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打開《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開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恆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細細反芻而直抵心靈深處。“我怎么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緻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為我們打開的正是作者細膩的教育觀察視野——他從生命的高度、從人文精神的視點,細緻品評著教育的細節,耐心反芻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樸,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現狀的沉重。通過自己對教育愛的深深情懷,進行著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當地噴發生命的強度,厚重的思想卻以輕盈的姿態站立在我們的視野里,讓人精神衝動而情感隨之潛流,在喜憂相伴中看教育、看學校、看師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資金、看環境;在文字靈性與生命強度中看內心、視經驗、審靈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靈絮語,真摯、親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會讓人酣酣迷醉,與他同愁、同憂、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然而有著獨特思維的張文質先生卻對十字路口有著獨特的情懷,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來,他生動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么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與其說這是對教育的思考,不如說這是對教育長期眷注後的祈盼,是對十字路口教育充滿愛與自由的熱忱渴望。這也是他作為一位人文學者的精神闡釋。“十字路口證明了一種屬於每一個人的夢想,有差異、有機理和值得信賴與忠誠的對未來的肯定。”他就是這樣一個懷著這種教育夢想的人文學者,並且將這一夢想化為現實行動:以拍翅追逐於陽光下活躍的生命而踐履著、思考著、拍擊著,為之勞心勞力。
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緻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書中用心注視的大量細節,總能讓我們的眼球為之吸引,可又時常汗顔難堪,甚至牽心扯肺。
本書有相當的內容像是作者面對生活、面對書本、面對靈魂、面對生命的一切的晤對;像是自言自語,似同靈魂對話;又像是精神飄遊時的獨語。言談之間既有流貫的文思,又有動人的性情,冷峻而又幽默的筆觸,讓人既忍俊不禁,又被淡淡的傷感侵襲。倘若你沒有聽過他的講座,沒有接觸過他的思想,你會不解地問:這哪是教育著作?分明就是個人生活札記。然而分享過他的教育主張,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人便能心神領會這教育的另一種表達。正如他文中言及的“在一個對教育沉思的人那裡,這一切都具有教育的意味”。“這一切”指的便是他所例舉的許多詞的畫面、場景、記憶,而“每一個詞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每一個詞同樣能夠打動現在仍暫時擁有這些詞語的思索者”。因此我們在書中看到了大量的課堂細節、校園細節、人際交往細節、日常生活細節、動植物生命細節、作者自身的言談舉止細節、閱讀細節,乃至一些詞語的細節。在這些細節的獨白自詠中給人展示了生命的脆弱、教育的沉甸,振臂吁呼人性、人文的教育實質,期待溫柔、耐心的生命化教育。這既表白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教育閱讀與教育寫作。他反對空泛的套話式論文,主張注入生命靈性與情感溫度的心靈手語,真實的細節與真實的情感傳達真切的教育思想。譬如:在《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中,像是個人生活細節的繾綣,但是在作者打開心扉時衝出的又是“想到這一點,我免不了要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大大小小、日復一日供我們上學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學校,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時刻。這是我們的疼痛,禮儀,節日”。這其實不是個人成長與教育關聯的牽扯,而是他深入教育實踐後的憂思獨訴。
閱讀《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實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晤對,不同於看一般的教育論文,可以心存一覽無餘之念。此書需要讀者慢慢品嚼,就如同作者品嚼教育的細節一樣,迴環曼妙的心語才能給你無窮的回味、深刻的反思和淡淡的揪心與對明日教育的祈盼。
圖書目錄
十字路口的教育札記十字路口的教育札記(一)
十字路口的教育札記(二)
途中狗友及其他(70則)
夢想的詩篇
不在場的風景
暫時的喧譁
夢想的詩篇
虛無的證詞
某些詞,跳躍在前方
旅途的開始
記下一些詞
召喚
我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作為一種期待
對基礎教育中10個人文關鍵字的思考
有你的信
施行者本身就是旅行
施行者本身就是旅行
新那喀索斯主義者
2003年4月,致沙爾斯
有時“嗚嗚呀呀”
塵世的命運
2000年12月26日手跡
尋找相似性
朝向天空的乞靈
午後,自我一瞥
2001年悲劇
自視
肉體是不能欺騙的
真實
蓋棺論定
自我模仿
感應器
身體裡的旅行
甚於死亡
……
聲音模仿者
片面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