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20多年過去了,2005年兩電視台再次攜手,重走絲綢之路,中日雙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攝隊伍,深入敦煌、樓蘭、黑水城、喀什等10個地點進行聯合拍攝。“展現了很多我國在絲綢之路上新的探索發現,比如對於絲綢之路上人類遷徙歷史研究的新發現、小河墓地的考古發掘過程的紀錄。另外,比如敦煌壁畫,雖然一直人為保護但是仍不斷消磨損毀,我們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對現有文物如何保護,敦煌這樣的文物到底能夠再存在多久,這樣新的思考。”韋大軍解釋說,此次拍攝不再是絲路古道沿線的紀實報導,而是選擇十處具有不同文化特徵的地點進行發掘,每集各自成章。同時,我們拍攝到了很多觀眾很難看到的甚至是從未看過的第一手文物資料。比如壁畫,絲綢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畫,但目前這些流失的壁畫保存在13個國家的博物館里,這些壁畫是我國電視媒體以往沒有報導過的,我們專門有一個海外組,走訪了10個國家,同時他們還拍攝到了很多西方探險家當時的日記、筆記等珍貴的資料。
演職人員
出品人:趙化勇
總監製:胡恩李建程宏
監製:蘇峰羅琴
總製片人:魏平
總策劃:魏平孫曾田
學術顧問:林梅村
總導演:韋大軍
導演(撰稿):韋大軍丁虹谷大象張超英劉勇良林兵向斌趙京經
攝影:李碩王林毛繼東孫雷張程王宏量
照明:張桂林戴建強董炯
錄音:張鵬祁鵬劉軍尚振興
編輯:陳勇李輝李華南
解說:李立宏
作曲:程池
音樂製作:北京梯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航拍:高宏明楊林石兆生
責任編輯:陳凌林立戴維王征
片頭題字:汪德龍
宣傳:佟奉燕高遠
電腦動畫: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節目協調:劉斌李珍宇佐美政博劉豆
劇務:鄭國強郭建成
外聯製片:王學軍齊欣
製片:崔勝國崔懷雪趙靜韓大光林一凡
製片主任:周恆源李繼先
執行製片人:王燕張兢克
鳴謝單位
國家文物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
新疆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攝製
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幕後花絮
歷時兩年攝製的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已於2005年10月完成,將於2006年3月10日在CCTV-1黃金時間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不可否認,26年前的《絲綢之路》確實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攝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在規模上代表了當時我們所能達到的紀錄片製作的最高水平。當時參與攝製的日方組NHK電視台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拍攝的西方媒體,而中國政府為保障拍攝的順利進行採取了一系列高規格的措施,例如開通鐵路專線,甚至是出動軍隊。
這次對絲綢之路的重拍,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重新體會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審視和反省它的敘述方式和看待歷史的視角。時間過去了26年,這對於我們所面對的幾千年的歷史來說微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對於我們,對於中國當代的電視媒體,二十多年的經歷是意義非凡的。當然,如今我們已不再可能輕易的將一個紀錄片的拍攝升級為國家行為。紀錄片制作者們也開始摒棄長久以來形成的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謂“波瀾壯闊”“史詩性”的積習,力圖去把握一些複雜的情感,——因為世界和歷史本身就是複雜的,況且這二十多年來我們同整個國家一起,一直在經歷著封閉與開放間的掙扎。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應變得多元化。當我們試圖用另外一種更超然、更客觀的角度回看我們那些已經被定義為“燦爛輝煌”的歷史時,不由的產生出悲涼或是說無奈的情愫。正如我們的絲綢之路,作為歐亞大陸上陸路交通的主幹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時期所確立起來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漸漸顛覆,西方世界的興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讓它湮沒在歷史和傳說之中。
歷史
是西方人開啟了絲綢之路的近代史,甚至“絲綢之路(SILKROAD)”這樣一個術語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使用“絲綢之路”一詞,代替了曾經出現過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稱。重新“發現”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險家,他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這片古老的亞洲腹地,在自然環境和人為條件都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開始了最早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們本身並不單單是學者,幾乎每一個外國探險家在離去時都帶走了數額龐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現在還陳列在他們各自國家的博物館裡,和他們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觀瞻。今天的人們如果需要對那些文物進行研究或拍攝的話,便不得不遍訪瑞典、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十幾個國家。
交通路線
現在,人們所說的“絲綢之路”,主要是指西域沙漠中的綠洲之路。用如今的地名表述,這條路由東往西的延伸依次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和敦煌的古陽關西去,進入新疆後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條路線西行。北道經吐魯番、吉木薩爾、伊寧前往裏海沿岸;中道經樓蘭、焉耆、輪台、庫車、溫宿、喀什,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地中海東岸地區;南道是沿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經若羌、且末、民豐、和田、莎車,翻越世界屋脊,過阿姆河到伊朗,最終抵達伊斯坦堡城,也就是昔日東羅馬帝國的首府。
分集目錄
【序篇】導演:向斌丁虹林兵
本集梳理了“絲綢之路”的地理與文化概念,作為一條線索,串連起10個重要的地點。旨在為觀眾提供一個總體的概念。
第一集【生與死的樓蘭】導演:谷大象
在古代樓蘭王國所地處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乾屍,其中令人們驚嘆不已的是被稱之為“小河公主”的“樓蘭美女”。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麼年代?他們從哪裡來?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著?為何突然消失?一系列疑問與假設成為了本集的重要內容。
第二集【吐魯番的記憶】導演:韋大軍
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文化曾經在吐魯番和睦相處,宗教藝術曾經在這裡留下了驚世傑作,這種文化現象是珍貴的世界遺產。儘管我們可以用影像還原昔日的絢麗,但是對吐魯番來說,巨大的遺憾卻是無法彌補的。
第三集【草原石頭祭】導演:丁虹
遼闊的草原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生產和生活的依靠。它一方面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子民,但另一方卻又不可避免的限制和影響了遊牧民族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與發展。遊牧還是定居?也許是草原民族心頭上一塊永遠無法搬走的石頭。
第四集【一個人的龜玆】導演:韋大軍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捨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
第五集【和田尋寶】導演:丁虹
一幅帶有玉般微笑的東方美女壁畫,引領攝製組進入沙漠腹地——丹丹烏里克,那裡曾經是古代于闐國的中心。地處素有玉石王國之稱的和田的中心,它是否埋藏著玉石寶藏?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體現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導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然而,那些壁畫卻發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夠讓這些古代壁畫長存於世,關係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第七集【青海之路】導演:韋大軍
當北方絲綢之路在4-5世紀陷於阻塞的時候,東西方的經濟貿易是通過什麼途徑接觸的呢?從青海出土的大量絲綢成為“青海之路”的有力證據,絲綢之路的線路圖也許需要重新繪製。
第八集【探訪黑水城】導演:張超英
由於絲路重鎮黑水城的絕大多數文物文獻流失國外,致使這個城市的信息在非常長的時間裡沉寂在博物館幽暗的庫房中。當史金波教授破譯了西夏草體文字後,黑水城仿佛復活。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導演:劉勇良
喀什自古以來都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補給城市。地處於中國版圖的最西端,它素有絲綢之路“十字路口”的稱號。在這裡至今仍然保留著很多絲綢之路興盛時期的建築和文化。如今的喀什已經成為中國西部邊疆重要的開放口岸。如果說從前的喀什為過往的商人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那么今天的喀什則承載起了新絲綢之路復興的希望。
第十集【永遠的長安】導演:韋大軍
唐代的中國擁有巨大的財富,京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由於中國文化的巨大包容性,這個城市在280多年的時間裡,以大國的情懷接納並融合了來自異域的多種文化和不同人群。
總導演:韋大軍
原聲音樂
專輯名稱:新絲綢之路2006電視原聲
演唱歌手:VA
唱片公司:中唱/百代
發行時間:2006-8-7
專輯語種:國語專輯1CD
專輯介紹
中央電視檯曆時兩年拍攝的《新絲綢之路》是繼《故宮》之後,央視一套推出的又一部紀錄大片。《新絲綢之路》匯聚了國內紀錄片領域的頂尖人物,其片頭、片尾主題曲及大篇幅的背景音樂則出自西安音樂人程池之手。
程池告訴記者,當初《新絲綢之路》的導演韋大軍找他作曲時,他感覺壓力相當大。“在此之前,我曾為韋大軍執導的紀錄片《發現曾侯乙墓》《一個作家與一座城市》等創作主題音樂,但像《新絲綢之路》這樣的鴻篇巨製還是第一次碰到。”2004年夏天,程池隨韋大軍率領的中方攝製組前往新疆,在烏魯木齊、吐魯番、庫爾勒、庫車等地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拍攝和採風。“每天在攝氏40多度的高溫下奔波,由於當地紫外線的強烈照射,沙漠戈壁上無遮無攔,每次外出大家身上都塗上厚厚的防曬油,戴上手套,即使這樣,我的手上還是出了大片的水泡,不停地往外滲膿水,至今還沒好利索。”
《新絲綢之路》共12集,程池為此創作了《一個人的龜茲》《草原石頭記》《青海之路》等十多段不同調式、風格的音樂。“我在寫這些音樂時,想帶給人們更多的溫暖和對歷史的回憶。”他說:“在絲綢之路上,我的錄音機錄下了風吹樹葉的嘩嘩聲,小河流水的叮咚聲,四周很是空曠,聽著自然界給予人類的最樸素的聲音禮物,心中很是舒暢,人也極其地放鬆。這次採風,我還走進許多村落農家,收集了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量民間音樂,有些音樂的鏇律真是鮮為人知,它們凝重、質樸、多情,我的創作想像力得到極致的發揮。”
首次發布,正版CD製作,壓縮檔內為單一APE檔案,但此檔案內以集成播放列表,可直接使用foobar2000分章節播放。晚上12點至次日7點有源。
曲作者介紹
程池1971年出生在西安的一個音樂之家,父母都在陝西省歌舞劇院工作。1989年,程池從西安音院附中考入中央音院鋼琴系,畢業後任職於中國廣播藝術團,因酷愛搖滾樂曾組建搖滾樂隊參加全國巡演,並與著名音樂人三寶合作成立三寶音樂工作室。近年來,程池參與過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音樂創作,並為電視劇《不能沒有你》《大宋提刑官》,電影《綠茶》《媽媽》創作主題音樂,觀眾熟悉的央視《今日說法》《半邊天》片頭音樂也出自程池之手。在張藝謀、張元、韋大軍等名導演眼中,程池是個才華橫溢的青年作曲家。程池認為,他能在人才濟濟的京城樂壇站穩腳跟,得益於西安這塊厚土對他的養育。
專輯曲目
一個人的龜茲
草原石頭祭
永遠的長安
敦煌生命
和田尋寶
探訪黑水城
十字路口上的咯什
生與死的樓蘭
青海之路
主題曲《思念與對視》
吐魯番的記憶
序曲《向東方向西方》
片頭曲
【翻譯序】
NHK和CCTV合作製作的新絲綢之路,在VeryCD已有NHK和KBS的電視播放版本陸續發表。但一直沒有中文字幕,非常遺憾。特別是CCTV本版的絲綢之路播出後,國內媒體一片叫好。可是很多朋友無法將NHK本版和CCTV版本做比較,至今也是一遺憾之事。這次有機會得到該片的DVD版本,而且是一個加長版(電視播放的是60分鐘版,DVD是90分鐘版),終於燃起翻譯的衝動,將此片獻給朋友們。由於本人水平有限,難免錯誤和不夠周到之處,希望批評指正。
該片作為日本廣播開始80周年的紀念節目,於2004年至2005年與CCTV合作製作。雖說合作製作,但是採訪,拍攝幾乎是獨立進行,只是在資金以及一些素材方面進行資源共享。CCTV版整篇,除反覆播放的贊助商廣告中,雅瑪多運輸的汽車上有NHK三字以外、未曾提及隻字的NHK。可能為了顧及國內的某些情緒,還是想強調獨立智慧財產權,就不得而知了。倒是NHK必在最後製作人員表里,必列合作方中國中央電視台,以及好像是中途參加的KBS(相當於韓國的中央電視台)。每次必定將國內的被採訪的單位等一一列上。
雖然NHK版本和CCTV版本都是10集,而且10集的標題極為相似,但實際的內容可以說是大相逕庭。究其原因,可能CCTV只是想拍一部歷史科普片。而NHK則是想拍一部通過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進一步了解過去,反省現在,展望未來的時事紀錄片。同時也借這個機會反映當時話題中的西部大開發,中國改革開放的現狀。對NHK來說這是80周年的紀念節目,可謂是勢在必得。
CCTV和NHK以不同的視角,將絲綢之路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作為個人意見,花費大量資金,通過古裝再現古代絲綢之路場面的CCTV版,最終沒能配上一部好的解說詞,總令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覺。就像記得國小老師常說的寫作文不能報流水賬,要有中心思想,要有寓意,這樣才是一篇好作文。華而不實的CCTV版,以其大量氣勢磅礴的花費昂貴的古裝鏡頭來衡量的話,其性價比應該說是不高的。
反之NHK可以說是樸實無華,以腳踏實地的採訪作風,幾輛越野車,幾台攝影機,走遍絲路,用文物的考證來解釋過去的方法,用採訪鏡頭來論證解說詞觀點的手法,將絲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展現在觀眾面前。10集篇幅,古裝再現場面少之又少。
CCTV可能也有難言之處,我們的主流媒體已很少採用以史為鑑,剖析現在的紀實手法了。百家講壇也好,紀錄片《故宮》也好,《新絲綢之路》也好,古代就是古代,不牽扯現代是我們當今所謂的花絮文化的典型代表。民眾也需要這樣的花絮。民眾只想聽聽故事,看看風景,不需多加追究,這就是當今的花絮文化。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且讓我們來慢慢品味另一杯回味無窮的香茗吧。
在此特別感謝NHK紀錄片同好會的朋友們在翻譯過程中給與的各種支持
另外該系列共10集每集都將壓製成內嵌字幕的850M5集就正好一張DVD,可以在帶MPEG4的DVD播放器上直接收看。
(註:花絮文化的定義是個人觀點。DVD里經常會有那種製片花絮,告訴你一些製作背後的故事,一般只是為提高觀眾的興趣,並無太多的實質意義。CCTV百家講壇的《品三國》也好,《紅樓夢》也好,《明王朝》《清王朝》感覺就是這種花絮文化。論古不評今,缺乏了寓意的作品那只能稱為花絮文化了。CCTV的新絲綢之路頂多是百家講壇的外景版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