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堵現象
擁堵成本,主要包括通勤族因擁堵造成的時間成本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成本。2010年發布的《2009福田指數――中國居民生活機動性指數研究報告》指出:在各調查城市中,北京的擁堵經濟成本為335.6元/月,居各城市之首。2015年11月24日,高德地圖正式發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若按每月22個工作日,每天通勤2小時,並根據社保部門公布的北京2014年度平均工資6463元,將時間換算成為金錢:北京通勤族每月因擁堵造成的時間成本有808元,居於全國之首。
報告還顯示,經濟越發達、基本工資越高的城市,因擁堵造成的損失越大。每個月因擁堵造成時間成本超過600元、排在北京之後的依次是廣州(753元)、深圳(728元)、上海(649元)、大連(628元)、天津(601元)。南京的上班族每月交通擁堵時間成本高達551元,列全國第十,其次是常州和蘇州。該榜單是根據2015年第三季度各城市因擁堵造成的時間成本換算而來,經濟越發達、基本工資越高的城市,因擁堵造成的損失越大。報告還給出了其他城市的擁堵時間成本,比如常州市是487元,蘇州市是481元,在列入大數據統計公布的城市中,江蘇省內南通最低,為396元。
機動車數量多是各地居民認為城市擁堵的最主要原因;公共運輸優先發展的理念已經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加快城市道路建設、發展新型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專線以及最佳化公交網路加大公交運力成為帶動城市交通提速的主要途徑。
計算方法
以南京為例,南京高峰期每小時擁堵23.64分鐘,南京月平均工資5592(根據各地社保部門公布的上年度平均工資),折合到每小時,就是5592÷22÷8=31.77元(按每月22個工作日,每日8小時計算),那么南京因擁堵造成的時間成本就是12.51元,最後換算到月就是551元(12.51×2×22)。
形成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汽車價格的逐漸親民化,個人和單位汽車消費需求旺盛,導致城市機動車輛急劇增加。公安部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8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8億輛,而且繼續呈快速增長之勢。在城市道路建設和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步伐明顯低於機動車增長速度的情況下,必然導致有限資源的爭奪,引起道路擁堵現象。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居民認為交通擁堵的最主要原因是路上行駛的車太多了,該項原因的提及率達到65.5%,明顯高於“道路建設不足”和“交通管理水平不高”等。
道路交通擁堵一方面降低了機動車本身的機動性優勢,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時間和經濟成本損耗增加。同時,在長時間擁堵的情況下,居民容易產生煩躁的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活秩序。這也是各地不斷探索多種方式改善道路交通環境的重要原因。
應對措施
如何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公共運輸擴容是各城市居民普遍認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的最主要手段,具體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設,為公共運輸的發展奠定良好的道路基礎;
二是發展新興的捷運和快速公交等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共同形成城市公共運輸運力輸送的主體;
三是加大公共汽車的運力投放,比如加強公交線路網點的覆蓋範圍(24.7%)和增加公共汽車數量。
四、城市居民認為控制私家車數量也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一種方式。從曾施行限行的城市的狀況來看,這一措施在緩解交通擁堵和改善城市空氣品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限行措施本身具有的強大張力決定了它不能作為最佳化城市交通的長遠之計。以公交優先發展帶動城市交通提速已經成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根本出路。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的挑戰,公交優先發展已經成為社會普遍認可的改善交通擁堵的理念。發展公共運輸、擴大公共運輸的運營效能需要“軟硬兼施”,一方面改善公交硬體條件,增加線路和車輛數量、降低乘車費用、最佳化道路布局等;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務水平,改善公共運輸的軟性環境。只有做到“軟硬兼施”,實現道路通暢、心情舒暢才是解決城市堵局的最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