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林場

新河林場

新河林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響水河(又稱少郎河)和西拉木倫河交匯處的夾三角地。新河林場是由蒙、漢兩民族構成的,是個農、林、牧、副相輔的經濟體,5000餘畝的林地、牧場和農田。

百科名片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新河林場位於響水河(又稱少郎河)和西拉木倫河交匯處的夾三角地,由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洪水泛濫衝下的樹木等雜物淤積成了一個三角洲,叢生了密密麻麻的柳榆樹,而四周又都是沙化地帶。因此在七十年代初,當時的“翁牛特旗林業局治沙隊”和“海日蘇公社革命委員會”從各地抽調人員創建新河林場(1990年前稱“草原治沙站”),任務就是為當時的綠化、治沙、防沙提供支持。隨著改革開放原有人員陸續回遷到原籍,現余村民四十餘口。
新河林場隔西拉木倫河北岸接巴林右旗,南過響水河接海金山牧場,西鄰哈圖牧業隊。

自然資源

新河林場因為有了茂密的森林而植被保護的很好,草木長豐茂,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

歷史沿革

1970年代籌備建場命名“新河林場”,到1990年之前行政上一直沿用當年翁牛特旗林業局治沙隊的使命命名:海日蘇公社草原治沙站,直到今天在百度地圖和谷歌地圖還找不到“新河林場”的地名,只有“草原治沙站”。
1980年代末行政區細劃,新河林場劃歸新成立的布力彥蘇木。
1998年12月26日,布力彥蘇木政府把新河林場全部產權整體承包給本溪商人曹亞財。
2005年合鄉並鎮,撤銷布力彥蘇木,新河林場併入烏丹鎮轄下。

民俗文化

新河林場是由蒙、漢兩民族構成的。幾十年融洽的鄰里相處風俗也趨同。早些年蒙古族的新年串親戚很有特色,騎著馬、趕著牛車或者馬車拉著點心、酒出發;拉著羊或者牽著牛回家是一景。結婚的馬隊和喝酒的豪爽雄邁更是值得一提。早些年的草原那達慕透著原始的豪爽、純粹,是大家聚會、娛樂的節日。
說起那“草原列車”(大約十餘輛牛拉的木製的勒勒車首尾相連,趕車人坐在打頭的第一輛車上,在最後的一輛車上栓一個大鑄鐵鈴鐺,車老闆子憑藉鈴鐺聲音可以判斷是否有車掉隊),至今還在耳畔迴繞那緩慢悠遠的鈴鐺聲。牧區最不缺的就是畜產了,在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和那段人所共知的艱苦的歲月里,把牛奶製成奶豆腐作為待客和充飢的佳肴,熬制優酪乳的鍋巴永遠是那一代孩子心中的美味。優酪乳泡炒米是日常的特色民族食品,好東西是不能隨意浪費的,老人們吃完都要把整個碗上的優酪乳都舔乾淨的。 那些年的冬天還是經常有很大的雪,雪天男人們就很忙碌了,那是打獵的絕佳時節。騎上馬背著火藥槍(那時候沒有現在這么多的不安定因素和緊張氣氛,隨便一個土產商店都可以買到打獵用的黑火藥、引火帽、開山炸石的雷管、導火索、炸藥、甚至獵槍子彈,很便宜),帶上獵狗,還有一種東西就是類似於印第安人的迴旋鏢的東西也派上了用場(一個如拐棍的木棍彎的一頭拴上一個大鐵疙瘩,打兔子特準)。女人們就在家燒旺火盆(取暖用的)等著凱旋的男人們帶回來兔子、山雞了(只有野兔和山雞)。

經濟發展

新河林場是個農、林、牧、副相輔的經濟體,5000餘畝的林地、牧場和農田。

林業

新河林場以造林營林為主,建有苗圃為自用和外單位提供樹苗。有自己的專業技術人員保證技術支持。最初是把遍地叢生的柳條、榆樹毛子疏密留壯,修枝撫育,培植了若干楊樹成林,經過三十幾年的努力,把新河林場建成了一個環境優雅、植被繁密、林木茂盛、多種珍稀野生動物棲息的世外桃源。

農業

新河林場是個農、林、牧、副相輔的經濟體,5000餘畝的林地、牧場和農田。

牧業

新河林場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腴的草牧場,養殖一些牛羊牲畜供大家生活用肉食和充實副業收入。有一部分用以完成公社的徵購牛羊指標(牧區的徵購牛羊類似於農村的徵購糧)。

三產

新河林場的另一部分收入來自於遍地都是的柳條和蘆葦。空閒時用柳條編出些物件變賣,蘆葦是造紙和做蘆席的好材料。都是手工打造。

教育狀況

牧區始終是和偏遠、落後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教育也是這個現狀。本地的學校用蒙語授課,所以漢族孩子求學都要到很遠的外地。尤其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撤村校並鄉校,孩子們上學更不方便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