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

攀比

攀比(pān bǐ )基本解釋為抓住某種東西往上爬。主動接近。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在消費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人後:互相攀比|攀比成風。

基本信息

攀比
拼音:
解釋: 在消費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人後:互相攀比|攀比成風。

簡介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徵,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通常產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往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誇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分類

根據產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為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

正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積極的比較,是在理性意識驅使下的正當競爭,往往能夠引發個體積極的競爭欲望,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

負性攀比

負性攀比指那些消極的、伴隨有情緒性心理障礙的比較,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角,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負性攀比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於攀比中無法自拔,對人對己都很不利。

負性攀比的表現形式

面子問題導致盲目攀比
講述人:陸同學,西南民族大學大四學生
“老實說,我的學習成績只能算中等,報考普通大學的研究生還算有希望,但是報考名校就有點吃力了。可是大家都報考了名校,我如果不報,很丟人。另外,我的家人對這件事也很看重,總是會和別人說我多么聰明,多么能幹,他們多為我驕傲,我不想父母因為這個問題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雖然我心裡很清楚,對於我來說,報考名校是自討苦吃,失敗的可能性極大,可又擔心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周圍的冷嘲熱諷會讓我無法忍受。這樣的比較讓我覺得很累,簡直就是自我煎熬。”
心靈解讀:客觀地看待自己
人際關係學說指出,當人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時,如果過分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會強化從眾心理,導致虛榮心理的產生。所謂虛榮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考研複習階段,就是對不切實際的複習目標或者報考院校以及專業的高追求。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要求被尊重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處於生理、安全、友誼和愛的需要之上。很多考研人由於長期的辛苦付出,有著強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可以說很多努力都是在試圖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自我價值。但這是要建立在對自我正確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只會因為過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導致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陸同學應該客觀地評估自己,敢於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報考力所能及的院校,千萬不要因為面子而耽誤了自己的前途。
習慣性攀比與心理壓力
隨波逐流攀比心理
講述人:周同學,重慶大學大四學生
“最近一有人在我面前提起考研我就很煩,聽到別人的複習進度我更加緊張。這種心理狀態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星期,嚴重影響了我的睡眠質量。睡覺的時候,我的腦子裡老是習慣性地重複著一些畫面,全是班裡學習好的人的面孔和以前做過的試卷,甚至還經常做得零分的噩夢。我老是想,其他同學一定比我複習得好,考試一定比我強。甚至在複習的時候,我也很緊張,一旦做錯題目就會沮喪很久。”
心靈解讀:改變認知,糾正心理偏差
考研本來是正當競爭,不是習慣性攀比。正當競爭往往由於其明確的目標讓人信心十足,精力充沛;而習慣性攀比則伴隨著一種疲憊的無能感,讓人的內心隱隱作痛。長此以往,對身心的危害相當嚴重。心理方面主要會誘發抑鬱症,身體方面則容易出現失眠、食慾下降、抵抗力減弱等症狀。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某些承受能力較差的個體甚至會產生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極端行為。對考研人來說,習慣性攀比無疑是一劑毒藥,不僅會影響考生的複習進度和考試狀態,甚至還會讓考生產生對自我人格以及能力的否定。
心理學家凱利的人格認知理論指出,不管事實怎樣,認知才是關鍵,心理障礙的根源是認知偏差。在外部世界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認知就能糾正心理障礙。所以與周同學有相似經歷的考研人只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改變現狀,並在行動上採取一定的心理調節,那么糟糕的情形都會逐漸好轉。

自我調節

文化攀比心理
自我調節是指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畫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從而調節自身行為的過程。跨考教育專家指出攀比心理的主動引導與規避,主要通過合理的自我調節實現負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轉化,從而幫助考研人建立正確的比較觀念,擺脫壓力的束縛,找到前進的動力,具體的方法包括:
1.通過自我暗示,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暗示又稱自我肯定,是指通過對個體預期目標積極的敘述,實現頭腦中堅定而持久的積極認知,擺脫陳舊的、否定性的消極思維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種強有力的心理調節技巧,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預期,增強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具體表現為帶有鼓勵性質的語言、符號以及動作。比如,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時,在心中默念“其實我也很好”之類的語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較的習慣就會有所改善。
2.儘可能地縱向比較,減少盲目地橫向比較
比較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是指個體和自己的昨天比較,找到長期的發展變化,以進步的心態鼓勵自己,從而建立希望體系,幫助個體樹立堅定的信心。橫向比較是指個體與周圍其他人的比較,有助於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由於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往往會陷入橫向比較的誤區,忽略了縱向比較。縱向比較會讓考生有更清醒的自我認識,有利於考生在考試中發揮出真實水平。
3.增強自身實力,克服負性攀比
考研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強大的學習實力基礎之上的,負性攀比的產生往往是因為個體自身的實力與期望值達不到均衡水平,導致自信心的缺失,從而產生抱怨、憎恨等情緒。因此,在考研複習過程中,積極建立起相關的知識網路,儘快地查缺補漏,用行動彌補失落,鞏固並增強自己的學習實力,才能戰勝負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礙,繼而考研成功。

兒童的攀比心理

攀比是現在普遍存在於孩子之間的一種現象,比如對物質條件,父母的社會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這種現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兒童攀比心理的原因
 1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幼兒攀比心理提供經濟基礎。過去經濟較落後,人們連生活都難以維持,哪裡會存在攀比?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哪個做父母的會不疼愛自己的子女、不想讓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別人漂亮、時髦呢?一些家長本身也不願落後於別人,孩子想要什麼都儘量的滿足,自然會給幼兒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
2家長的這份溺愛,為幼兒的攀比滋生了依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壯成長。超凡脫俗,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掌上明珠,兒女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以自己子女與別人相比來顯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過分的溺愛與遷就、嬌生慣養,會讓幼兒滋生攀比心理,產生依賴。
3幼兒天真幼稚的天性為攀比提供心理基礎。幼兒天真無瑕,心靈純潔,模仿能力、好奇心較強,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學知識學本領的時期,但幼兒未能辨別是非曲直,真善美醜,什麼都跟著學,因此,這種幼稚的天性為幼兒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常為父母所忽現。
4家長的自卑心理,是導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家長經濟不太寬裕,或下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讓人瞧不起,當孩子說××有什麼東西時,父母便迫不急待為自己的孩子買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這也是導致孩子產生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引導兒童遠離攀比方法
家長要引導孩子在積極正面的地方有攀比心,例如學習、品行、技能等,切勿讓孩子往追求物質、不良行為等方向發展;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以正當方式,通過個人努力來贏過別人;同時要注意別讓孩子壓力過大,防止鑽牛角尖,必要時要安慰他,讓他放鬆心情。
心理專家認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很正常的。事實上,孩子提出每一個"我也要……"都是經過縝密思考的,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正確引導。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種資源。當孩子提出越來越多的"我也要"時,建議家長做到"四應四忌":應言傳身教忌單純說教;應合理引導忌過分溺愛;應培養好習慣忌隨心所欲;應正視優缺點忌厚此薄彼。

過分攀比

所謂的過分攀比,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即總是在不經意間去和別人攀比,或是覺得別人的言行在針對自己這種心理在女性中表現尤其突出,如果任由其發展,將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么,怎么擺脫過分攀比心理呢?來看看下面的方法。
對自己不要過於苛求
喜愛攀比的人,自尊心總是很強,習慣把目標定得很高,做什麼事總喜歡壓人一頭但因為能力所限,無法實現目標時,便終日不得志這時他們會把自己當成成功者,以求得自我安慰與滿足;或者通過炫耀、攀比來擺脫自己的失落感,以維護自尊。
對周圍人不要期望太高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喜歡攀比的人在自己一個人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會把期望寄托在周圍最親密的人身上,有的妻望夫貴,有的望子成龍”這種“期望”一旦沒有實現,勢必給當事人帶來萬分失望甚至是萬念俱灰之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軌跡,所謂“人各有志”,既如此,為什麼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呢?這不僅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知足常樂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自己的目標太多,處處與人競爭,常常迫使自己處於緊張狀態要常常告誡自己:知足常樂
多找同伴,少尋對手
與人相處以和為貴,在心理上不要把別人看成對手每個人頭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不一定要和別人活得一樣,自己過得輕鬆,就是最大的福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