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化滯後是由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首先使用這一概念,用以特指非物質文化仍在適應新物質狀態所造成失調的那段時期。該理論認為,有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所組成的文化在發生變遷時,各部分變遷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變化變化快,有的部分變化慢,結果就會造成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由此產生問題。
該理論認為,一般來說,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於非物質文化,兩者不同步,於是就產生差距。就非物質文化的變遷看,它的各構成部分的變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來說總是制度首先變遷或變遷速度較快,其次是風俗、民德變遷,最後才是價值觀念的變遷。我國現階段社會正處於重大的變革、變遷中,因此文化各部分失調即文化墮距的現象十分突出,例如不少地區雖然引進了先進的物質設備,但由於技術知識、人的素質、觀念等滯後,而限制了物質文化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我們就應該注意文化各部分協調的問題。
現象
一般而言,非物質文化比物質文化更不容易改變,在一種新技術產生之後,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設計出控制並利用新技術的方法,因此,非物質文化通常要順應物質文化的變遷。在此期間,會出現一個在文化自身挑戰的混亂時期,如汽車、電視、網路、手機的出現,都極大得改變了社會物質文化方式,人們對這些新生事物的適應需要一個過程 。
例如,汽車的發明是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但是也導致了車禍、酒駕、擁堵、污染等許多問題。為此,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與汽車文化相適應的汽車文明,如各種交通規則、尾氣排放標準等,以儘可能地消解汽車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但是,由於觀念道德層面的非物質文化存在滯後性,還不能與這套物質文化相輔相成,人們還缺乏汽車文化背後的駕駛觀念、行車習慣作支撐,以致強行插隊、不打轉向燈隨意變更車道、隨意進到緊急車道、亂開遠光燈、隨手開車窗扔垃圾、酒後駕駛、亂停車等不文明行車行為屢見不鮮、屢禁不止 。
對網際網路的適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至今網路隱私和網路審查制度都無法跟上網路科技的爆炸式增長。在這兩方面我們更多習慣於用道德去約束。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比單純的文化滯後更為複雜的問題,它們一方面滲透於民間的深層習俗滯後於社會生產發展,另一方面又遭受著全球資本文化對於地域文化衝擊,以及消費文化對歷史文化的重新清理 。
原因
文化滯後不是道德失墮,它和個人道德修養密切相關,但又不完全等同於道德修養。有德之人會自覺地意識到這種文化落差的存在,並會主動地縮減這種差距,但即便這樣,也並不能完全避免因為文化發展差異而導致的文化脫節問題。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就曾深刻地描述過這種因為社會變遷而導致的文化脫節現象:鄉下人初到城裡不知道如何躲閃汽車,於是便有司機朝農民吐唾沫,罵他們“笨蛋”。他認為,鄉下人不知如何給汽車讓道,就像城裡人跑到鄉下看到苞谷讚嘆“麥子長得這么高啊”一樣,一切不過是個知識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因此並不關乎一個人的人格。
如何看待
面對社會變遷中的文化滯後現象,我們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另一方面也要直面問題,致力於壓縮文化滯後進程,使得非物質文化的發展儘可能地適應和跟上物質文化的發展步伐。改變的關鍵就在於制度建設與執行。長期以來,不文明旅遊、不文明乘機、不文明駕駛等行為,雖然備受非議,但是由於有的是立法欠缺,有的是執法偏軟,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相反,遵法守禮者權益屢遭侵犯,而野蠻違法者責任無從追究。久而久之,便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由此,應儘快建立與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行為規範,完善相關立法,加大執法力度,嚴懲不文明行為,以制度建設消解社會變遷中的文化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