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和殿]

太和殿[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藍麗娜國畫《太和殿》 藍麗娜國畫《太和殿》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故宮建設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建設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太和殿 太和殿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太和殿歷經歲月的打磨,漸漸殘破不堪,有些構件已經腐爛,起不到支撐大殿的作用,並且樑上的彩畫也褪色嚴重,因此從2006年開始“封閉式”的大修。經過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現在遊客的眼中。大修後的太和殿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歷史功能

太和殿 太和殿

如今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

建築風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

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太和殿外景 太和殿外景

其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而太和殿之上為建 築形式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鎮瓦,這些鎮瓦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升仙。

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裡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其它殿上的鎮瓦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只是九個。

內部裝飾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華麗。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

太和殿內景 太和殿內景

殿內金磚鋪地(因而又名金鑾殿)(金磚是因其打造時所需的錢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內地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但是金磚並 不是用黃金製成,而是在蘇州特製的磚。其表面為淡黑、油潤、光亮、不澀不滑。

蘇州一帶土質好,燒工精,燒成之後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燒煉這種磚的程式極為複雜,一塊磚起碼要煉上一年。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廣、雲、貴等地,要採取這種木材十分艱難,楠木往往長在深山老林之中,為此官員百姓不顧性命安危冒險取材,民間對此有“進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說法。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采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脊獸

太和殿(金鑾寶殿)檐角尖端上的

脊獸 脊獸

裝飾物。從左起第一為騎鳳仙人,其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裝飾物越多,建築等級越高。太和殿是唯一有十個飾物的建築。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

重脊前為什麼用仙人騎鳳?傳說:齊國國君齊王,一次作戰中失敗,來到一條大河岸邊,走投無路,後邊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齊王急忙騎上大鳥,渡過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築脊端,也表示騎鳳飛行,逢凶化吉。

為什麼要選用這些小獸安放在古建築上呢?排列順序:

⒈龍:是一種能興雲作雨的神奇動物,它是皇權神聖的象徵。

⒉鳳: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常用來象徵祥瑞,也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這裡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⒊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傳燈錄》記載:"......-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⒋天馬:象徵著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⒌海馬:中國古代神話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⒍狻猊:(音酸泥),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⒎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太和殿-靈物神獸 太和殿-靈物神獸

⒏獬豸: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⒐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虬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虬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⒑行什:一種帶翅膀猴,背生雙翼,手持金剛寶杵,傳說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頗像傳說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徵。古代建築上的脊獸,可見的行什僅一處,就是在太和殿上。

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徵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築裝飾上這些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鎮殿之寶

中國古代皇家拿什麼來鎮殿?太和殿的房梁之上,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鎮殿之寶?在太和殿300年大修之際,故宮如今披露了太和殿中隱藏的五座神秘符牌。

這五座符牌的供奉極有規律,以太和殿正中懸軒轅鏡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方分別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於雕刻著鎮殿神符,故又稱為“符板”。正中央的一塊符牌高約37.5厘米,寬23厘米,以產於東北的高麗木所制,前置香爐、蠟台、靈芝五供。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為四層,由佛教護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圖組成,背面由鎮殿七十二符組成,可謂是一道鎮殿靈符。

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 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養心殿安黃銅符板一塊,太和殿和乾清宮分別安木符板各一塊。據此可知,此處符牌至少有一塊應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故宮專家介紹,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纏身,讓道士為其治病之時。此牌上的佛教經咒中既有漢傳佛教經典的經咒,又有藏傳佛教的心咒和咒牌,顯然是漢藏合一的形式。

皇帝寶座

故宮太和殿外景 故宮太和殿外景

故宮現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的是太和殿中陳設的髹金漆雲龍紋寶座,它設在大殿中央七層台階的高台上,後方擺設著七扇雕有雲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它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製作的,通高172.5厘米、寬158.5厘米、縱深79厘米。

椅圈上共有13條金龍纏繞,其中最大的一條正龍昂首立於椅背的中央;椅面之下沒有通常的椅子腿,而是一個須彌底座,在束腰的地方透雕雙龍戲珠,滿髹金漆。周圍擺設象徵太平有象的象馱寶瓶,象徵君主賢明、群賢畢至的甪端,象徵延年益壽的仙鶴,以及焚香用的香爐、香筒。而殿內靠近寶座的六根明柱和梁、枋上的群龍彩畫,全用瀝粉貼金。

寶座上方的蟠龍銜珠藻井,也統統罩以金漆,更顯出“金鑾寶殿”的華貴氣氛,足以見坐上這個寶座的人是何等的尊貴。

抗戰見證

太和殿 太和殿

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終於取得全面勝利。日本宣布投降之後,華北戰區正式的受降儀式就是在太和殿廣場舉行的,這是1945年的10月10日,也正是故宮博物院建院20周年的日子。當天,前來觀禮的總人數達到了十萬餘人,在太和殿、午門、端門乃至天安門,人潮湧動。

典禮在10點10分正式開始,景山山頂上軍號長鳴,太和殿主會場禮炮響起。參加典禮的有美軍司令羅基少將、華頓參謀長、英國代表、蘇聯代表、法國代表、荷蘭代表等。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將軍作為中方代表,立於太和殿台基下的受降台正中,日軍代表20多人俯首低眉從太和門左側入場,走到受降台前,向孫將軍行禮。接著日方的代表根本博在投降書上籤字並蓋章,並將戰刀放置在受降桌上,黯然從熙和門左門退場。典禮僅有短短的25分鐘,但是目睹這一幕的在場中國人無不群情振奮,歡聲雷動。

交通信息

公交
市區乘坐1、2、10、20、82、120、37、52、126、99、203、205、210、 728路、專1路、專2路公共汽車在“天安門東”站下車然後步行約900米到達午門。或,乘坐1、5、10、22、37、52、205、99、728路公 共汽車在“天安門西”下車,然後步行約1000米從午門進入。

捷運:
乘坐捷運1號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步行約900米,即可從午門進入故宮。

故宮各部分建築

簡介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故宮的建築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中路建築午門| 太和門|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門| 乾清宮| 交泰殿| 坤寧宮| 坤寧門| 御花園|神武門

西路建築

養心殿| 永壽宮| 翊坤宮| 儲秀宮| 太極殿| 長春宮| 鹹福宮| 重華宮| 建福宮| 中正殿| 英華殿| 壽安宮| 壽康宮| 慈寧宮| 武英殿| 鹹安宮 |南薰殿| 西華門[北京市]
東路建築齋宮| 承乾宮| 延禧宮| 鍾粹宮| 景陽宮| 景仁宮| 永和宮| 乾西五所| 奉先殿| 毓慶宮| 天穹寶殿| 寧壽宮| 南三所| 文華殿|傳心殿| 東華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