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北大河群
地層名稱(英文): Beidahe Gr
階代碼: Pt1bdh
地區代碼: 24
命名:
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80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青海祁連縣托勒牧場北西約14km的五林溝(A組)(甘肅第二區測隊,1975),甘肅肅南縣鏡鐵山北約18km的格爾莫溝口—狼尾山(B、C組)(甘肅第一區測隊,1971)及玉門市南約34km的吊大坂(D組)(甘肅第二區測隊,1969)。
沿革:
1888年米凱克里斯(H.Michaclis)指出祁連山北坡有前寒武系,修澤雷等(1957)認為該區以片岩和片麻岩為主的下部變質地層相當五台系,以片岩夾大理岩為主的上部變質地層相當滹沱系。中國科學院祁連山隊(1956—1958)將托來山和走廊南山的結晶雜岩歸屬前寒武系。全國地層委員會(1962)將托來山的變質地層稱為托賴群,將走廊南山的變質地層稱為洪水梁群,均歸於前震旦系。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80)首次將其命名為北大河群,分為上、下兩個岩組,歸屬前震旦亞界。1980年周良仁認為北大河群屬薊縣系,黃德征(1984)將它歸屬於古元古界,甘肅地礦局(1989)將它歸屬前長城系,自下而上劃分A、B、C、D四個組。
特徵:
主要分布於甘肅祁連山主峰及其西北一帶,西起疏勒河中游的劉日峽附近,東至金龍河一帶。A組 主要出露於甘肅與青海之間的托萊山南坡及祁連山主峰。以(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夕線黑雲斜長片麻岩、含石榴角閃斜長片麻岩為主,夾二雲石英片岩,頂部常見一層白雲岩或大理岩。混合岩化作用在托萊山南坡等地比較顯著,發育條痕狀、條帶狀、疏斑狀混合岩類。厚度為1637—2490m。B組 主要出露於祁連山主峰及托萊山西段。以黑雲石英片岩、絹雲石英片岩、白雲片岩、含石榴白雲片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為主,夾斜長角閃岩、條帶狀大理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厚度為1370—2632m。C組 主要出露於走廊南山。以白雲質大理岩、粗晶大理岩、條帶狀大理岩為主,夾綠泥白雲片岩、絹雲石英片岩、白雲片岩、條帶狀磁鐵礦等。該組以巨厚大理岩占優勢為其特徵,最厚可達1222m,岩性橫向變化顯著。組厚為1800—2159m。D組 主要出露於祁連山主峰及其南北坡。以黑雲石英片岩、雲母石英片岩、二雲石英片岩、綠泥石英片岩為主,夾斜長角閃岩、角閃石片岩、綠簾黝簾陽起片岩、透閃透輝石岩、淺粒岩、大理岩等。厚度為648—2958m。該群遭受中壓相系高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及區域混合岩化作用。其下部原岩組合為泥質粉砂岩夾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上部原岩組合為泥質岩、泥質粉砂岩、碳酸鹽岩夾中基性—基性火山岩。與上覆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觸。
備考: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甘肅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年份1:1980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