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紙

敬惜字紙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清朝以後,也參雜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對功名的追求。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表現

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勸人敬惜字紙。各類佛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勸諭惜字紙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側重 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清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

惜字塔

(圖)惜字亭惜字亭

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形檔塔、聖跡亭、敬字亭等等,用於將收集的廢紙殘書焚燒。

惜字律

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痴聾暗啞。”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生沂公,因名曾。狀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

百衲屏

朝鮮古代士人會將寫剩下的紙片收集起來,寫成不同作品並交融起來,將數十件紙片作品拼成一個屏風,叫百衲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