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荊山群
地層名稱(英文): Jingshan Gr
階代碼: Pt1js
地區代碼: 17,19
命名:
曹國權、艾憲森1986年創名,1988年林潤生、於志臣首次公開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山東省牟平縣萊山鎮南東約2.5km的光山(祿格莊組一段)及山東萊陽縣南西約13km的荊山後—陡崖後(祿格莊組二段、野頭組、陡崖組)。
沿革:
山東安丘、平度、萊西、牟平一帶前寒武紀中、高級變質地層,1958—1962年長春地質學院在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時,首次將其命名為“膠東群”。1968年,山東地質局805隊將萊陽荊山隆起所出露的一套碳酸鹽岩較發育的原膠東群中上部的地層歸於粉子山群,並自下而上分為山張家組和明村組。鄧幼華等(1984)將本區粉子山群劃為粉子山群下亞群, 置於其北部山東福山、棲霞等地區的粉子山群(上亞群)之下。1986年曹國權、艾憲森主持的“膠東群地層現場會”修正了膠東群的含義,新建了荊山群(林潤生,於志臣,1988)。荊山群系指1968年山東地質局805隊劃分的分布於萊陽荊山、萊西南墅、平度明村、古硯、牟平萊山、海陽母仙等地的粉子山群,以及萊陽旌旗山地區原膠東群的蓬夼組四段和民山組二段(安郁宏,1990)。林潤生、於志臣(1988)將荊山群自下而上分為祿格莊組、野頭組、陡崖組。
特徵:
主要分布於山東平度、萊西、萊陽、安丘、牟平等地,威海、文登、榮城、乳山、海陽也有零星出露(王德洪,林潤生,1991)。1. 祿格莊組 主要由(石榴)夕線黑雲片岩、大理岩組成,其次為斜長透輝石岩,夾少量透輝石岩。自下而上分為二個岩性段:①夕線(藍晶)石榴黑雲片岩段,以石榴夕線黑雲片岩、黑雲片岩為主,夾斜長透輝石岩和少量黑雲變粒岩;②蛇紋大理岩段,以蛇紋大理岩、白雲質大理岩為主,夾斜長透輝石岩和少量透輝石岩、斜長角閃岩。厚度約922.8m。2. 野頭組 主要由大理岩、黑雲變粒岩,黑雲透輝變粒岩,(透閃)透輝石岩、(透輝)斜長角閃岩,夾少量角閃變粒岩、透輝透閃岩、黑雲片岩、角閃黑雲片岩、斜長透輝石岩。自下而上分為二個岩性段:①(透輝)黑雲變粒岩、透輝石岩段,以(透輝)黑雲變粒岩、(透閃)透輝石岩為主,夾(透輝)斜長角閃岩、角閃變粒岩、黑雲片岩、長石石英岩和大理岩透鏡體等;②大理岩段,以大理岩類(方解大理岩、蛇紋大理岩,金雲大理岩、橄欖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為主,夾少量黑雲變粒岩、(透閃)透輝石岩、斜長角閃岩等。厚度約1501m。3. 陡崖組 以黑雲變粒岩、石墨透輝變粒岩、藍晶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少量透輝石英岩、(石榴)黑雲片岩、透輝石岩等。自下而上分為二個岩性段:①石墨透輝變粒岩段,以石墨透輝變粒岩為主,夾黑雲變粒岩、透輝石英岩及石墨大理岩透鏡體;②夕線(藍晶)石榴黑雲片麻岩(或片岩)段,以夕線(藍晶)石榴黑雲片麻岩(或片岩)為主,夾(長石)石英岩。組厚約446m。其中賦存大理岩、石墨、鐵礦等。該群變質作用屬於中壓相系以角閃岩相為主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類型,局部達到角閃麻粒岩相(靳是琴等,1987)。經歷了三期褶皺變形作用,發育緊閉同斜倒轉褶皺(安郁宏,1990;王沛成,1993)。其原岩以泥質、砂質沉積碎屑岩及碳酸鹽岩為主,含少量基性火山岩,形成於較穩定的淺海沉積盆地。遭受區域混合岩化作用。侵位於該群的花崗岩鋯石U-Pb年齡為1906Ma(林潤生,於志臣,1988)。祿格莊組石榴黑雲片岩中的單顆粒鋯石,用逐層蒸發法測得U-Pb年齡為2182±6.2Ma、2384±16Ma、2533.6±53.4Ma、2804±2.4Ma(紀壯義,1993),代表碎屑鋯石年齡。推測該群區域變質年齡約為1900—2000Ma。其與上覆中元古界蓬萊群呈不整合接觸,與下伏太古宇膠東群呈韌性剪下帶構造接觸,推斷原為不整合接觸。
備考:
一般認為該群與粉子山群為同時異地異相關係(王沛成,1995)。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曹國權
年份1:1986
作者2:艾憲森
年份2:1986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