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學術團體

教育科學學術團體

研究教育的學術性集體組織。在古代由於教育學科還未形成,教育研究活動是以各學派聚徒講學的形式出現的。各學派實際上就是當時研究和探討教育的集體。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九流十家”各派招聚門徒探討和講授包括教育學說在內的各種學說,其中儒家和墨家影響較大。

內容簡介

在這一歷史時期產生了有教育學說內容的《論語》、《墨經》等著作;《學記》、《勸學》等教育專著也先後問世。唐宋以後,各朝代的理學家們也是以聚徒講學的方式進行學術活動,同時也研究教育學術。西方從古希臘時代起,也有各派哲學家聚徒講學的情況,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在研討哲理、倫理學等學說的同時,也研究教育學說。

西方近代的教育學術組織

西方近代的教育學術組織,是隨著近代教育的產生而出現的。在歐洲,17世紀末就出現了“基督教學校兄弟會”。首先在法國進行教育活動。

1698年,在英國成立了基督教知識普及協會。這些都是較早從事教育活動的團體。其後,隨著西方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各類教育學術團體也日益增多。

1921年,在英國還成立了“國際新教育協會”。 20 世紀 50 年代,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革新,促進了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教育學術研究也更加活躍。國際教育組織相繼成立。

1951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漢堡成立教育研究所。

195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成績評定協會。

1963年聯合國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附設了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這些研究機構都積極開展各國教育的研究工作。這個階段,世界上一些國家除全國性的教育學術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對本國和國際教育問題的研究外,各國的大學和師範院校也都很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工作。

1970年,各國比較教育學會的代表在加拿大舉行了第一次世界比較教育學大會;

1980年在日本召開第四次大會,交流了各國教育研究的成果。

近代中國的教育學術團體

在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陸續出現一些專門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術團體。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1877年英美傳教士在上海成立“中華基督教教育協會”,並於1900年改名為“中華教育會”。

1902年,中國教育家蔡元培、章炳麟(太炎)等人在上海創辦“中國教育會”,反對封建教育,並從教育入手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傳。

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科舉、興學校”,並於1906年頒布了“教育會章程”。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又公布了一個新的“教育會章程”。

1915年各省教育會代表在天津開會,成立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該會在宣傳資產階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特別是在推動1922年的學制改革運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1917年,黃炎培等在上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開辦了各種職業補習學校。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文化教育戰線上出現了新的生力軍。他們是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組成的統一戰線。當時在教育戰線上最有影響的是“ 平民教育” 和“工讀”教育思潮,隨之產生了一些相應的教育學術團體。1919年北京大學成立了“平民教育講演團”,同年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師生組織起“平民教育社”和“工學會”,上海、天津等地相繼都成立了工學組織。隨著“五四”運動的深入,新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向著不同的方向分化。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革命力量在深入進行政治革命的同時,開展了文化教育戰線的革命鬥爭;並堅持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方向。而一些資產階級教育家則鼓吹“教育救國”和社會改良思想,宣傳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J.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如1921年成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1923年成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的教育科學團體比較活躍。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第一次編寫的教育年鑑統計,截止1931年,全國教育科學學術團體共有18個,有職員379人,會員16461人,出版教育圖書123種, 教育期刊8種。在30年代,山東鄒平還出現了“鄉村建設研究院”,從事恢復封建“法制禮俗”的“鄉農教育”活動。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中國共產黨創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教育事業得到了發展。

1942年陝甘寧邊區成立了新教育學會,它的任務是:

①研究教育理論。

②幫助地方教育實施。

③廣泛宣傳教育意義,喚起一般人士對教育的重視。

④團結邊區內外教育工作者,建立教育上的統一戰線。在國民黨統治區,中國共產黨團結愛國民主人士和廣大民眾,反對國民黨推行的教育政策。曾在 “五四” 時期從事“教育救國”活動的陶行知,於1927年,創辦“曉莊師範”,以推行他的“生活教育”主張。1936年組織“國難教育社”,發動國難教育運動。抗戰開始後,他發動戰時教育運動,在上海組織“戰時教育服務團”,在武漢組織“戰時教育研究會”、"全國戰時教育協會",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以後又發動民主教育運動。這些團體在與國民黨所推行的教育的鬥爭和推行人民教育事業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貢獻。

初期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迅速發展,60年代上半期,全國已有 8個省、市成立了教育學會。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繁榮中國的教育科學,於1979年 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召開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成立了中國教育學會。此後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學會迅速發展,全國已有28個省、市、自治區成立或恢復了教育學會。有些省、市的學會組織,正積極穩步地向省屬市、地區級學會發展,由點到面地普及,推動和組織廣大教育行政幹部和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習教育科學的專業知識。

中國教育學會

中國教育學會於1979年 4月 12 日成立。中國教育學會成立後,即著手籌建各科專業研究會,現在已建立的全國性專業研究會有:教育學研究會、教育史研究會、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研究會、比較教育研究會、教育經濟學研究會、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國小語文教學研究會、語文教學法研究會、幼兒教育研究會、歷史教學研究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物理教學研究會、數學教學研究會和少先隊工作學會等。中國教育學會各級教育學會和專業研究會,配合教育科研部門制訂科研規劃,落實科研項目,採用舉辦學術年會和專題座談會 、 討論會、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對教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理論結合實際的探討,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推動和改進教育工作。中國教育學會編印了《中國教育學會簡報》和《中國教育學會通訊》,還編印了19種教育講座資料,各省、市、自治區教育學會和各專業研究會,也都編印了大量反映本地區情況的和本學科特點的學術資料。這些,對促進教育科學研究,普及教育科學知識起了很好的作用。

高等教育學會

在成立中國教育學會的同時,即開始醞釀成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從1979年10月到1983年 5月,全國已有18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會或籌備組織。1983年 5月29日,正式成立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討論通過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章程》。該學會的基本任務是:①協調各省、市、自治區高等教育的研究規劃,組織有關單位進行高等教育重大問題的協作研究;②組織有關高等教育學術會議,交流科研成果和經驗;③編輯出版有關高等教育的情報資料和學術書刊;④開展國際高等教育研究學術交流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