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陳明章,圓圓的臉上總是眯著眼的笑,胖胖的,也不太高,總穿著雙拖鞋,穿件汗衫,背著吉他,像個流浪漢。誰也想不到,他就是近來被當作傳奇的人物,被視為新台灣歌謠的代表,被譽為陳達台灣民謠的
繼承人。
個人經歷
童年印象
陳明章在1956年出生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為台北市北投區)。在介紹陳明章的時候,陳明章自己的官方網站有這樣的描述:“每個人都有一個故鄉,有的在隨手可得的地方,有的在遙遠的他方,有的在心底深處,陳明章的,在北投”(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 nd)。
在那時候,由於日本人剛離開,國民黨的國族政策雖然已經開始展開,但是還依然在剛開始的階段,因此,1950年代可以算是台灣本土音樂戲劇逐漸輝煌的時候,根據陳明章自己的講法:
我小的時候,北投附近的市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當中,大概有三百六十天在演戲。從小天天看北管、南管、歌仔戲、布袋戲,所以,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是從生活里來的,根本不用學。特別是我媽媽常常哼一些台灣老歌給我們聽,這些老歌中的腔調虛字都是要口授才知道的,看譜根本不準。(引自陳德愉 1997)
小時候,陳明章的阿公是布袋戲迷,喜歡到處看戲,常常騎著腳踏車載他到處跑,有時不嫌遠地從北投騎到新莊、汐止、甚至五堵。回想4歲到6歲跟著阿公到處看戲的情境,陳明章表示,小小年紀的自己,總是被台上的戲偶動作、身段唱腔深深引(郭麗娟 2005)。
慘綠青春的1970年代
高中時期的夢想
陳明章的音樂之路,其實啟蒙的很早,從小時候北投隔壁旅館的那卡西,一直到阿公帶他四處探尋的野台戲,都是他早期音樂的泉源。然而,他哥哥的吉他則是啟發他從事音樂創作的開始。在學生時代,他的哥哥比較會念書,一路考上高中,媽媽和姊姊就合買一把2700元的吉他送給他哥哥以作為獎勵。然而這把吉他,哥哥沒摸幾次,倒是讓當時才國中二年級的陳明章拿了去玩,為他後來走上音樂創作的道路埋下了伏筆(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 nd)。
然而,青春時期的陳明章真正的夢想並不在音樂,而是在棒球。1972年1,不算太喜歡念書的陳明章考上位於北投的復興高中,“在棒球校隊擔任一壘手,最大的夢想是如何打進甲組球隊,每天晚上都夢見在美國打大聯盟,一放學就沉迷於練習棒球不寫作業的結果是;人家高中念三年,他卻混了四年”(郭麗娟 2005)。
向來只是把音樂當作興趣的陳明章,在高三那年,卻突然發現自己似乎對於聲音特別敏感,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我的閱讀速度非常慢,但音樂聽過之後,就可以馬上把譜抄下來。”(引自郭麗娟 2005) 。就這樣,陳明章開始玩西洋音樂,加入了學校的吉他社,每天與同學切磋“琴”藝。他這樣回憶自己當時的生活:
加入吉他社後,每天從晚上9點練吉他到早上4、5點,回家睡到下午再去上課,到學校最重要的不是上課,而是先到教官室偷換點名單,然後再去吉他社混。(引自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 nd)
木吉他、金韻獎、和退伍後生活
1970年代台灣颳起一股校園民歌的風潮,陳明章的音樂創作才華也隨之沸騰。他在高中畢業以後,由於對於音樂的熱愛,便與李宗盛、江丙輝、鄭文魁、胡昭宇、陳永裕等朋友一起組成了木吉他合唱團,並自己開始埋首於音樂創作的嘗試。在陳明章1990年所出版的音樂專輯《下午的一齣戲》中,他曾經在該專輯的文案寫下這樣的文字:“民歌運動時曾應徵加入木吉他合唱團,因歌聲太爛被淘汰”。在2002年的一次訪談中,他也談起了這段往事:“當時李宗盛他們在明新工專,常常一起練歌,但是我要當兵,當完兵之後,他們可能要找屬性相同的人吧,我就沒有機會了”(引自尊重爵士 2002)。當訪談者進一步問他和木吉他合唱團的屬性到底有什麼地方不同,陳明章則表示說:“也不是真的屬性不同啦,但是當時李宗盛、鄭文魁已經兩把吉他了,何必再加我一個,沒有位置嘛”(引自尊重爵士 2002)。
1978年,陳明章報名參加第二屆金韻獎創作組的比賽,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演唱自己的作品,“彈吉他像吃甘蔗一樣簡單的陳明章說,那時候彈吉他的手,抖個不停”(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 nd)。
陳明章在結束軍旅生活後,音樂的路似乎並沒有他所想的好走。為了生活,他只好開始四處奔波,去做賣成衣的、賣手錶的、賣鋼琴的、賣……,能賣的他都賣了,只是心中好像一直缺少了什麼真正能觸動他心弦的東西(陳明章音樂工作有限公司 nd)。
投身音樂
快要四十歲的他,從高中時候就開始玩流行音樂,玩得被留級,而大學考兩三年也沒考上,於是只好去當兵。後來,還成為一個種蘭花的生意人。不過,他大概有些「問題」,放著高利潤的蘭花不種,卻投下心血去做最沒賺頭的「台灣歌」。寫歌寫到現在,也十幾快二十年了,可是他就沒有像洪榮宏或葉啟田一樣,靠歌大賣。他僅以六百元的吉他一把,為電影「戀戀風塵」做配樂,而贏得國片史上第一座國際大獎 -- 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獎。
音樂作品
專輯專輯名稱 | 發行時間 |
青春 2011-07-13 閩南語 | |
海尪·油桐花新娘 2006-01-20 | |
一堆吉他 2006-01 | |
伊是咱的寶貝 2004-10-19 | |
現場作品II 1999-05-01 | |
勿愛問阮的名 1999-05-01 | |
聽故事的人 1995-12 | |
生活會微笑 1995-08-01 | |
下午的一齣戲 1990-12-04 | |
現場作品I 1990-01-01 |
作品特色
陳明章創作的台灣歌謠,最大的特色就是從民間生活出發。不論戲仔、漁夫、農民、妓女、酒徒、甚至是生意人及公務員,他從他們的生命經驗取鏡,忠實而生動的反映這個社會。在輕輕的吟唱中,展現的是一個卑微的人物在面對生命的起伏時,婉然轉身的無奈。陳明瑜的詞,優美而富文學性,展示了台灣本土語言的文化美學內涵,如「再會吧!北投」∶「春夜的北投,是酒意,是回憶,是一朵花淪落的風塵,是三分酒意中的溫柔」,簡直就是首台灣詩詞。但這也許是陳明章的歌較易在校園、知識份子之間流傳,卻無法如他所期待的,廣為一般平民階層的人所接受的緣故吧。
陳明章對於「歌」,是非常謹慎的,寫一首歌的思考準備期可能長達五年甚至十年,像「竹枝詞」就寫了八年多。他自己也說∶「我寫的歌原則就是連自己的不掉淚的歌絕不發表。」
創作心境
他原是玩西洋熱門音樂的,他自己說道∶「當初創作時,心中非常不平衡,因為心中常想,早期的台灣歌謠這么好聽,為什麼現在寫不出來,在當時,我玩一些樂器,想著想著就想做一些動聽的台灣歌謠。」「我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在童年時期又碰上了歌仔戲、布袋戲最流行的時代,每天看每天學,到最後連鼓怎么打都學會了。」「做蘭花生意以後,常在台灣四處遊走,因此,這塊土地的人們我非常熟悉。我走向台灣民謠這條路所用的東西,都是老一輩人說的話、所唱的故事,因此,我都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其實他們的心情和我的心情是一樣的,都是背情台灣。」
創作風格
有一次,他聽到陳達唱的「思想枝」時,不自覺掉下眼淚,口裡喃喃的念著∶「我哪會追的上陳達呢?」陳達那種發自生命本能的創作及歌詠,就如腳下土地所發的芽而長成的樹,豐富、多彩又能令人安靜、清心。陳明章覺得他怎么努力勃長都是「接枝」的,當他談到台灣文化受到政體傷害時,總有深沉的怨意,因此,他選擇站在體制外,與商業體制抗爭,拒絕被商品化、庸俗化,在當時 (1970年代) 的政治壓制及白色恐怖下,仍然堅持創作能訴說四十年來台灣人民苦痛與悲喜的歌謠。
樂壇影響
所謂「現代台灣歌謠」,陳明章並不像其他歌手 (如林強、BABOO、陳昇等) 以西洋的搖滾、鄉村歌曲、城市民謠或藍調等創作類型,而是用傳統五聲音階的音樂形式來唱出具有現代味道的台灣歌謠。琵琶、嗩吶、南胡等樂器常出現在編曲中,即使用了西方的吉他、提琴、豎琴等樂器,演奏出來的樂曲仍然是中國 (或說是台灣) 的音樂。例如在「新莊街」中,就用吉他彈了一段南管。此外,他也汲取印度西塔琴及日本作曲家坂本龍一的部分特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些對於後來的歌手在編曲樂器上的選擇,多少產生了一些影響。
音樂目錄
1. 阮上愛的玫瑰花 [CD]
2. 一閃一閃亮晶晶-電影音樂原聲帶 [CD]
3. 台灣囡仔歌 [CD]
4. 心愛的老車站 [CD]
5. 月光下我記得&天馬茶房-電影配樂 [CD]
6. 下午的一齣戲 [CD]
7. 勿愛問阮的名 [CD]
8. 一堆吉他 [CD]
9. 油桐花新娘 [CD]
10. 幻之光-電影配樂 [CD]
11. 阮不是一個無感情的人 I Am Not A Man Wuthout Emotion [CD]
12. 聽故事的人:映像音樂輯 Story Listener Cinema Music Collection [CD]
13. 生活會微笑:廣告配樂選 Life Smile Commercial Music Collection [CD]
14. 蘇澳來ㄟ尾班車 [CD]
15. 現場作品(貳) [CD]
16. 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帶 Dust In Wind [SACD]
17. 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帶 [CD]
18. 現場作品1 [CD]
19. 精選首部曲-伊是咱的寶貝 [CD]
20. 青春 [CD]
作品評價
因此在「下午的一齣戲」、「慶端陽」、「紅目達仔」和「竹枝詞」等歌中,不論是對台灣文化的流失感到悲哀與懷念,或是更深層的對現今社會遺忘歷史、忽視文化的控訴,我們都能找到他歌曲中的感情基礎,而不是徒有懷舊、悲嘆的形式而已。這樣的詞曲一面承續了台灣民謠的哀愁特性,一面則超越純個人式的抒懷訴苦,以更寬廣的視野陳述了社會文化與人的困境。
從「抓狂歌」、「現場作品I」到「下午的一齣戲」,他所有的音樂無不秉持這一貫的理念。在批判的同時,其實是對人性更深層的關懷。於是這齣戲儘管只有淡淡的情緒、感性而不煽情,留給人的卻是最深刻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