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大正政變
指由人民民眾參加的推翻第三次桂太郎內閣的政變。亦稱“第一次護憲運動”。此次運動表明政黨與藩閥合作的1900年體制的崩潰。政黨政治已經成熟到可以打破藩閥控...
經過 意義 -
北京政變
北京政變,也有人稱之為首都革命,1924年10月23日發生在中華民國的首都北京,發動者為馮玉祥。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
簡介 歷史背景 政變原因 事變過程 歷史意義 -
四一二政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動用軍隊、武裝流氓屠殺中共黨員和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等組織,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破裂。這一事件史稱四·一二政變。
背景 歷史背景 過程 傷亡 連鎖反應 -
甲申政變
甲申政變是指1884年12月4日(農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鮮發生的一次流血政變。這次政變由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主導,並有日本協助。政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
背景 經過 結果 影響 意義 -
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是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
背景 過程 結果 影響 評價 -
土耳其政變
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部部分軍官企圖發動軍事政變,上百名參與政變的軍人被逮捕,1名參與策劃政變的軍方將領被打死。7月16日中午,土耳...
事件經過 事件處置 人員傷亡 事件影響 各方反應 -
“六三”政變
1907年6月1日,總理大臣斯托雷平以莫須有罪名指控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策劃“叛國政變”,6月2日晚,政府下令逮捕了社會民主工黨的65名杜馬代表,隨後把他們...
背景介紹 流血的星期日 罷工與兵變 十二月武裝起義 圍繞杜馬的鬥爭 -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收繳工人糾察隊的武器,瘋狂捕殺工人和共產黨員。到4月15日,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
簡介 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