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中文名
擬蘭
種拉丁名
Apostasia odorata Bl.
種別名
假蘭(海南植物志)
形態特徵: 植株高15--40厘米或過之;根狀莖較長,與莖無明顯界限,有時發出少數支柱狀根;支柱狀根粗1--3毫米。莖直立或下部匍伏,不分枝或偶見1個分枝,下部具數枚圓筒狀的鞘,鞘上方具多枚葉。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6--18厘米,寬0.7—1.9厘米,先端具長3—11毫米的芒尖,基部收狹成柄;葉柄長1—2厘米。花序頂生,常彎垂,具1—3個側枝,圓錐狀,通常有10餘朵花;花苞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毫米;花梗和子房長1.5--2,2厘米,無毛;花淡黃色,直徑約1厘米;萼片狹長圓形,長6--9毫米,寬1.5—1.9毫米,先端短尾狀,邊緣皺波狀,通常具3脈;花瓣與萼片相似,但中脈較粗厚;蕊柱(合生部分)長約2毫米,背側在退化雄蕊下方具2個突出的翅;翅近方形,長約0.7毫米,中央有縱溝;能育雄蕊的花絲長約1毫米;花葯近線形,長4--5毫米,基部戟形,頂端具細尖,兩藥室不等長;退化雄蕊近圓柱形,略短於花柱,除上端約1毫米離生外,全部貼生於花柱上;花柱(分離部分)長5--6毫米,略高出花葯之上,頂端具稍膨大的柱頭。蒴果圓筒形,長1.5--2厘米,直徑2—3毫米;果梗長2—3毫米。花果期5—7月。
產地分布
產廣東北部至南部(翁源、增城)、海南、廣西西南部(龍州)和雲南南部(思茅、勐臘)。生於海拔690--720米的林下。越南、寮國、高棉、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爪哇。
屬中文名
屬拉丁名
Apostasia Bl.
本屬概述
B1.Bijdr.6:fig.39,et8:423.1825;RolfeinJ.Linn.Soc.Bot.25:236.1889,etinOrchidRev.4:329.1896;Pfitz.InEngler,Pflanzen-reichⅣ(50)Heft12:6.1903;E.F.DeVogelinBlumea17(2):335.1969;S.C.ChenetK.Y.TanginActaPhytotax.Sin.24(5):348.1986.--Adactylus(Endl.)RolfeinOrchidRev.4:328.1896.亞灌木狀草本,直立或下部伏地,具根狀莖;根狀莖有時發出少數支柱狀根。莖較纖細,有時分枝,具多枚葉。葉通常較密集,摺扇狀,一般先端有由邊緣背卷而成的管狀長芒,基部收狹成柄;葉柄在基部擴大成鞘狀而抱莖。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常外彎或有時下垂,總狀或具側枝而呈圓錐狀;花苞片較小;子房3室,細長;花近輻射對稱,黃色至白色;萼片相似;花瓣亦大致相似,有時中央的1枚(唇瓣)較大;蕊柱直立或彎曲,具2枚能育雄蕊;花絲通常較短,連線於花葯背面基部上方;花葯早期常多少圍抱蕊柱,兩個藥室等長或不等長;退化雄蕊若存在則位於背側,與中萼片對生(來自外輪中央雄蕊);花粉不粘合成團塊;花柱圓柱狀;柱頭頂生,小頭狀。果實為蒴果,細圓柱形,略有3縱棱。種子成熟時黑色,有堅硬的外種皮。本屬模式種:ApostasiaodorataBl.約有8種,產亞洲熱帶地區至澳大利亞,北界在中國南部和硫球群島。我國有3種,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的南部。
亞科中文名:
擬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
Subfam.APOSTASIOIDEAE Rchb.
亞科概述
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Syst.Bot.4Aufl.1040.1935;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19:86.1960;DresslerinSelbyana5:200.1979.地生亞灌木狀草本,下部常有支柱狀根。葉生於莖上,摺扇狀。花序有時分枝;花近輻射對稱,具3室子房;萼片相似或側萼片略有不同;唇瓣與花瓣相似或稍大;蕊柱具2--3枚能育雄蕊;能育雄蕊具明顯的花絲和2室花葯;花粉不粘合成團塊;退化雄蕊(來自內輪中央雄蕊)存在或不存在;花柱明顯,具頂生柱頭。果實漿果狀或蒴果狀。種子具堅硬的外種皮,球形或較少兩端有膨脹、延長的附屬物。本亞科模式屬:ApostasiaBl.共含2屬,我國均產之。
科中文名
蘭科
科拉丁名
ANGIOSPERMAE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綱中文名
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
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
ORCHIDAC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