢以後,從此“折二”、“折三”、“當五”、“當十”的通貨膨脹鑄幣成為經常化。

宋代鑄錢多而複雜。除少數外,每個帝王的每個年號差不多都鑄錢,而且鑄幾種錢。錢幣往往又分地區流通,形成了貨幣流通的割據性和分散性。

宋元通寶: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鑄。背穿上有星月紋,其紋或在穿左、穿右、穿上、穿下。版別甚多。又有鐵錢,但主要流通於四川。

太平通寶: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元年( 976 年)年鑄。有銅、鐵兩種,僅有小平、鐵錢兼有大錢。此錢是北宋第一種年號錢。

淳化元寶三體錢:太宗淳化元年(公元 990 年)鑄。有真、行、草三種書體,據說是太宗趙光義親筆所書,即所謂的“御書錢”。

至道元寶三體錢:太宗至道年間(公元 995 —— 997 年)鑄。亦為宋太宗的“御書錢”。

鹹平元寶小平、折二、折三:真宗鹹平年間(公元 1004 —— 1021 年)鑄。只有真書一種,並有鐵錢。

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祐元寶、皇宋通寶:均勻宋仁宗時鑄。都是對錢,並有鐵錢(明道錢無)。皇宋通寶不是年號錢。皇宋通寶有一種錢文為九疊篆者,頗罕見。

康定元寶小鐵錢: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鑄。康定元寶小平僅見鐵錢。

慶曆重寶:仁宗慶曆五年(公元 1045 年)鑄,有銅、鐵兩種,銅鐵有當十大錢。錢文有真讀、鏇讀。又曾命河東等三州鑄慶曆重寶大鐵錢。

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仁宗至和年間(公元 1054 —— 1056 年)鑄。均為對錢。重寶有折二、折三錢。折三錢中有的背面有“虢”字的,是宋錢中紀地最早者。折三錢又有直讀、鏇讀之分。

嘉祐元寶、嘉佑通寶:仁宗嘉祐年間(公元 1056 —— 1063 年)鑄。元寶為三體書,通寶為對錢。

治平遠寶、治平通寶:英宗治平年間(公元 1064 —— 1067 年)鑄。各有真、篆、古篆三種書體。

熙寧元寶、熙寧重寶、熙寧通寶:神宗趙頊熙寧年間(公元 1068 —— 1077 年)所鑄。元寶和宋寶均為真、篆書對錢,元寶只有小平錢,重寶只有折二錢,版別均極多。通寶有小平及折三鐵錢,無銅錢。

元豐通寶:神宗元豐年間(公元 1078 —— 1085 年)所鑄。銅錢有小平及折二兩種,均篆、隸、草三體,但隸書者頗少見。又有鐵錢。元豐錢版別極多,據說隸書元豐錢錢文為蘇軾所書,稱“東坡元豐”。

元祐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及鐵錢。篆、行二體對錢,錢文傳為司馬光、蘇軾書寫。小平錢有背上有陝字者。

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皆為篆、行對錢,元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通寶只有小平。兩種錢都有鐵錢。

元符元寶、元符通寶:有小平及折二篆,行對錢。以上兩種年號錢是哲宗元佑至元符年間(公元 1086 —— 1100 年)所鑄。

聖宋元寶:有銅鐵小平、折二錢及折五銅錢。篆、行對錢,製作精美,版別亦多,是徽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 1101 年)所鑄。

崇寧通寶、崇寧元寶、崇寧重寶:徽宗崇寧年間(公元 1102 —— 1106 年)所鑄。製作極精,錢文鐵畫銀鉤,稱“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書,書法自成一家。通寶有小平、折十兩種,後者尤多見,並有鐵錢,又有合背錢。元寶錢形制有二,一種稍大者錢文隸書。重寶為隸書錢,形狀大小不一,因初行當十大錢引起嚴重私鑄,乃改當三。重寶又有當二的夾錫錢。

大觀通寶:徽宗大觀年間(公元 1111 —— 1118 年)鑄。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當十數種。錢文亦為徽宗瘦金體,頗精美。又有鐵錢及合背錢。

政和通寶、政和重寶:徽宗政和年間(公元 1111 —— 1118 年)鑄。有小平、折二,並有夾錫及鐵錢,錢文為篆、隸對。另有政和元寶鐵錢,為陝西所鑄,極罕見。

重和通寶:重和年間(公元 1118 年)鑄。小平對錢,流傳較少。

宣和通寶、宣和元寶:徽宗宣和年間(公元 1119 —— 1125 年)鑄。均篆、隸對錢,傳為御書。通寶有小平、折二。元寶僅有小平。自聖宋錢始至宣和錢,皆徽宗時所鑄,為中國方孔圓錢中之最精美者,尤以聖宋、政和、大觀、宣和等錢冠絕群錢。

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宋欽宗公元1126—— 1127年鑄。時值金人南侵,所鑄錢極少,傳世不多。元寶、通寶都有小平及折二錢,近發現有折三錢,通寶兼有鐵錢。

南宋錢幣

(公元 1127—— 1279 年)

建炎通寶、建炎元寶、建炎重寶:高宗建炎年間(公元 1127—— 1130 年)鑄。都有小平、折二、折三錢,皆對錢。通寶背有些有“川”字的。

紹興元寶、紹興通寶:高宗紹興年間(公元 1131—— 1162 年)鑄。均有小平、折二錢。通寶尚有折三錢。均篆、真對錢。元寶折二背有星月紋。通寶背有利字的鐵錢,為利州所鑄。

隆興元寶、乾道元寶:孝宗隆興、乾道年間(公元 1163 —— 1173 年)鑄。兩錢均篆、真對錢,僅有折二錢,兼有鐵錢。有些錢背有松、正、同等錢監名。

淳熙元寶、淳熙通寶:孝宗淳熙年間(公元 1174 —— 1189 年)鑄。元寶錢有小平及折二錢,錢文有篆、真二體。真書錢背有紀年,自柒至十六,這是世界上錢幣紀年最早的。背文有星月紋或錢監名,如正、泉等。通寶為折二錢;鐵錢紀監名兼紀年。

紹熙元寶、紹熙通寶:光宗紹熙年間(公元 1190 —— 1194 年)鑄。元寶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銅、鐵均有。銅錢背紀年,自元年至五年。鐵錢紀地及紀年,背面錢監名,如“同”即同安,“春”即蘄春,“漢”即漢陽。

慶元通寶、慶元元寶:寧宗慶元年間(公元 1195 —— 1200 年)鑄。銅、鐵錢均有小平、折二、折三。背紀年,小平、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

嘉泰通寶、嘉泰元寶:寧宗嘉泰年間(公元 1201 —— 1204 年)鑄。通寶有小平、折二、當五三種。另有鐵錢,背紀地紀年。元寶鐵錢同。

開禧通寶、開禧元寶:寧宗開禧年間(公元 1205 —— 1207 年)鑄。銅、鐵錢均有小平、折二兩種,錢背紀年自元至三。鐵錢並紀地。

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寧宗嘉定年間(公元 1208 —— 1224 年)鑄。通寶銅、鐵錢均有小平、折二錢。鐵錢並有折五。元寶有當十大銅錢,背有折十字樣。鐵錢則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種。銅錢紀年自元至十四。

嘉定折二、折三、折五鐵錢:嘉定鐵錢較為複雜,不但年號多,而且幣值多,錢名更多。如有:元寶、永寶、之寶、全寶、興安、安寶、新寶、萬寶、真寶、崇寶、泉寶、洪寶、封寶、寶至、珍寶、隆寶等。甚至有人說究竟有多少種“寶”還不十分清楚。除此以外,嘉定錢尚有紀錢監名,紀年、紀值、紀范。錢文又有多種,其中又分直讀、鏇讀,形式之多,為宋錢之冠。

大宋元寶、大宋通寶:理宗寶慶年間(公元 1225 —— 1227 年)鑄。非年號錢。元寶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及小平、折二、折三鐵錢,均紀年,自元至三。通寶有當十大戰。

聖宋重寶:亦為理宗寶慶年間所鑄,非年號錢,只有鐵錢。

寶慶完寶:理宗寶慶年間所鑄的唯一年號錢。僅小平、折三兩種鐵錢。背有紀值及紀監文。

紹定通寶:理宗紹定年間(公元 1228 —— 1233 年)鑄。通寶銅、鐵錢有小平、折二,鐵錢另有折三。背均紀年自元至六。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理宗年間(公元 1234 —— 1236 年)鑄。元寶銅錢僅得小平,鐵錢有折三、折五、折十三種,紀年僅“元”字。通寶銅錢有折三、折五。另有鐵錢,有大至折十二者。重寶僅折五銅錢。

嘉熙通寶、嘉熙重寶:理宗嘉熙年間(公元 1237 —— 1240 年)鑄。通寶有小平、折二銅錢,背文紀年至元四。重寶僅有折三銅錢及折五、折十鐵錢。

淳祐元寶、淳祐通寶:理宗淳祐年間(公元 1241 —— 1252 年)鑄。元寶有小平、折二銅錢;通寶則多折三。另在四川鑄行當百銅、鐵錢。

皇宋元寶:理宗寶祐年間(公元 1253 —— 1258 年)鑄的非年號錢。有小平、折二兩種。背紀年自元至六。

開慶通寶:理宗開慶元年(公元 1259 年)鑄。有小平、折二兩種,背紀年,僅“元”一字。

景定元寶:理宗於景定年間(公元 1260 —— 1264 年)鑄。有小平及折二兩種,背紀年自元至五。

鹹淳元寶:南宋最後一種錢幣。度宗鹹淳年間(公元 1265 —— 1274 年)鑄。有小平、折二兩種,並有鐵錢。紀年自元至八。

錢牌:高宗建炎年間(公元 1127 —— 1130 年)鑄。有三種,牌面有“臨安府行用”字,背文則為“準弍百文省”、“準叄百文省”、“準五百文省”三種。(“省”是“省陌”的意思)錢牌作長方形,或上圓下方,或上方下圓。

遼、金、西夏錢幣

遼錢

(公元916——1125年)

通行泉貨、開丹聖寶、丹巡貼寶、百貼元寶、大泉五銖、千秋萬歲:遼太祖、太宗統治時期(公元916——947年)鑄。在此之前使用宋錢。

天贊通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年間(公元922——924年)鑄。

天顯通寶:遼太宗耶律德光鑄。

應歷通寶:穆宗耶律璟應歷年間(公元951——969年)鑄。

保寧通寶: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公元969——979年)鑄。

統和通寶: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年間(公元983——1012年)鑄。

重熙通寶: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間(公元1032——1055年)鑄。

清寧通寶:遼道宗耶律宗基清寧年間(公元1055——1064年)鑄。

鹹雍通寶:遼道宗耶律洪基鹹雍年間(公元1065——1074年)鑄。

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遼道宗大康、大安、壽昌年間(公元1075——1101年)鑄。

乾統元寶、天慶元寶;遼天祚帝乾統、天慶年間(1011——1120年)鑄。

遼錢製作均較粗糙,錢背常常錯范,文字湮沒。

金錢

(公元1115——1234年)

正隆通寶:海陵王完顏亮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鑄。在此之前數十年沿用遼、宋錢。

此錢仿宋小平錢,製作較精。

大定通寶: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鑄。仿宋瘦金體大觀錢製作,十分精美。有小平、折二錢。

泰和重寶: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鑄。較精美。有小平、折二、折三、當十錢。其書體為玉筋篆,秀雅流暢。

貞祐通寶:金宣宗貞祐年間(公元1213——1217年)鑄。

以上是金代鑄的錢,均較精美。

阜昌元寶、阜昌通寶、阜昌重寶:公元1130年,金在北京立南宋降臣劉豫為帝,國號“大齊”,改元阜昌,鑄各種阜昌錢。元寶為小平錢,通寶為折二錢,重寶為折三錢。均篆、真對錢。極精美,傳世絕少。

西夏錢

(公元1032——1227年)

西夏文聖福寶錢(舊譯:福聖錢寶或福聖元寶):西夏毅宗(公元1053——1056年)鑄。

西夏文大安錢寶(舊譯:大安錢寶或大安元寶):西夏惠宗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

西夏文貞觀寶元(舊譯:貞觀元寶):西夏崇宗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

西夏文乾祐寶錢(舊譯:乾祐錢寶):西夏仁宗乾祐年間(公元1170——1193年)鑄。

西夏文天慶寶錢(舊譯:天慶錢寶):西夏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

元德通寶、元德重寶:西夏崇宗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年)鑄,為漢文錢。

天盛元寶、乾祐元寶:西夏仁宗天盛、乾祐年間(1149——1193年)鑄,為漢文錢。

天慶元寶:西夏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為漢文錢。

皇建元寶:西夏襄宗皇建年間(公元1206——1211年)鑄。

光定元寶:西夏神宗光定年間(公元1211——1223年)鑄。

遼、金、西夏錢幣,以製作工整精美而言,以金錢為首,西夏次之,遼錢最差。

元代錢幣

1、中統元寶:元世祖公元1206——1264年鑄。

2、大朝通寶:世祖於未改國號“元”以前,曾鑄“大朝通寶”銅錢及銀錢。

3、至元通寶: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鑄。有蒙、漢文兩種。形制有大小多種。

4、元貞通寶: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有小平、折二。錢有蒙、漢文兩種。

5、大德通寶: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有小平、折二錢。有蒙、漢文兩種。

6、至大通寶: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鑄。僅小平錢,另有蒙文當十錢。

至大之寶:大元西寶蒙文。

7、皇慶元寶:

8、皇慶通寶: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鑄。通寶為小平錢,元寶有銀錢、銅錢兩種。

9、延祐元寶:

10、延祐廟宇錢: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元統治者篤信佛教,迎高僧為帝師,特鑄銅錢供養僧人,這種錢稱“供養錢”。又每遇慶典或災異。常鑄錢鉅萬廣施佛寺,所祈神佑,這種錢俗稱“廟宇錢”。元紙幣貶值時,民間常私鑄這類錢流通。

11、至治元寶:

12、至治通寶:英宗至治年間(公元1312——1323年)鑄。

13、元統元寶:順帝元統年間(公元1333——1335年)鑄。

各種至正通寶、元寶、之寶等錢: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鑄。順帝時期是元代鑄錢最多的時期,所鑄錢種類亦頗複雜。有“供養錢”、“地支紀年錢”、“紀值錢”等,每種錢又有多種。

至正之寶權鈔錢:順帝至正年間鑄。錢背面有“權鈔壹分”、“伍分”、“壹錢伍”、“弍錢伍”、“伍錢”等字樣,這些錢數是對紙幣的作價。本來紙幣是代替金屬幣流通的價值符號。權鈔錢則相反,用本身有價值的金屬鑄幣來代表本身沒有價值的紙幣。這不但在我國,而且在世界貨幣上也是罕見的。

另傳世元錢中,有“承安寶貨”,這是偽作。承安寶貨是銀貨幣,形式為銀錠,自一兩至十兩,每兩折銅錢三貫,行用三年後即廢止。最近從實物中得以發現。

明代錢幣

大中通寶

此為明太祖即位前於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鑄。背面有“錢數”及“兩數”,每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這種“稱兩制”仿自元錢。

大中通寶(省局錢):朱元璋平陳友諒後,在江西及各省設專門鑄錢的寶泉局。所鑄錢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稱。每局所鑄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銅錢除局名外,尚鑄有“紀數”,如折二為“二”,折三為“三”等。

洪武通寶五種

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後,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鑄洪武通寶。洪武八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分為五等:即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小平錢。當一重一錢,當十重一兩。並規定百分之百用銅,生銅一斤鑄小平錢一百六十文(十六兩為一斤),實際上大打折扣。背署錢重,並有紀值、紀地等內容。

永樂通寶: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鑄。洪武二十三年後,推行寶鈔,很少鑄錢。永樂通寶只有小平錢。

宣德通寶:只有小平錢。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鑄。(其上一代洪熙未鑄錢。)

弘治通寶:只有小平錢。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鑄。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順,正統各朝均未鑄錢。

嘉靖通寶

這是世宗於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鑄的加重錢幣,每枚重一錢三分(標準錢每枚重一錢),成色百分之九十銅。此錢名目繁多,有所謂金背、火漆、鏇邊等等,這是因鑄造加工工藝的不同產生的外觀差異。

嘉靖通寶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大錢:於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錢制鑄造。

正德通寶:史載嘉靖三十二年曾補鑄洪武到正德九個年號的錢,但實際上也未見流傳。這種正德錢為私鑄錢。

隆慶通寶:穆宗隆慶四年(公元)年鑄。每枚重一錢三。

萬曆通寶:神宗萬曆四年(公元年)鑄。亦有金背、火漆和鏇邊之分,前二種是南京、北京所鑄,後一種為各省局所鑄。萬曆年間,紙幣不行,鑄錢又漸多起來。錢背上又開始鑄上文字。

泰昌通寶

熹宗的父親光宗在位只有幾個月,熹宗即位後,於天啟年間補鑄光宗的年號錢。

天啟通寶:明末鑄錢漸多且複雜,天啟通寶小錢有數十種。其中有錢背紀鑄錢局名的,有紀地名的,有紀重量的。另有當十錢,錢背亦有上述幾種文字。天啟通寶是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

清代錢幣

天命汗錢、天命通寶:

清太祖努兒哈赤在入關前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國稱帝時所鑄滿文錢及漢文錢。

天聰汗錢:太宗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仿明天啟大錢所鑄。背面鑄有滿文“十”和“一兩”。

順治通寶(光背):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鑄。光背。

順治通寶(背漢文):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仿唐開元及明洪武錢制所鑄。背面漢文為錢局的簡稱。有:戶(寶泉局)、工(寶源局)、陝(陝西省局)等二十多個省局名。

順治通寶(權銀錢):世祖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鑄。此錢背面穿孔左邊有“一厘”字,是對銀作價,即每文錢等於銀一厘。孔穿右邊為局名,共十七局。

順治通寶(背滿文錢):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鑄。錢背穿左有滿文“寶”字,右為局名。只有二局,即寶泉和寶源。

順治通寶(滿漢文錢):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鑄。錢背穿孔左一滿字,右一漢字,均系鑄局名。共十二局:陝、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

康熙通寶(滿文錢):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背面滿文為“寶泉”及“寶源”。

康熙通寶(滿漢文錢):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各省局所鑄。初為十四局,後增至二十一局。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規定一省一局,除寶泉、寶源及順治滿漢文錢十二局外,另加寶福、蘇、南、廣、台、桂、雲、漳、鞏、西等十局。

雍正通寶:世宗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鑄。背為滿文局名,共十七局。

乾隆通寶: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背皆滿文錢局名。將雍正十七局中廢河、鞏兩局,而增直、伊、阿克蘇、葉爾羌、喀什噶爾、和闐六局,共二十一局。各地所鑄錢的成色,文字稍有差異。

嘉慶通寶: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背為滿文局名,共十九局。

道光通寶: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鑄。背文為滿文局名,共十九局。

鹹豐通寶、鹹豐重寶、鹹豐元寶:文宗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鹹豐朝的幣制,其複雜和混亂程度,比王莽的寶貨制有過之而無不及,造成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鹹豐幣制的複雜混亂表現在:1.錢幣的份量輕重變動頻繁,大小錯雜,輕重顛倒,當五十大於當百,當百重於當千。貨幣不斷膨脹,幣材減重變質,幣值不斷下跌。2.幣材種類繁多,除金銀外,有鐵錢、鉛錢、銅錢,銅錢中又分紫銅,紅銅、黃銅。3.計值分十五級,自一文至當千,有制錢(銅、鐵、鉛三種都有),當四(紅銅)、當五(銅、鐵錢)、當八(紅銅)、當十(三種都有),當二十(銅錢)、當三十(銅錢)、當四十(銅錢),當五十(三種都有),當百(三種都有)、當二百(銅錢)、當三百(銅錢),當四百(銅錢)、當五百(三種都有)、當千(三種都有)。4.錢名稱呼,一般是制錢稱通寶、當四至當五十稱重寶,當五十以上稱元寶。但也有很多例外。5.文字種類多,“滿”、“漢”、“回”文都有。6.鑄局猛增,除原有嘉、道以耒各局外,已廢者重開鑄,另新設寶德、寶迪、庫車等局,大重鑄造不足值的大錢。7.成色差,製作混亂。

鹹豐幣制的混亂和惡性通貨膨脹,是在帝國主義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太平天囯革命大爆發,清政府內外交困,開支浩繁,經濟困窘的情況下出現的。鹹豐末年,清政府被迫停鑄大錢。方孔錢制度發展到這時已頻於崩潰。

同治通寶、同治重寶當十錢: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 。當十大錢後來逐漸減重。

光緒重寶、光緒通寶:重寶鑄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通寶鑄於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錢背滿文為錢局名。

宣統通寶、寶泉及寶廣、寶福機鑄幣:除個別地區以後還少量鑄過一些方孔圓錢外,這是我國鑄行的最後一種方孔圓錢。在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兩千多年的方孔圓錢,已不能適應鴉片戰爭後急劇變化的國內社會經濟形勢,不得不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崩潰而趨於滅亡。方圓錢的消滅,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附:清初三藩錢幣:在明末農民起義的緊要關頭,漢族的一些上層反動分子吳三桂、尚不久被消滅。吳、耿等在據點地稱王時都鑄過錢幣。

昭武通寶、利用通寶:吳三桂於昭武元年(公元1673年)據云南時鑄。對銀作價。“利用通寶”錢背面鑄有“二厘”、“五厘”等字。昭武通寶背書“一分”。

洪化通寶:吳三桂之孫吳世璠於洪化元年(公元1678年)鑄。不對銀作價。

裕民通寶:耿精忠於裕民元年(公元1674年)據福建時鑄。有“一分”、“一錢”、“折一錢”三種。對銀作價。

歷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唐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大齊通寶: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占領唐都長安,建國號大齊,改元金統,鑄大齊通寶。

宋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應運元寶:李順在四川起義稱蜀王,改元應運,於應運元年(公元994年,即北宋淳化五年)鑄。

元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天祐通寶:元末江南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於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四種,錢文正面楷書,背面有紀值的篆書。

龍鳳通寶:元末劉福通等農民起義領袖擁立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國號大宋,改元龍鳳,於公元1355年鑄龍鳳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錢。背無文。

天啟通寶、天定通寶:元末鄂、湘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於至正十八、十九年(公元1358、1359年)鑄。各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折三有篆書錢,背無文。

大義通寶:公元1360年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稱帝於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流通於長江中游地區。

明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永昌通寶: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於公元1644年建都西安,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鑄“永昌通寶”。

大順通寶: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於公元1644年建都四川成都,國號大西,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

興朝通寶: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另一支,由孫可望統率入滇。於公元1649年鑄“興朝通寶”。

五、太平天囯革命時期錢幣

天囯背通寶:太平天囯早期鑄造。幣面“天國”二字直讀。背“通寶”橫讀。僅折十錢一種。

天囯背聖寶:太平天囯繼天囯通寶後所鑄錢幣。有折十、小平錢,版式有多種。

太平天囯背聖寶:太平天囯中期鑄,有小平、折五、折十、折五十四等。版式頗多。背“聖寶”二字有直讀和橫讀的。

太平聖寶背天囯:太平天囯晚期鑄。背“天國”二字皆橫讀。

太平天囯還有鐵錢和鉛錢,但流傳頗少。

平靖通寶和平靖勝寶錢:廣東陳開、李文茂起義軍在廣西建大成國後,李文茂所鑄。平靖勝寶背有前、後、左、右中營及御林軍、長勝軍等字。

太平通寶:上海小刀會起義時所鑄。錢背多有月文(在穿上)及“明”字(在穿下)。也有上星下月的。

中國最後一枚方孔圓錢

中華帝國

國風民國四年,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不顧民眾反對,背叛國民革命,於12月31日,在一些封建餘孽的擁簇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復辟封建帝制,開創“中華帝國”,年號為洪憲;民國五年(1916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全國民眾強烈的聲討下,被迫撤消帝制,恢復共和,袁世凱在位先後共八十三天,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荒唐的稱帝鬧劇,終以失敗告終。

洪憲元寶

為慶賀袁世凱登基稱帝,當時北洋造幣廠鑄造了一枚銅質的洪憲元寶方孔圓錢以示祝賀。正面錢文為“洪憲元寶”,錢背面穿孔上方有“北洋造”三字,穿下有“二十文”三字,錢徑為37毫米,穿徑為7毫米,厚2.5毫米,緣寬5毫米,此錢雖是個短命錢,但鑄工精良,形態優美,錢文書寫灑脫俊秀,因鑄時短,鑄量又少,存世品不多見,它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最後一枚帝制下鑄行的方孔圓錢,是袁世凱逆歷史潮流妄想復辟封建帝制的實物見證,因此此枚錢幣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