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墮距

文化墮距

文化墮距(英文:culture lag) 是指社會變遷過程中,文化集叢中的一部分落後於其他部分而呈現呆滯的現象。亦稱文化滯後或文化落後。文化的兩個或多個部分,由於變化的時間和程度不一致,導致彼此間的協調性降低。

定義

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會變遷》一書中首先提出“ 文化墮距”概念,他用這個概念來說明在社會變遷中由於社會各部分變化的速度不同而產生的種種問題。奧格本認為,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物質文化與科學技術的變遷速度往往是很快的,而制度與觀念等部分的變化則較慢,這就產生了一種遲延現象。他認為,有的遲延現象可延續較長的時間,有時甚至達數年之久。這種遲延產生的差距即文化墮距。

一般而言,物質技術的變化發生在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之前。但是,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的變化先於物質文化的變化的情況也經常發生。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文化決定非物質文化,而非物質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因此,文化墮距是社會變遷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

原因

一般地說,物質技術方面的變化發生在前,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變化於後。如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和發現,使物質生產發生了變化,而指導和管理生產的政策、組織、制度等並沒有及時作相應的調整,這時後者就成為文化變遷過程中的滯後部分,從而發生墮距現象。然而文化墮距並非專指適應性文化落後於物質文化變化的情形,在物質文化變化之前先發生非物質文化變化的情形是時常發生的。這也是文化墮距的一種表現。

理論來源

文化墮距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及文化功能整合理論基礎之上的。整合理論認為,社會文化體系的各部分、各分支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部分和分支對於整體有不可缺少的功能,若各部分的變化不一致,就會發生社會解組現象。

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認為,物質文化決定非物質文化,而非物質文化一經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首先,從客觀過程來看,在物質文化發生變化的時候,這種變化信息傳達到適應性文化中去,要有一個過程,即適應性文化反映物質文化的變遷要經歷一段時間即時間差,然後才能發生相應的變化,因而發生墮距現象。其次,特殊利益集團的保守。凡是對某一集團有特殊利益的文化,必然受到該集團的保護,因而使這種文化得以保存。文化墮距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過社會整合和社會改革而縮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