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由來之前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於1954年10月7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和第六軍的大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的全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的大部組編而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前身是湘贛蘇區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改編為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1944年10月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南下北返,中原突圍,於1946年秋返回延安,與獨立四旅組成第二縱隊(後獨立六旅歸二縱隊建制),次年3月西渡黃河。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6月,歸一野一兵團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衛反擊、解放大西北、進軍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榮任務。
1946年11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後改稱第六軍,由新四旅和教導旅組成。新四旅前身是1927年黃(安)麻(城)起義組建的光山獨立團發展的紅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後與一方面軍的三十九團合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參加過"百團大戰"。教導旅的前身是中央蘇區紅軍的一部,參加了創建和保衛中央蘇區諸戰役和長征,還有一部分是陝北紅軍和紅二十五軍,後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開闢根據地的鬥爭。後一二九師七七一團等3個團赴延安組成新四旅,晉察冀、冀魯豫的勁旅到邊區,組成教導旅。
第六軍先後參加了保衛延安等重大戰役,解放西安,攻克蘭州。1949年11月,由二兵團轉隸一兵團建制,由王震司令員、徐立清政治委員率領進軍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命令,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部起義部隊於1949年12月7日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新疆三區革命民族軍於 1949年12月20日正式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一兵團從二、六軍中抽調大批優秀政工幹部到二十二兵團和五軍的軍、師、團中,建立起各級黨委會和政治工作機構及制度,加強了二十二兵團和五軍黨的工作和部隊建設。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中堅力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二、六軍。這是一支從紅軍、八路軍延續下來的英雄部隊。據兵團辦公廳1995年徵集統計,1954年兵團成立後,仍在兵團工作的老紅軍有195名,老八路2098名,其中不包括40年中已調出兵團的師以下老紅軍老八路。這些老紅軍老八路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各個時期。全國解放後,他們又堅定地執行毛澤東的命令,一手拿鎬,一手拿槍,在新疆亘古荒原上譜寫了屯墾戍邊的壯麗詩篇,並成功地改造了國民黨駐疆7萬起義官兵。他們的英雄業績將永垂史冊,留芳千古。他們激勵著年輕一代兵團人在新世紀創造新的輝煌。
首長關懷、黨政領導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組建了兵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恢復了兵團,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支持兵團進一步發展壯大。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大對兵團的支持力度。
2003年5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開發布《新疆的歷史與發展》白皮書,對屯墾戍邊歷史經驗和兵團的性質、地位、任務和作用作出了專章闡述,明確了兵團是在國家實行計畫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
兵團是自治區的組成部分,兵團的發展始終得到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重視、支持及各族人民的幫助。在屯墾初期,各族民眾當嚮導,提供生產工具,給予各種支持;各級政府給兵團劃撥了大片的荒地和草場、礦山及天然森林等資源,奠定了兵團發展的基礎。1982年兵團恢復之後,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加強了對兵團工作的領導,從政治的、全局的高度重視發揮兵團的重要作用,重視和支持兵團事業的發展,將兵團工作納入自治區全局性工作中統一規劃、統一部署,促進了兵團各項事業的發展。
兵團自覺接受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領導,遵守國家和地方的各項法律法規,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努力為新疆各族人民辦好事、辦實事,積極發展融合型經濟,密切了與各族民眾的血肉聯繫,做到邊疆同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繁榮。
健全壯大、業績斐然
50年來,在中央的關懷和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兵團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兵團總人口已有254萬人,下轄14個師、185個團場(其中建築工程團11個)、517個獨立核算工交建商企業和一批科教文衛體社會事業單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大學和1所農墾科學院;有國家級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農業高新技術園區;有完善的公檢法司監機構和健全的戍邊維護穩定隊伍。在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增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鞏固邊防方面兵團都發揮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促進發展兵團幾代人繼承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堅持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到新疆的風頭水尾、大漠邊緣、邊境沿線艱苦創業,加上國家和全國人民的支援,形成了經濟上具有生產力水平起點高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快的特點,建成了機械化、規模化的大農業,興建了新疆第一批現代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和商貿流通業,建起了石河子等一批軍墾新城,成為中央支援地方,內地支援邊疆,兄弟民族相互支援,促進新疆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形式。至今兵團許多大宗農產品在新疆占有舉足輕重的份額,而且在農田規劃、地膜覆蓋、節水農業等方面在當地起到一定的示範、帶動作用。
在社會發展方面,兵團所轄單位分布全疆,又相對集中,呈上下步調一致、整體性強、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組織。發展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不僅是自身所必需,而且發展較快,從而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出了大量科研成果,鑄造出具有特色的“兵團文化”和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
在穩定邊疆、鞏固邊防方面,兵團成為永不換防、永不轉業、世代接續的戍邊力量和永不挪位、有生命力的界碑。在維護穩定方面,兵團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成為新疆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鞏固祖國邊防方面,與軍隊、武警和人民民眾共同在邊境地區建立了軍、警、兵、民四位一體的聯防體系。不論是在歷次反對民族分裂、平暴制亂和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邊境安全的鬥爭中,還是在邊境建設、反恐演練、抗災搶險中,兵團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成為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與時俱進、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探索兵團這種特殊組織與市場經濟接軌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後,兵團黨委帶領廣大幹部職工民眾,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眼於對中央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中央精神與兵團實際的有機結合,著眼於屯墾戍邊的新實踐,在幾代兵團人不息奮鬥的基礎上開拓奮進,致力於兵團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好地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為國家和新疆各族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
兵團上下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國際形勢和新疆周邊形勢的判斷上來,進一步確立了把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及新疆發展穩定的工作大局作為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
以“發展壯大兵團,致富職工民眾”為工作目標,進一步凝聚人心,增強屯墾戍邊事業的責任感。認清發展是屯墾戍邊的第一要務,率先發展好,才能更好地戍邊維護穩定, 富民興邊,從而增強了抓住國家實施 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新疆資源深度開發機遇的緊迫感。在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的大戰略下,兵團實施了結構最佳化、外向帶動、科教興兵團和 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發揮了兵團組織化程度高、集團化特點突出、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相對較高、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優勢,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03年,兵團生產總值達到268.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655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10781元。與實施西部大開發前的1999年相比,生產總值增長了55.7%,年均遞增11.7%,年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4.7%,進出口總額增長2.96倍,職工平均貨幣收入增長97.8%。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兵團屯墾戍邊50年的實踐證明,黨中央決定組建、恢復並支持兵團發展壯大,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屯墾戍邊歷史經驗,開發、建設、穩定邊疆和鞏固祖國邊防的戰略舉措,符合國家最高利益,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邊疆的實際情況。
值此兵團成立50周年之際,兵團編輯出版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社會50年縱覽》,系統、詳實地記錄了兵團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艱苦創業、屯墾戍邊的光輝歷程和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向國內外全面宣傳兵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貌,為探索兵團屯墾戍邊的成功經驗,制定兵團21世紀發展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信在進入21世紀新的偉大征程中,兵團將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時刻不忘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重託,牢記屯墾戍邊的神聖使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新疆的繁榮發展和長治久安、為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現任領導
兵團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治委員:張春賢兵團黨委書記:車俊
兵團政治委員:車俊
兵團司令員:劉新齊
機構設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受中央政府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許可權,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實行國家計畫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面,兵團的人口和面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六個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管理體系主要有兵團、師、團三級。兵團和師均設第一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司令員或師長三個主要職位。兵團的司令部設在烏魯木齊,曾遷至石河子,後又遷回烏魯木齊市。
兵團第一政治委員由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兼任。兵團黨委書記、政治委員兼任自治區的黨委副書記,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黨內級別為中央委員。兵團現任政治委員和司令員分別是車俊和劉新齊。
兵團的師大都與自治區的地區行政中心分別對應,由相應的地委書記兼任師第一政委。師另設專職的政治委員和師長。
兵團的團級單位除了團場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稱為“農牧團場”,行政級別為縣處級。團場編以數字番號。6個師實行師市合一體制,如石河子市(1976年1月成立,農八師師部),後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了五家渠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農六師師部)、圖木舒克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農三師師部)、阿拉爾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農一師師部)、北屯市(2011年11月28日成立,農十師師部)和鐵門關市(2012年12月30日成立,農二師師部),這6個市均為縣級市。
在兵團總部、各師師部和團場密集的墾區,設有三級公安局、檢察院、法院機構,如:兵團公安局-農八師公安局-下野地墾區公安局,特例:兵團公安局-石河子市公安局(農八師公安局)-城區分局。
80年代以來,兵團的武裝連隊改編為武警,整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武警指揮部及其隸屬的各支隊、大隊、中隊。副軍級建制的兵團軍事部執行省軍區的職責許可權,即兵役動員、預備役編組、民兵工作等。兵團的各支民兵應急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分隊是新疆維護穩定、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大都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第一兵團和第二十二兵團轉業而來的。2012年兵團下設14個師(其中包含1個建築工程師)及185個農牧團場(其中包含11個建築工程團),插花地分布於自治區全境,位於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團總人口大約為248.05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約218萬。
2012年12月24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舉行兵團農業師更名暨揭牌儀式。經中央批准,兵團13個農業師的名稱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農×師”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師”。
第一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克蘇地區境內,師部駐阿拉爾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最早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團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聞名。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
第二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鐵門關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六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
第三師: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境內,師部駐圖木舒克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四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
第四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原伊犁地區境內,師部駐伊寧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五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
第五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博樂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六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
第六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師部與五家渠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七師,即西北野戰軍新四旅。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
第七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師部駐奎屯市,擁有奎屯市天北新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五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
第八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師部駐石河子市,師部與石河子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六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
第九師: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北部邊境地區,師部駐額敏縣,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七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
第十師: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境內,師部駐阿勒泰市北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七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築工程師:1953年成立,以工業、工程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為主,師部駐烏魯木齊市,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工程部隊。
第十二師:即原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境內,師部駐烏魯木齊市。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
第十三師:即原哈密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區境內,師部駐哈密市。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
第十四師:即原和田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四師,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區境內,師部駐和田市。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
二二二團:1959年1月19日創建,其前身是兵團農六師幹部大隊,地處舉世聞名的新疆天池腳下,團部北亭鎮距 烏魯木齊市中心72公里,距阜康市中心18公里,吐—烏—大高速公路通過團場附近,交通十分方便。全團土地總面積32.6萬畝。2009年末,總人口11872人,職工2900人。2013年12月27日,二二二團整建制劃歸兵團第十二師管理。
組織機構
機關各部(局)
黨委辦公廳、辦公廳
黨委政策研究室
黨委黨校(行政學院)
建設(環保)局
外事局(僑辦、僑聯、旅遊局)
保密局
兵直黨工委
水利局
信息化工作辦公室
機關事務管理局
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糧食局)
農業局
信訪局
國資委
交通局
檔案局
安全生產監督局
商務局
黨史研究室(志辦公室)
質量技術監督局
衛生局
紀委、監察局
教育局(體育局)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分局
黨委組織部(人事局)
科技局
人口和計生委
黨委老幹部局
編委辦公室
審計局
黨委宣傳部(廣電局、出版局、文明辦)
財務局
經協辦
黨委統戰部(台辦)、民宗局
民政局
國土資源局
黨委政法委
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統計局
人民團體
工會(婦聯) 兵團團委 工商聯(總商會)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殘疾人聯合會兵團紅十字會
政法
公安局 檢察院 法院 司法局 國家安全局
位置面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分布在東起東經95°34',西到東經75°50',南起北緯35°30'、北至北緯48°34'的廣大地區,東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千米。兵團的土地面積7.43萬平方千米,占新疆總面積的4.47%,約占全國農墾總面積的1/5,是全國農墾最大的墾區之一。兵團條件
氣候特徵兵團地處新疆境內,氣候與整個新疆一樣,都屬於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3種類型。北疆西北部的農四、五、九、十師,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區氣候;北疆準噶爾盆地的農六、七、八師、農十二師和農十師的部分地區、屬於中溫帶乾旱區氣候;南疆(包括東疆)的農一、二、三師、十三師、十四師,屬於暖溫帶乾旱區氣候。兵團墾區氣候的主要特點,一是乾燥少雨,二是冬寒夏熱,三是日溫差大,四是日照豐富。7月,全疆平均氣溫22~26℃,白天較熱,夜間涼爽,新疆是中國天然的避暑旅遊勝地。但吐魯番盆地格外酷熱,7月平均氣溫33℃,日高於40℃的酷熱日數年均38.2天,氣象站百葉箱內最高氣溫達49.6℃,地表最高氣溫達82.3℃,是名副其實的"火洲",是全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但吐魯番是乾熱,白天熱,夜間涼,不同於重慶、武漢、南京的濕熱,晝夜悶熱。因此,夏天身居火焰山下,比在內地"三大火爐"舒適好過。新疆夏季高溫,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山冰雪融水豐富,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北疆植物生長期平均180多天,南疆200天以上,西北疆160多天,全疆都可種植農作物。工農業生產農業是兵團的基礎產業,具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和巨大的開發潛力。兵團有耕地面積1072.76千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16.25千公頃。兵團農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水利等基礎設施完善,己初步形成了規範化的現代的大農業體系。兵團生產的農牧產品品種多、單產高、質量好、商品率高,主要經濟作物單產水平均居全國前列。2001年兵團棉花總產63.89萬噸,約占全國六分之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兵團工業己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體,能源和基礎工業相配套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擁有紡織、食品、造紙、皮革、鋼鐵、煤礦、建材、電力、化工、機械電子等近百個門類;兵團生產的1200多種工業產品中有300多種曾獲國優、部優、區優稱號。
兵團擁有勘測、設計、施工一條龍的建築、安裝施工隊伍,在國內外承建鐵路、公路、水利水電等大型建築工程。
兵團商貿流通業發達,批發、零售和飲服網點設施遍布全疆和內地各省市。兵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世界上6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擁有各類出口商品基地170多個,經營34大類100多個商品的出口業務。
在中央支持下,兵團已有多家企業成功上市,包括新疆天業等。自然資源土地資源2006年,全兵團土地總面積745.63萬公頃,農用土總面積419.86萬公頃,其中耕地104.31萬公頃,園地6.52萬公頃,林地44.39萬公頃,牧草地242.65萬公頃,建設用地21.05萬公頃,未利用地304.72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1.99萬公頃。
水利資源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灌溉、引蓄洪水和冬閒水,兵團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截至2006年底,兵團擁有水庫125座,總庫容32.45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11座,庫容18.34億立方米;中型水庫29座,庫容11.52億立方米;小型水庫85座,庫容2.59億立方米。有輸水乾渠8981.99千米。其中,已防滲5650.58千米。各類渠道建築物103867座;機電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是年提水量14.29億立方米。666.7公頃以上灌區83處,其中,3.33萬公頃以上灌區6處,2萬——3萬公頃灌區6處。堤防建設長度達到2189.56千米,保護人口149萬人,保護耕地39.19萬公頃。在河道上建引水閘109座,其中,大型水閘4座,中型水閘26座,小型水閘79座。兵團總灌溉面積126.70萬公頃,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供水121.21億立方米,工業供水
1.19億立方米,城鄉生活用水1.41億立方米,生態用水1.74億立方米(工業、城鄉生活和生態用水為不完全統計)。
生物資源
新疆地處歐亞交匯要衝,東西方動植物品種在此交匯,加上多樣與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新疆溫帶作物齊全,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全疆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高粱、大麥、大豆、豌豆、綠豆、胡豆、粟、黍、紅薯等雜糧。伊犁河谷素有“新疆糧倉”之稱。農一師“天山雪”大米潔如璣珠,質細味香。經濟作物有棉花、甜菜、油菜、向日葵、啤酒花、薰衣草、胡麻、菸葉、藥材等。兵團的陸地棉、長絨棉和彩棉、甜菜、油料作物、啤酒花、番茄醬的產量、質量居全國農墾之首位。棉花單產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國第一。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之稱。常見的瓜果有:甜瓜(哈密瓜)、西瓜、蘋果、香梨、葡萄、杏、桃、李子、紅棗、石榴、櫻桃、無花果、核桃、巴旦杏等。蔬菜作物亦頗豐富,白菜、菠菜、芫荽、甘藍、黃蘿蔔、青蘿蔔、白蘿蔔、馬鈴薯、大蔥、菜豆、番茄、泮蔥、辣椒、茄子、芹菜、韭菜、黃瓜、葫蘆瓜、苦瓜、南瓜、絲瓜、冬瓜等。溫帶果蔬瓜類應有盡有。
新疆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其中綿羊最多,其次為馬、牛、山羊、驢、駱駝、騾、豬、鹿等。家禽有雞、鴨、鵝等。伊犁馬、伊吾馬、焉耆馬、巴里坤馬、石河子的軍墾細毛羊、阿勒泰大尾羊、新疆褐牛、庫車黑羔皮羊、伊犁乳肉兼用牛均享有盛名。兵團肉類產量居全國農墾首位。
新疆兵團農八師“花果山”下的家駱駝群新疆共有90多種魚類,其中較名貴的有布倫托海和額爾齊斯河的鱘蝗魚、鮭魚、赤鱸、銀鯽、湖擬鯉、梭鱸、金鯽、高體雅羅魚、江鱈、東方歐鯿等。深受人們喜愛的有布倫托海和額爾齊斯河的五道黑、小白條魚,博斯騰湖的尖嘴魚、大頭魚、伊犁河的鯉魚、鱸魚等。
野生植物也相當豐富。有食用、藥用、工藝、固沙、觀賞等植物達132科856屬,近4000種,其中有經濟和藥用價值的有1000餘種、稀有植物有100餘種,如甘草、貝母、紅花、雪蓮、大芸、麥冬、當歸、黨參、阿魏、肉蓯蓉、泰艽、麻黃、枸杞、青竺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草面積和產量占全國首位,兵團擁用甘草面積2.67萬公頃。此外,新疆還有胡楊、沙棗、野蘋果、野核桃、野杏、野巴旦杏、野山楂、蘆葦、芨芨草、梭梭草等野生植物。新疆的胡楊面積占全國胡楊林面積的95%,兵團管轄的胡楊面積為4萬公頃。
新疆野生動物有580多種,其中鳥類340多種,哺乳動物130多種,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80多種。國家保護的一類動物有20種:野馬、野氂牛、野駱駝、藏野驢、蒙古野驢、新疆虎、雪豹、藏羚羊、賽加羚、河狸、貂熊、白鸛、黑鸛、白鶴、黑頸鶴、白肩雕、斑嘴鵜鶘、藏雪雞、游隼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67種,主要有棕熊、紫貂、猞猁、馬鹿、北山羊、天鵝、玉帶海雕等。此外,博斯騰湖和塔里木河邊的麝鼠,綠洲和荒漠上的野兔,天山和阿爾泰山牧場的旱獺、黃羊、狼、狐狸、霍城的四爪陸龜等,都是常見的野生動物。其中馬鹿、麝鼠、雪雞、水貂等動物,已在兵團墾區成功馴養和繁殖,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物資。
礦產資源
新疆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三山藏寶,盆地聚油,古稱“金玉之邦”。
新疆有138種礦產資源,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種79種,已列入全國礦產儲量表中的新疆礦產儲量占全國首位的有天然氣、鈉硝石、雲母、蛭石、陶瓷土、脈石英、磚瓦用頁岩、飾面用輝石岩9種;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鎳、鉻、鈀、自然硫、鉀鹽、鎂鹽、長石、化肥用蛇紋岩、膨潤土、水泥用大理岩、制灰用石灰岩、磚瓦用沙、磚瓦用粘土、建築用角閃岩15種;居第三位的有鉑、鑄石輝綠岩、
建築鎂礦、芒硝、毒重石、石棉、玻璃用脈石英、水泥配料用泥岩、建築用花崗石、建築用大理石10種;居第五位的有銫、硒、方解石、陶粒用粘土4種;居第六
位的有鉍、鈷、普通螢石3種;居第七位的有油頁岩、鈦、泥灰岩、水泥配料用黃土、建築沙5種;居第八位的有銅、硼、水泥配料用頁岩、飾面用花崗石4種;居
第九位的有錳、鉭2種;居第十位的有鹽礦1種。
兵團開採主要是固態的礦產資源,其優勢礦種和潛力比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石棉:農二師三十六團石棉礦開採,該礦山
在全國同行業規模排名靠前。膨潤土:農十師一八四團開採。已探明儲量約為2億噸,推測量可達50億噸,品質較好,僅次於美國的懷俄明州的膨潤土礦。天然瀝
青:農七師一三七團開採。此礦種全國獨一無二。氣、肥煤:農六師的大黃山煤礦(保有儲量7750萬噸);農四師的七十一團焦化廠(保有儲量7622萬噸);這兩家生產的低磷焦炭產品大部分用於出口,年創匯520萬美元,已成為兵團礦產品的出口大戶。農十三師的紅山農場煤礦(保有儲量3304萬噸。此礦種全國探明量不多,屬於保護性開採礦種)開採。銅、鎳:農十三師的隆興股份有限公司開採。
2012年兵團開採的其它礦種主要還有:蛋白土、垤石、雲母、鐵礦石、石灰石、芒硝、花崗岩等。根據資源的蘊藏量及市場的情況相對較有發展的礦山企業還有:農八師的石河子南山煤礦、農二師的哈滿溝煤礦、農四師的鐵廠溝煤礦、南台子煤礦、農十師的和什托洛蓋煤礦等。旅遊業新疆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兵團旅遊業發展迅速,先後成立了“西域”、“綠洲”等59家旅行社,“ 西域”國際旅行社自1996年起就已進入了全國國旅百強企業之一。
隨著兵團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改制上市工作取得豐碩成果,2012年已有青松建化、新天國際、新疆天業、新農開發、伊力特、新中基、百花村、天富熱電、天宏紙業等9家由兵團控股的企業先後上市,給兵團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紅山公園烏魯木齊的紅山公園、水磨溝的溫泉公園、紅雁池水庫、三屯碑水上樂園、柴窩堡湖遊覽園、烏位泊古城、南山白楊溝旅遊區;吐魯番的火焰山、葡萄溝、坎兒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蘇公塔;哈密的白石頭、回王墳、松樹塘,黃田農場的八大石、廟爾溝;巴里坤的天山廟、黑溝;奇台縣的將軍廟、矽化木、恐龍化石谷、魔鬼城、北塔山牧場岩畫;吉木薩爾縣的北庭古城、西大寺、五彩灣、火燒山;阜康縣的天池、土墩子農場清真寺;五家渠的青格達湖旅遊區;石河子的周恩來總理紀念館、紀念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艾青詩館、一四八團沙漠旅遊、一五0 團沙漠公園、寧家河子瀑布、落腳灣溫泉、達子廟古柏;伊犁的果子溝、伊犁河、烏孫古墓、昭蘇石人、惠遠古城、阿里麻里古城、七十一團那拉提旅遊風景區、七十九團雪山旅遊區;克拉瑪依的烏爾禾魔鬼城、黑油山;阿勒泰的成吉思汗點將台、喀納斯湖、布倫托海遊樂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鐵門關、博斯騰湖、大西海子水庫、羅布泊、樓蘭古城、米蘭古城、巴音布魯克天鵝湖、二十六團銀沙灘旅遊風景區、二十一團天河月牙湖旅遊區;阿克蘇的天山神木園、克孜爾千佛洞;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阿帕克霍加墓(又名香妃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達瓦坤沙漠旅遊風景區、帕米爾高原風景旅遊區;農三師的西海灣旅遊區;阿圖什的奧依塔克村風情園;和田的尼雅遺址、玉石;挨著四十三團的前進水庫等等。
根據國家關於新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兵團實際,兵團將實施結構最佳化、外向帶動、科教興兵團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重點加強基礎設施、生態治理、特色和創匯農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設;“十五”期間將實施紅花、棉紗、棉布、番茄醬、香梨、哈密瓜、啤酒花、石棉、膨潤士、甘草、紅花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兵團58個邊境農場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相鄰,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新疆己開放的14個國家一級口岸大都在兵團轄區境內,地邊經貿發展潛力巨大。五家渠市、北屯、阿拉爾市、圖木舒克等四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完成“四大工程”即:400萬畝節水工程、邊境形象工程、“白綠紅”工程(白:40萬噸出口棉基地建設和30萬錠棉紡錠技改;綠:以50萬噸優質香梨為主的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紅:以50萬噸番茄醬為主的食品工業建設)和墾區城鎮化建設。力爭經過幾十年不懈的艱苦奮鬥,把兵團建設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現代化農業、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的
示範區,使兵團成為國家開發新疆和西部的重要力量。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3
國接壤,管轄的國界線有2019千米,其中與蒙古國交界571千米,與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團的邊境農場,絕大多數分布在北疆的
中哈、中蒙邊境一線的中國領土上,擔負著屯墾戍邊和與鄰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重任。國家級開發區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石河子開發區)位於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中部的石河子市。位於兵團農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0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推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增強實力的現實需要,國務院批准石河子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石河子開發區設立以來,尤其是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以來,按照“三為主兩致力一促進”的原則和兵團黨委提出的“把開發區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先導區、高新技術的密集區和利用外資的高增長區”的要求,緊緊抓住自治區黨委“優先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和兵團黨委“做大做強石河子墾區”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農副產品和礦產資源優勢,藉助國內外知名企業,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走出了一條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外向帶動、資源轉換、產業聚集的發展之路。有台灣頂新集團康師傅方便食品、旺旺集團乳製品和休閒食品,內蒙古伊利乳製品,江蘇華芳紡織、雨潤肉製品,浙江娃哈哈飲料、雄峰紡織、弘生家紡,北京燕京啤酒,貴航采棉機和河北華龍日清今麥郎食品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石河子開發區已成為自治區重要的棉紡織、綠色食品、現代農業裝備和化工產業基地,而且產業基礎雄厚,增長潛力巨大,在推進八師石河子市乃至兵團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現。師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
立,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管理面積20.67平方公里,一期開發面積5.3平方公里。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優惠,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靈活便捷的工作機制,為中外客商洽談、投資、建設、經營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
教育
石河子大學基本介紹石河子大學,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石河子大學位於新疆天山北麓被譽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1996年4月,由農業部部屬的石河子農學院、石河子醫學院、兵團師範專科學校和兵團經濟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國家西部重點建設高校,現由教育部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 浙江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江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對石河子大學實施援疆學科建設計畫。
辦學歷史
石河子大學有著60年的辦學歷史,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醫學院前身誕生於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 新疆的進軍途中。在長期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心學校發展。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賀龍副總理、王震副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學校視察。中共中央〔2004〕11號檔案明確提出,加大對石河子大學的扶持力度。2008年歲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寫信向我校師生員工致以新年的慰問,並明確石河子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基礎設施
石河子大學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校園面積183萬平方米,校舍面積95萬平方米,實驗室面積17萬平方米。擁
有設施完善的圖書館、體育館、游泳館、田徑館、標準體育場等一批標誌性建築。有附屬醫院3個,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床位數2950個。圖書館藏書290
萬冊,內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藏書點。學校校園綠化覆蓋率達到43%,多次榮獲衛生紅旗單位、綠化模範單位、花園式單位、平安校園、綠色大學稱號。2008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石河子大學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俄羅斯、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日本、韓國等國家3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與北京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江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開展了全面合作。
2012年,石河子大學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新階段,正朝著區域有特色、國家有貢獻、高校有地位,充滿生機活力的區域性高水平大學目標邁進!
辦學定位
石河子大學植根祖國西北邊陲,始終堅持“立足兵團、服務新疆、面向全國、輻射中亞”的辦學定位,把培養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複合套用型人才作為根本任務,穩步發展本科教育,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積極推進留學生教育,構建了“多樣化、高素質、強套用、重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先後培養各類畢業生近9萬人,為兵團和全國農墾系統培訓各類管理和專業人才近 20萬人。學校成為屯墾戍邊、建設邊疆的重要力量,湧現出了擁有“百姓教授”稱號的全國模範教師代江生教授和胡錦濤總書記稱其“為人師表,師德高尚”的全國模範教師孟二冬教授(北大支教老師)。
專業設定
石河子大學擁有經濟、法、教育、文、歷史、理、工、農、醫、管理等十大學科門類。學校下設20個學院,擁有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1個本科專業,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專業,3個博士後流動站(科研工作站)。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分別在學校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設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現有11個農業部、自治區、兵團重點學科,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基地,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3個兵團重點實驗室,2個重點文科研究基地,9個校級重點實驗室或研究所,是兵團和自治區重點科研基地。
“以兵團精神育人,為屯墾戍邊服務”
石河子大學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為邊疆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形成了“以兵團精神育人,
為屯墾戍邊服務”的辦學特色。學校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發揮大綜合、強套用的學科優勢,形成了在新疆及國內凸顯優勢和特色的“荒漠綠洲區高效農業、動
物遺傳改良與疾病控制、新疆地方與民族高發病防治、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新疆特種植物資石河子大學源
與開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與社會文化研究”六大學科群,並在這些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1年—2012年,學校承擔國家、省部級以上重點科
研項目600餘項,取得科研成果30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0餘項。2012年,學校公開出版發行《石河子大學學報》(分自然科學版(科技核心期
刊)和社會科學版)、《新疆農墾經濟》、《農墾醫學》、《兵團教育學院學報》五種學術刊物。
師資力量
石河子大學現有教職工2607人,專任教師1527人,其中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 “綠洲學者”7人,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授152人,副教授450人,獲國家或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32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0人。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區招生,現有在校生30032人,其中普通本專科生21989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906人。同時,分別從俄羅斯、韓國、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八個國家招收留學生 245人。學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位於新疆高校前列。塔里木大學基本介紹 [8]
塔里木大學原名塔里木農墾大學,位於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爾市。為了適應新疆農墾事業的發展和開發塔里木墾區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在原國家副主席王震將軍的倡導和關懷下,於1958年創建,他親筆題寫了校名,生前一直任名譽校長。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院校,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塔里木大學。原為農業部直屬院校,現為中央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
專業設定
塔里木大學現有10個學院,學校現有4個一級碩士學位點,19個二級碩士專業學位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點,43個本科專業,專業涉及7大學科門類,本科專業有
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紡織工程、機械設計製造與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土木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農
業水利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城市規劃、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農林經濟管理、法學、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工程
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方向)、通信工程、農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園藝、植物保護、園林、農業資源與
環境(土壤肥料與作物營養)、動物科學、動物科學、水產養殖學、草業科學、動植物檢疫、生物技術、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
安全、套用生物科學、漢語言、廣播電視新聞學、學前教育、英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科專業有作物生產技術、畜牧獸醫、食品營養與檢測、城鎮規劃、水利工程、機電一體化技術、會計電算化、計算機網路技術。
研究生專業:植物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態學、農業水土工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
物遺傳育種、果樹學、蔬菜學、作物(專業學位)、園藝( 專業學位)、設施農業(專業學位)、種業(專業學位)、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養殖(專業學位)、農
業機械化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機械化管理、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學位)。
主要成就
學校自建校以來,已為國家培養輸送畢業生2萬多名,大多數畢業生已成為自治區和兵團的專業技術、科學研究和管理方面
的骨幹,社會認可度高,用人單位評價好。社會普遍認為畢業生質樸、能吃苦、動手能力強,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據自治區人事廳、教育廳統計公布,該校畢
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連續七年排在自治區高校的前三位,2003年和2005年在自治區本科院校位居第一,彰顯了“沙漠學府用胡楊精神育人,塔河明珠為興疆固
邊服務”的鮮明辦學特色。2007年9月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取得優秀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