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惜字塔

平林惜字塔

平林惜字塔​位於南雄市油山鎮平林村西半公里處,建於河邊台地橋旁。塔平面六角形,三層,高7.2米,為樓閣式空心磚塔。此塔為明代孔子後裔伯道卜居平林時所建。

基本介紹

廣東省韶關平林惜字塔位於韶關南雄油山鎮平林村西半公里處,建於河邊台地橋旁。塔造型精巧,六角三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平林
平林惜字塔平林惜字塔
惜字塔高7.4米,保存較好。該惜字塔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據平林孔氏族譜載:北宋建隆三年,孔子後裔孔閏(進士)在家鄉平林創辦了南雄第一間書院“孔林書院”(早毀),使平林的耕讀之風甚盛。到了明代,孔氏後裔孔伯道為繼承先輩的勤奮耕讀精神和教育後人要勤學知識,在書院旁建立惜字塔。塔磚部分列印“孔伯道”三字戳記,表明建塔時所用的磚是特別燒制的。塔首層南北兩面距地0.8米處開一小門,高0.6米,寬0.4米,乃是焚燒紙入口。1982年,惜字塔列為南雄縣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含義

惜字塔,也叫“敬字亭”、“字型檔塔”、“焚字爐”等。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字型檔塔是古人用來焚燒字紙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據史料記載,字型檔塔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了。

字塔遺蹟

字型檔塔北少南多。據說曾在新疆、河北省有發現,不過僅見於史料,並未留下遺蹟。南方字型檔塔在四川、湖南、江西、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台灣等省都有發現,且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存留字型檔塔251座。單四川省就發現了190餘座。廣東省韶關2座、湛江3座(韶關樂昌戶昌山惜字塔、南雄平林惜字塔。湛江徐聞南山鎮歐陽宗祠敬字亭、南山鎮塘家村敬字亭、錦和鎮敬字亭)。

建築處所

字型檔塔通常被建造在墟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還有些大戶人家建在自家院裡。塔龕中多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吉祥圖案等,別致精巧。從外觀看,字型檔塔具有不同風格與造型,大多採用六角柱體或八柱體,也有的建成簡樸的四柱體。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圓或倒U形,字紙便從這裡投入。塔頂及塔身裝飾風格各異,大都雕樑畫棟,特色突出;有的則非常古樸,青磚碧瓦,未加更多修飾。

造塔惜字

歷史傳說

古人為什麼要將廢棄的字紙放到專門修建的塔中焚燒呢?這可從中國民間惜字“火化成蝶”的美麗傳說中找到因由。傳說如果寫了文字,字紙就必須焚燒,當每一個字被焚化成了片片紙灰時,會化作翩翩蝴蝶,飛到天上去,告知倉頡,人們沒有亂用字,沒有辜負他造字的原意。後人感謝倉頡造字,內心崇敬,進而發展出敬惜字紙的習俗。

敬惜字紙

舊時,讀書人廢棄的字紙是不能隨意丟棄的,更不能有將之擦屁股之類的污穢舉動,民間有種說法,糟蹋字紙會生瘡害病、瞎眼睛,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等,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過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還組織有“惜字會”,人們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均不得隨意丟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型檔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

名人記述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鄉異人錄》中講:家有良田百畝的何老太爺患有眼疾,視物模糊,每日背著寫有“敬惜字紙”的竹簍,提著鐵柄火鉗,沿街拾字紙於簍中,再背到南街字型檔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見光明。這一景況,我們不難想像。

科舉助推

字型檔塔的興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還與科舉考試的盛行分不開。古代百姓要想出仕升遷,只能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公務員”行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讀書人,進而演變為對文字的崇拜就順理成章了,字型檔塔作為相關的象徵,因而受到頂禮膜拜,人們則以此祈求金榜題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