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旅遊風景區

江西省贛州市通天岩風景名勝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素有“丹霞地貌獨特,生態景致宜人,文物遺蹟豐厚,石窟藝術寶庫”之稱謂。

簡介

 通天岩是我國南方古代石窟藝術寶庫,這裡有江西最大的石龕造像群,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為佛像神祗,多屬唐宋時期作品。這些造像神態各異,精緻俊美,是古石雕藝術的瑰寶。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參天,冬暖夏涼,是遊覽和避暑的好地方。
如今人們在遊玩,閱讀通天岩古樸的歷史同時,無不感慨通天岩的年輕,美麗。
通天岩之名源於“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離市區6.8公里的景區交通便利,是一座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至今保留完整的石龕造像359尊,摩崖題刻128品。同時,通天岩又是丹霞地貌發有良好的“勝境”,崗巒起伏,林木繁茂,洞壑幽深。古老的廣福禪寺香火繚繞,王陽明,陽孝本,蘇東坡,張學良,蔣經國等歷史名人也曾在此流連,留下了眾多遺蹟.....

主要景點

通天岩的摩崖造像

通天岩現存有唐宋時期的窟龕315處,總計造像359軀,造像主要分布於忘歸岩、龍虎岩、通天岩主岩翠微岩四處,其中,忘歸岩正面保存有羅漢像1尊,背面保存有羅漢像6尊,龍虎岩保存有羅漢像3尊,其餘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與其相毗鄰的翠微岩。
其現存摩崖造像,可劃分為四組,一是位於通天嶧與翠微岩相交接處的8尊菩薩造像,8尊造像開鑿於唐代末年,開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兩尊觀音菩薩造像保存最為完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二是位於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羅漢拱衛著的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兩脅侍的組群造像。這組造像開鑿於北宋中期,規模最大,氣勢最為恢宏,二是以僧人明鑑為主施造的單龕十八羅漢像,開鑿於北宋後期,是通天岸摩造像的精華所在。四是位於翠微岩,由虔朱氏施造的彌勒佛像等,開鑿於南宋初年。
綜觀通天岩的摩崖造像,在唐代末年的初創時期,系以雕造菩薩像為主,而到了通天岩石窟鼎盛的宋代卻又是以雕造羅漢像為主了。前者明顯地帶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遺風,而後者卻又是受江西地區佛教禪宗勢力強大的影響所致。

通天岩的摩崖題刻

據調查統計,通天岩景區現保存有摩崖題刻128品,其年代上起北宋,歷南宋、元、明、清、至今凡九百餘年未曾間斷,年代最早的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所刻,年代最晚的系1948年所刻。題刻所用字型,以正楷和行書為主,部分使用隸書、草書、篆書。文體形式有題名、題記、詩詞、佛龕造像記、書聯、匾額、吉祥文字等。其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通天岩摩崖題刻中字數最多的作品位於龍虎岩,全文406字,刻於南宋嘉定十年,字數最少的作品位於玉水池旁的石壁上,僅有玉旁兩字,篇幅最大的作品位於忘歸岩正面數十米高的丹崖絕壁之上,高3.5米、寬2.3米,氣勢宏偉,如日月行行空,為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建安李大正所題,篇幅最小的,位於忘歸岩穿洞的洞壁上,高僅0.35米、寬0.55米,系1938年的作品。 通天岩的摩崖題刻,在景區中的分布範圍很廣,從景區東面的觀心岩起,沿忘歸岩、龍虎岩、通天岩、翠微岩,至景區西面的普同塔止,分布長度超過1000米,其中,觀心岩存有3品,忘歸岩正面有32品,痛面存有18品,龍虎岩存有39品,通天岩存有15品,翠微岩存19品,普同塔存有2品。此外,龍虎岩原有宋、元、明、清題刻總計21品,於1947年國民黨軍隊在此地構築軍火庫時被炸毀了。
在通天岩的摩崖題刻中,以宋代的胡榘、李大正,明代的王陽明、唐邦佐等人的題刻為上乘之作,特別是王陽明、唐邦佐等人的題刻為上乘之作,特別是王陽明鐫刻在忘歸岩的五言律詩一首,對其後的題刻影響極大,而唐邦佐的題刻,則堪稱是書江藝術的極品。

通天岩石窟的建造原因

我國的石窟寺,多位於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地區,而唯有贛州的通天岩石窟,卻獨處江西一隅,究其開創建設的原因,似有以下幾個方面。 1、北民南移,將石窟寺藝術傳入
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的居民是一直不斷地向長江和珠江流域進行遷移的。贛南既是北方居民的一個重要移民區,同時又是北民繼續向閩粵遷徙的重要通道,唐天寶之亂以後,便有大量的北民南移到了贛南,而中國的石窟寺藝術出現和成熟都是在黃河流域,到唐末五代才發展到長江流域,北民南移和石窟藝術的南傳,竟在時空如此相吻合,那么,不可否認,正是由於唐代後期北方居民大量地遷入贛南,才同時也把石窟寺藝術帶到了贛州。
2、唐末五代時,贛南相對是政治安定、經濟繁榮
社會安定,才能使宗教文化藝術得到發展,經濟繁榮,才有可能為石窟寺這種耗資巨糜的工程提供充足的資金。
3、佛教盛行,僧人官紳捐資是直接原因
唐末到宋代,贛州的佛教十分盛行,五代後梁時的節度使盧光稠,就曾將自己的東花園捐舍為寺院,並出資鑄造了高達6米的觀音大士鐵像,贛州城在唐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寺院,如光孝寺、馬祖岩寺、慈雲寺等,到北宋時期已有十餘屋。在崇佛之風大盛的社會風氣之下,必然會對石窟寺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再從通天岩石窟保存的造像記來看,僧人、官僚、士紳的捐資,的確是對通天岩石窟的開鑿起到了直接促成作用。
4、地處贛州城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贛州城位於大余嶺古道交通樞紐上。唐代以來,成為我國商業重鎮之一。而大余嶺道這條對外貿易商道,在宗教的傳播和文化藝術的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口皆碑的。唐代以前,我國的西北地區沿絲綢之路而得其地利,出現了以敦煌為代表的一批石窟寺,與此相似,位於贛州城郊的通天岩,也得大余嶺道之利,在唐宋時期我國第二次石窟造像高漲出現的時候,被開創為江南石窟也就不奇怪了。

通天岩石窟的價值

與我國眾多的石窟寺相比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範圍、石龕的體量和數量比較小,但相對而言,它在我國華東和華南廣大地區中首屈一指,且開鑿時間在我國第二次石窟造像的興盛時期,具有代表意義。其地理位置又恰恰在贛江之游,與嶺南相接。在我國現有石窟寺中,位於最南端。再加上諸如蘇東坡、王陽明、唐邦佐等一大批文人雅士旅跡所至而出現的歷代摩崖題刻,更使它成了我國摩崖造像與摩崖題刻交相輝映的藝術寶庫之一。堪稱江南之冠。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通天岩石窟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學位,1989年,國務院又將通天岩石窟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