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4年幼升小即將開始,一個隱蔽的群體蠢蠢欲動,他們就是“擇校黃牛”,號稱交錢就能上名校,要價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記者暗訪發現,“擇校黃牛”承諾提供的服務也是五花八門,包括跨區擇校、本區內跨片擇校、異地戶口辦齊五證、學生信息採集撤更等等。不過被涉及的區縣教委堅決否認,並奉勸家長不要上當受騙。背景
為了孩子能上名校,很多家長不計代價。雖然家長也痛恨不公平、腐敗,但面對自己孩子的升學時,又希望通過不正當途徑搶占先機。同時在教育發展極不均衡的情況下,名校就成了稀缺資源,在供小於求的情況下,“擇校黃牛”便應運而生。
現象
在“擇校”成為公開的秘密時,“黃牛”說他有“擇校”的能耐,手中握著“擇校”的指標,家長即使疑心,也只會懷疑其是否真有這個能耐,也不會去懷疑“擇校”本身。一些家長說:活生生的“擇校”例子在身邊擺著。
實際上,騙局與“擇校”的區別,就在於後者是違規的真“擇校”,前者則是借“擇校”之名而行騙。另外“擇校黃牛”承諾的“行規”也極具誘惑力:買賣擇校指標,交易雙方開聯名賬戶,彼此各設密碼,只有輸入兩個密碼,或是雙方都到銀行提供身份證,賬戶中錢款才能取出。此舉保證了辦不成不付錢,能為家長排除被詐欺風險。相比於這種細緻入微的技術細節保證,教委稱“校長收錢是找死”的說法,則未免大而無當,空洞蒼白——且不說“找死”嚇不醒利令智昏,更不必說,“找死”擋不住鋌而走險。
疑點
新聞中的“擇校黃牛”吹噓的花錢就能上名校,是真是假還有很多疑點。
第一,行業標準價已經形成。新聞中提到,多位“黃牛”開出的價位中,每所學校的價格相差僅為一兩萬元,並沒有較大的浮動,可見,行業標準價已經基本形成,而這不可能是短時間內各個黃牛相互商量的結果。
第二,片區劃分明確。大多數的“黃牛”只負責一個片區,這也符合個人能力有限,只能找到某個地域的“熟人”辦事的邏輯。
第三,不能排除有個別人士鋌而走險。雖然現在正值黨的民眾路線教育時期,黨中央對“四風”問題高度重視,各級組織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狠剎“四風”問題,但也不能排除還有個別人士存在僥倖心理,鋌而走險,觸犯規定。
分析
“擇校黃牛”的背後是腐敗,是權錢交易。根據“黃牛”介紹,他們只是中介,僅收取中介費,大頭都落入了對名校招生具有決定權的名校校長手中。面對記者的調查,被涉及的區縣教委都堅決否認,並奉勸家長不要上當受騙。
區縣教委堅決否認態度,“校長不敢賣名額,而且今年更不會。從黨的紀律,從學校的發展來說,校長個人收這錢就是找死。”教委制定的擇校流程有沒有漏洞可鑽,會不會給某些人留有“後門”,實際操作中到底有沒有違規現象,這些都要通過細緻的調查才能得出結論,而不是堅決否認,更不是什麼黨的紀律、學校的發展。
從“擇校黃牛”的運行流程來看,事件很可能是存在的。一是事件留有餘地,不是百分百成功,而且是多所名校選擇,最為關鍵的是付款方式,“聯名賬戶,辦成付款”,不知這樣又怎么能把家長的錢騙到手中。所以,“擇校黃牛”不一定全是騙子。
要讓大家相信“擇校黃牛”全是“騙子”,教委還應該給出更令人信服的證據,不能單靠堅決否認,還要從調查入手,用事實和真相告訴大家“擇校黃牛”全是“騙子”,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