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余秋雨(blog)的新書《文化苦旅全書》由作家出版社(blog)推出,
叢書共分六卷,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有關中國的事;第二部分有關世
界的事;第三部分有關世界的事。其中,第一部分的《尋覓中華》和
《摩挲大地》已經推出,在沒有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已經受到廣大
讀者的熱烈歡迎。 《尋覓中華》是一部用散文筆調寫出的中華文化史。
余秋雨先生自稱為“一個人的中華文化史”。
余秋雨先生的這些文化考察,有一些篇目和初稿已在過去陸續
發表和出版,已經震動海內外,成為全球華文領域最受歡迎和尊敬
的作家,曾被亞太評估系統評為“百年來影響世界的百位傑出華人”
之一。這次,《文化苦旅全書》第一次從宏大結構面世。這不是舊
文新編,而是大器出現,令人驚嘆。
從此,余秋雨先生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
標題為準,之前所有的版本不再印行。
作者簡介
余秋雨 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谿 市)。當代
著名文化學 者、散文家。前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妻子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
生平
1946年生於浙江餘姚,在餘姚農村度過充實美麗的童年生活。
1956年舉家遷至上海,余秋雨在上海開始了他的中學生活。
1962年 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院。
1968年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文革”期間,
余秋雨的父親被同事誣陷錯劃為“右派”,叔父因熱愛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 ,遭到紅衛兵及造
反派的殘酷迫害而含冤自盡。1969—1971年,余秋雨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蘇吳江縣太湖農場勞動。
學校複課後參加過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發起、組織的大學教材編寫。 1975—1976年在恩師盛鍾健
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學校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過又一番潛心苦讀,陸續出版了《藝術創造論》 《觀眾心理學》
《中國戲劇史》 《戲劇思想史》以及SomeObservationsontheAestheticsofPrimitiveTheatre等
一系列學術著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諮詢策劃顧問,並被
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
榮譽無數
在大陸公布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獨占了四本。這些著作,獲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中國出版獎、上海優秀文學作品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連續兩屆)、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台灣中國時報白金作家獎、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華語作家獎、香港電台最受歡迎書籍獎等。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創立了“記憶文學”的新體裁,剛出版就引起海內外全面震撼,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余秋雨由於1999年之後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性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的具有教授頭銜的人,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西方文明世界預告了恐怖主義控制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討《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會”的唯一學者。近年來,他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總標題下,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里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2005年春季在台灣各大城市的巡迴演講,每場都擁擠了十萬名聽眾,被台灣媒體稱之為“難以想像的余秋雨旋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編的《傾聽秋雨》一書,記錄了這一盛況。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精英”和“中國座標人物”。
文摘選讀
余秋雨
《借我一生》《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余秋雨
余秋雨
《中國之旅》 (彩色插圖本)
從遺址看,這個被稱為上京龍泉府的渤海國首都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重環套組成,外城周長30餘里。全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寬闊大道分成東西兩區,又用10餘條主要街道分隔成許多方塊區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
《文化苦旅》
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行者無疆》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千年一嘆》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霜冷長河》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么重要、多么殘酷、多么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編輯本段]波瀾再起
著名學者余秋雨新作《余秋雨人生哲言》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部分文章直指“以學術問題為藉口”批判他的一些小人而再引風波。此前批評過余秋雨的金文明、肖夏林等人紛紛認為,儘管余秋雨在文中沒有直接指名道姓,但聯繫實際,他所指的“小人”路人皆知。
余秋雨:新作抨擊“整人者”
余秋雨《余秋雨人生哲言》全書共16個章節,大約20萬字,圍繞“人生”這個關鍵字,從不同角度展現余秋雨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據稱,該書從策劃到出版歷時兩年,收錄在其中的文章多數是從余秋雨此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中挑選出的精華。為了使該書的內容更加完整,余秋雨在每一個章節之前,重新為切合這個主題寫了一篇文章,有的長如一篇隨筆,有的只是很短的箴言,這部分約占全書內容的四分之一。
在書中,余秋雨一改此前面對某些社會積習沉默不語的態度,而是給予無情的抨擊。對所指的所謂“揭發、告密、謠言、批判”他的整人者,儘管沒有直接指名道姓地提及,但有讀者認為,只要仔細分析都知道他所指為何人。
金文明:余秋雨罵的人就是我
聞聽余秋雨的新書罵批他的人為“小人”後,曾以一本《石破天驚逗秋雨》(改名新版:《月暗吳天秋雨冷》)而廣為人知的老學究金文明,在新書上市的首日就買回了一本仔細閱讀。“我看後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感覺余秋雨膽子越來越小了,連罵人也不敢指名道姓地來了,實在是可悲呀。”金文明說,毫無疑問,他知道書中所說的“小人”是指包括他在內的、曾批評過余秋雨的人,“還有古遠清、肖夏林等人。”金文明認為,余秋雨在罵別人是“小人”之前,應該正眼審視一下自己的作為。
金文明說,不管余秋雨如何在不同場合罵自己,他依然會繼續“逗咬”他的錯誤,包括《余秋雨人生哲言》在內。“余秋雨的軟肋在於他的對文史知識的嚴重欠缺,他出的每一本書我都能從中找出錯誤,到目前為止,我已從《余秋雨人生哲言》找到了30多個錯別字,錯別字當然不足一提,等我仔細研讀還會找出致命的錯誤。”
金克林:對號入座是他們的榮幸
《余秋雨人生哲言》一書的責編張莉說:“雖然余老師曾多次有過封筆念頭,但許多社會現象卻常令他無法平靜。所以這次決定親自操刀,挑出他自己滿意的精華段落結集為《余秋雨人生哲言》,由於其中的文章多為舊作,故並沒有違背封筆誓言。”
對於余秋雨重複出版舊作愚弄讀者、斂財的說法,余秋雨秘書金克林給予否認。他說,余秋雨出版這本書的行為是在還他3年前的“文字債”,“早在3年前,上海辭書出版社就向他約稿欲出版《余秋雨語錄》,但余老師認為語錄被賦予了某種奇怪的色彩,讓人聞之卻步,故擱淺。直到後來某一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將編輯整理好的稿本給他看時,他才決定將凸顯人生主題的文章挑選出來,最終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與此同時,金克林還否認余秋雨出書目的意在向批評他的人給予回擊、以泄私憤,“倘若余老師能這么做則是對他們的抬舉,那不是讓那些對號入座的人榮幸死了。可惜余老師根本沒有這么想,他們也別做美夢。”
一些職業誹謗高手層變換多重身份,使用不同腔調對余秋雨進行人格攻擊,以所謂“歷史問題”為由對其進行過無數次誹謗和謾罵,並因此而一舉成名、取得了十分可觀的經濟利益。儘管如此,余秋雨始終未予理睬,以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些終日無所事事的文痞小人的深切同情
內容提要
《文化苦旅》為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專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他的歷史散文更是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善於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引發情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上的文化價值。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散文寫成美文不易,寫出點歷史文化意味更難。余秋雨的歷史散文,也許可以讓人二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