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在《千唐志齋》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己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鍅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

基本信息

館藏文物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現齋內尚存各類藏石1419件,其中西晉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國志7件,此外尚存有墓誌蓋19件,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等54件。

這些志石都是張鍅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蒐集而來的。洛陽號稱九朝古都,自東周以迄宋、明,這裡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餘公里,雄渾遙遠,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有效於江南塞北者,臨終還囑其後人,不遠千里,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於蘇杭,死葬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

唐白居易有“北邙冢墓高峰峨”的詩句,足證“北邙無臥牛之地”並非言過其實。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誘致了盜墓之風的盛行,盜墓者重於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則乏人問津,多散失民間。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線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於民間田舍。張鍅留意及此,遂廣為搜求,闢地建齋,妥為保存,因其事先曾與于右任達成協定,魏志歸於(于右任),而唐志屬張,遂使千唐志齋成為全國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親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吏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優遊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淒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誌記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為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著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

“蟄廬”的匾額及“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均為康有為游陝過豫宿鐵門時撰書,而室櫥橫額則為名金石家羅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的關百益所題;千唐志齋門廊聯為清翰林學士宋伯魯撰寫,相對東廊門植聯為張人傑所書。凡此種種,莫不神采飛揚,風格卓異,與齋內藏志書藝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建築布局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在《千唐志齋》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己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鍅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

作用價值

千唐志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不斷修葺整理,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政要名流以及書藝愛好者慕名來游,它不僅成了海外遊人尋根覓宗的“千年秘籠”,也是史學家們研究唐史的一條“通幽曲徑”,已是洛陽市對外聯絡開放的重要視窗,更是中原黃河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新近搬遷到《千唐志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國內外的注目。

相關背景

張鍅,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清末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陝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任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三十年代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長等職。解放戰爭時,他曾對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義。解放後,張鍅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5月病逝於北京。

張鍅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于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交往較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尤其是于右任的鼓勵下,張氏於1931年開始廣泛搜羅墓誌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陸續運至其故里鐵門鎮。1933年前後在其“蟄廬”西隅,闢地建齋,將羅致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於十五孔窯洞和三個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牆壁間。其未鑲嵌部分,除於抗日戰爭時期運陝捐贈陝西博物館數百塊外,歷經變亂,散失不少。據1935年郭玉堂編次、王廣慶校訂,由上海西冷印社發行的《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載,總計1578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