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敦煌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Dunhuang Gr.
階代碼: Pt1dh
地區代碼: 5
命名:
孫健初1938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甘肅省敦煌縣南東約25km的火焰山附近(A組、B組、C組)(甘肅第二區測隊,1974)及阿克塞縣多壩溝北東約28km的崔土木溝(D組)(甘肅第二區測隊,1973)。
沿革:
保林(B.Bohlin,1932)認為敦煌縣黨河地區的變質雜岩屬於元古代,(甘肅地礦局,1989),孫健初(1938)將其命名為敦煌系。1954年夏公君等將其改稱為敦煌群,時代定於元古宙至石炭紀(中科院地質所,1963)。王曰倫(1964)將其與桑乾群對比,時代歸屬新太古代。修澤雷等(1964)、陸青(1965)分別稱其為前震旦系敦煌雜岩和前震旦系敦煌群(甘肅地礦局,1989)。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80)將其歸屬前震旦亞界,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區測隊(1983)將其歸屬前中元古界。甘肅地礦局(1989)將其歸屬前長城系,自下而上劃分為A組、B組、C組、D組。程裕淇等(1990)將敦煌群改稱敦煌岩群。李志琛(1994)將其時代定為太古宙。
特徵:
分布於甘肅安西縣、敦煌縣和肅北縣等地。自下而上分為:A組 主要岩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夾黑雲石英片岩、含磁鐵石英岩、透輝石岩、斜長角閃岩、含石榴斜長角閃岩及透鏡狀或薄層狀大理岩等。厚度為778—2780m。B組 主要岩性為白雲質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透閃石或蛇紋石大理岩,夾黑雲斜長片麻岩、含石榴角閃斜長片麻岩、含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花崗片麻岩、含石榴石英岩及石榴斜長角閃岩。厚度為1055—2783m。C組 主要岩性為二雲石英片岩、(含石榴)黑雲石英片岩、白雲石英片岩、黑雲斜長角閃岩、含石榴斜長角閃岩、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夾含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含磁鐵石英岩、變粒岩、白雲岩、蛇紋石化大理岩等。厚度為1942—5391m。D組 主要岩性為變流紋岩、變英安岩及其凝灰岩、變安山岩及其凝灰岩、黑雲或綠泥石英片岩、綠泥或陽起石片岩、綠泥黑雲片岩,含少量斜長角閃岩、石英岩等。厚度為500—2578m。該群遭受呂梁期高綠片岩相至角閃岩相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及區域混合岩化作用。具有多期褶皺變形構造。A組原岩主要為雜砂岩,其次為(不純)碳酸鹽岩和基性火山岩;B組原岩主要為富鎂碳酸鹽岩,含少量雜砂岩、基性火山岩;C組原岩主要為砂質、泥質碎屑岩,含少量碳酸鹽岩和鐵矽質岩;D組原岩主要為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及其凝灰岩,含少量砂質、泥質碎屑岩和基性火山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935Ma、2946Ma、3487Ma(李志琛,1994)。該群與上覆長城系關係不明,與中生界呈不整合接觸。
備考:
Sm-Nd法年齡往往比實際成岩年齡偏大, 因此該群是否屬於太古宇或是否有一部分屬於太古宇尚有待鋯石U-Pb等方法測定結果驗證。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孫健初
年份1:1938
作者2: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年份2:1980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