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怨刺詩則主要是在領主封建制衰落,禮崩樂壞的時刻出現的,時間約當在西周中後期至東周初.這兩類詩基本存於《詩經》"二雅"之中,都出於周代社會的卿士大夫之手.這兩類詩,雖有美刺之別,都是周代社會政治的產物,是周代貴族的精神品格在不同政治形勢下的表現.
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讚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後代詩人繼承《詩經》關注社會政治與道德的特色,同樣應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提倡這一特色,可以糾正文學過分趨向遊戲和唯美傾向,發揚文學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適當地過分強調這一點,也必然妨害文學的多樣化發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