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九百艘軍艦完工,上報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遂命令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東征倭國。聯軍的核心是蒙古族部隊計有蒙漢軍二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萬二千三百人,由征東都元帥忻都、右副帥洪茶丘、左副帥劉復亨統帥,八月出發。
當時的蒙古軍隊經過成吉思汗的訓練,軍紀森嚴,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為一個戰鬥隊,每隊設一長率領,組織極為嚴密,因此英勇善戰,戰鬥力很強。此外,元朝當時的火器使用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曾經威鎮歐洲,所以火炮作為此次征日作戰的秘密武器,出現在元軍的戰鬥序列中。
而倭國武士部隊的基礎是守、介地頭制(莊頭制)。這市是源賴朝建立幕府時期形成的兵制。任守、介地頭職的武士,多為有功於歷代將軍或執權的家臣,即“御家人”。守,是掌握某一地方兵馬大權的最高行政長官,但從其品秩看,也不過是從五位上到正六位下的中下級官員;地頭,是管理公私土地進行徵稅的官吏,並對其管理的土地擁有警察權,其職位更低,隸屬於守。他們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積大小,蓄養私兵。某一守率隊出征,其一族的家人、族人即成為該守部隊的骨幹隨同出陣,守所轄的地頭,亦率其家人、郎黨自成一隊,歸守指揮。這種主從關係構成的部隊,組織鞏固,不易潰散,散而可以重聚。家臣以死於君主馬前為榮,因此戰鬥力頗強。但是,這種隊伍又各自為戰,指揮不統一,戰鬥時偏重於一騎對一騎的單打獨鬥方式,因此戰鬥幾乎是混亂、無組織、無紀律的,不易於指揮,無戰術可言,根本無法和元軍相抗衡,整體戰力相當弱。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侵日元軍在忻都、洪茶丘、劉復亨三將的指揮下,十月三日從高麗合埔(今韓國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駛向對馬。十月五日逼近對馬島。當地地頭宗馬允助國,召集八十餘騎弛向元軍登陸據點,雙方展開激戰。由於眾寡懸殊,宗馬允助國及其嫡子養子共12人戰死,對馬守護軍全部被殲,六日占領對馬島。也有史料記載宗馬允助國是在壹歧島戰死。 十四日傍晚,元軍攻入壹岐島。元軍二船約四百人先行登入,部隊上陸列好隊伍後即立赤旗為標記,與守護軍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所率領的百餘騎激戰。經高軍戰鬥不利,退於城內防守。十五日陷城破,經高自殺殉城。十六日,元軍逼近了肥前沿海島嶼及西北沿海一帶。
倭國九州古地名
肥前是倭國九州的西南沿海地區的古地名,包括了今天的長崎和佐賀兩縣。當時倭國政府也是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九州的大宰府設立總督府――太宰府,負責九州的軍事防衛和國家的外交,因此肥前地區實際上是倭國對外交流的視窗,多次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和軍事力量的打擊,而它的佐世葆軍港,至今還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至於長崎,相信誰也不會忘記落在它頭上的那顆核子彈帶給世人的震驚。
大宰府西守護所少貳兼任“三前二島”守護藤原經資得到元軍進攻對馬的戰報後,一邊上報幕府,一邊部署防禦。而戰報在十月十七日方送到鎌倉幕府,十八日至京都。到十月二十二日,方知對馬島為元軍所占領,而這時,元日第一次戰鬥已經結束了。從這一情況來看,倭國朝廷和幕府對元軍侵日戰爭,沒有任何具體的部署和指揮,戰鬥主要在大宰府少貳藤原經資的指揮下進行的。
元軍並沒有在肥前登入向縱深發展,而是把主力轉移向博多灣。十月十九日,元軍艦隊進攻博多灣,殺散海濱守軍占領今津一帶。由於今津一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作戰,且距離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因此元軍當晚回到船上,準備次日進攻大宰府。
二十日晨,元軍展開登入戰,一部元軍從博多灣西部百道源濱海一帶登入,昨晚已在此布陣的第一線指揮藤原景資所率領的五百騎兵,並沒有趁元軍登入半途截擊,而是在元軍登入整頓好隊型後,方才按倭國當時會戰的慣例,由主攻部隊放“鳴鏑”表示進攻開始,這種戰術不過是中國春秋時期宋襄公的翻版罷了。日軍由一名武士單騎溺戰,沖在前邊,大隊騎兵隨後衝殺。當倭國武士騎兵部隊逼近時,元軍鼓聲大作,殺聲震天,硬弓短矢,大炮轟鳴,倭國武士對元軍的戰術,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心驚膽戰,戰馬驚恐不前;兩軍剛一接觸,倭國武士軍隊便死傷嚴重,百道源戰場日軍“伏屍如麻”,元軍很快推進至鹿原。
另一部元軍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肥後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自己所部武士一百三十騎與元軍展開戰鬥。大宰府少貳藤原經資所率領的武士部隊,按一族一門的戰鬥組織形式,輪番與占領赤坂的元軍進行殊死戰鬥,終於迫使這部分元軍向鹿原方向後撤。火炮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元軍撤退時,肥後武士竹崎季長率自己的族人四騎,尾追元軍,負傷落馬僥倖未死。元日戰後,竹崎季長以自己參加戰鬥的經驗和目睹實況為基礎,繪畫《蒙古襲來繪詞》一卷,為研究元日戰爭留下了比較逼真的史料。在其中一幅畫的左面,畫有一個正在爆炸火光四射的球形鐵火炮,說明火炮在這次戰爭中的套用。《太平記》中也記載:
“擊鼓之後,兵刀相接,拋射出球形鐵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車輪,聲震如霹靂,光閃似閃電,一次可發射兩三個彈丸,倭國兵被燒害者多人,城上倉庫著火,本應撲滅,但無暇顧及。”
鹿原及鳥飼一帶的元軍,繼續登入,擴大占領地面。倭國北九州各地武士如怡土松浦黨、原田一族、日田、栗尾、山田氏等所率各隊武士,先後趕到戰場,一隊一隊輪番進攻元軍。儘管武士軍隊人數不少,但就每一隊而言,都教元軍為少,因而死傷慘重。
這時,另一部分元軍從博多灣東部箱崎方向登入,占領岸邊松林,從背後夾擊與百道源元軍作戰的倭國武士。該地守軍大友賴泰的武士隊伍經不起元軍的夾擊,開始向東南方撤退。由於大友賴泰部隊的撤退,與百道源元軍作戰的日軍腹背受敵,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元軍與日軍激戰了一整天,近傍晚時候,博多灣箱崎等地先後落入元軍之手,日軍被迫全軍撤退,但元軍緊緊咬住不放,隨著撤退的日軍節節進逼。元軍左副帥、作戰指揮劉復亨為了更好地指揮作戰,從高坡走下騎馬前進。這個情況被日軍前線指揮藤原景資發覺,他立即引馬搭箭,將其射落馬下。元軍統帥受傷,使進攻的勢頭略受挫折,加之天色昏暗,遂停止進攻。這時,日軍方擺脫元軍的追擊,迅速退往大宰府水城。日軍撤退後,沒有來得及逃走的老幼婦女,被俘近一千五百餘人。
夜幕降臨後,戰鬥基本停止,受傷的左副帥劉復亨,先行上船。元軍統帥忻都召集其餘將領討論明天的軍事行動。經過一天的戰鬥,元軍對倭國武士的勇猛戰鬥,頗有懼意,而且對一隊隊參戰的武士部隊難以估計其準確數字,以為數倍於元軍。同時元軍雖然占領了灘頭陣地,但死傷不少,兵疲矢盡,並且統帥受傷,這些對久經戰陣的元軍統帥忻都產生了影響,從而不能準確地判斷出戰爭雙方的形勢。高麗軍將領金方慶比較冷靜,他看到當時的戰爭形勢對元軍比較有利,只要堅持苦戰,便能攻克大宰府,保住陣地以待援軍。所以,他建議:“我軍雖少,但已入敵境,人自為戰,即孟明焚舟、淮陰背水計也。”但是另有打算的忻都否決了金方慶的意見,他認為:“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計也,不若班師。”於是忻都決定,全軍撤退到船上,明日班師。
如果元軍就此班師回去,到也不算失敗,頂多是打個平手,但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忻都決定班師的前一天晚上,博多灣出現了罕見的颱風暴雨。
倭國群島四面環海,除東北部沿海外,均被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流所環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潮,氣候形成較溫和潮濕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在每年八、九、十月間,倭國西部和南部常遭颱風襲擊;博多灣恰好正位於颱風的襲擊區內,恰好就在元軍準備回國的最後時刻,颱風也恰好趕到了。
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倭國史書則稱之為“文水之役”。
第二天即二十二日早,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但不見元軍進攻,派出偵察人員始知博多海面已無元軍船隻,元軍撤退了。倭國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稱為“神風”。此後“神風”陪伴了倭國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
相關詞條
-
《古今詞話》
,加人工之雅縟,究非當行種草,所貴旨取花明,語能蟬脫,議論例入鬼趣,淹博...活句。有若國色天香,生機欲躍。如彼山光潭影,深造匪艱。務令味之者一唱三嘆,聆之者動魄驚心。所云意致相詭,無理入妙者,代不數人,人不數句。其有造詞...
-
鏖戰之罪孽成佛
《鏖戰之罪孽成佛》是由燃藝星光出品,淘夢網獨家發行,軻然執導,軻然,高依依,陳名奕主演的電影。 該片講述了役老兵獨自一人來北京闖蕩,因金錢的誘惑,犯下殺...
電影劇情 演職員表 -
大唐[唐朝的別稱]
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中挑選,每三年選拔一次。府兵從21歲服役,60歲免役...常說: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為了避免“覆舟”之禍...左右掌權的大臣,如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彥博及戴胄等人各有所長,都是一時之...
朝代簡介 前期發展 後期發展 經濟南移 邊疆民族 -
617年
討杜伏威,伏威帥眾拒之。棱閉壁不戰,伏威遺以婦人之服,謂之“陳姥”。棱怒,出戰,伏威奮擊,大破之,棱僅以身免。伏威乘勝破高郵,引兵據歷陽,自稱總管,以輔公為長史,公遣諸將徇屬縣,所至輒下,江淮間小盜爭附之。伏威常選...
本年年表 歷史事件 -
淮南子·俶真訓
游暢,接受著德澤的滋潤並且蘊涵著諧和之氣,交織聚集,萬物將要產生但還未有...。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儲與扈...萬物,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內⑧,無環堵之宇...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
武[姓氏]
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諡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諡號為氏,亦稱...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 ②出自周頃王之孫王孫滿的後裔,屬於...“武功爵”,至匈奴潰滅後,此爵制即被逐漸廢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將士之後裔子孫...
歷史發展 傳統文化 名人輩出 -
武姓
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諡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諡號為氏...,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②出自周頃王之孫王孫滿的後裔...“武功爵”,至匈奴潰滅後,此爵制即被逐漸廢黜在受授武功爵的將士之後裔子孫中...
歷史發展 傳統文化 名人輩出 -
南宮武越
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諡號為氏,亦稱武氏。是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為...子孫以封爵“武安”為氏,稱武安氏,後簡姓武。 ② 出自周頃王之孫姬滿...的: ① 據《唐書》載:“唐賀蘭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諸...
信奉的人生哲理 姓氏源流 神學 自然學 -
684年
殿,裴炎、劉諱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率兵入宮,宣太后令,廢中宗為廬陵...“一抷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則天覽而嘆曰:“失此人才,宰相之過。”敬業敗,賓王逮死(或雲不知所終)。其文集毀於兵火。中宗時,令郗雲卿集之,成...
中國紀年 歷史大事 通鑑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