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種歌

佤族的撤種歌,屬於儀式歌的一種。

概述

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舉行撒種儀式上所唱的歌,它和其他民族的民間歌謠一樣,是勞動和生產的產物,是許多佤族不識字的作家集體創作的作品。它既有慶典歌嚴肅莊重的氣氛,又有禮俗歌的祝頌性,即充滿了佤族人民對五穀豐登的強烈渴求,同時又像節令歌一樣,告知人們撒種的最好時節,結構嚴謹,韻調和諧,富於趣味。

產生背景

佤族的撒種歌,是產生並盛行於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歌謠。具體地說,是產生於人類已經定居、從事農業生產並已積累一定的生產經驗的時代。當然,當時人們的力量是極有限的,不能不受到自然力量的制約。在大自然面前的軟弱性和對大自然多方面的依賴關係,反映在意識形態里就形成了“萬物有靈論”的世界觀。也就是他們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精神”和“靈魂”,並認為萬物都被這種“精靈”所控制。由於生存的困難和生產力的低下,而原始人又具有這樣關於自然界的錯誤觀念(現在在邊遠、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意識形態里,仍然還存在這樣錯誤的觀念),所以他們經常期望大自然的“精靈”能幫助自己發展生產,於是就出現了佤族祈求性的撒種歌和求谷魂活動。[1]

主要特點

撒種歌一開始,往往是先追述谷種的來源,交待撒種的常規,然後點明撒種的時間和目的,表達對谷種的深厚感情和對豐收的願望。它不僅唱出撒種的全過程,而且還涉及到許多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經驗。如:“滿山遍野開白花,火塘堆里種西瓜,山坡上點下小紅米,大家來把穀子撒”。另一首這樣唱到:
人們說
老年辭去,新年到來,
一年一度
人們都要在三月撒下旱谷,
自從我們離開葫蘆的那天
老人就定下了這條規距。
值此布穀鳥歡叫時節
我們殺豬宰牛
擇好吉日撒下谷種
因為谷種是小米雀傳下的
——來之不易。
這既交待了谷種的來源:“小米雀傳下的”,又說明了自葫蘆里出來的那天,佤族就在“三月”、“滿山遍野開白花”、“布穀鳥歡叫時節”撒下旱谷的。由於穀子來之不易,又是人們的主糧,所以舉行撒旱谷儀式時,各家各戶都懷著虔誠的態度,認真地擇好吉日,而且還要“殺豬宰牛”,濾出最濃烈的水酒,“叫來了兄弟,喚齊了親朋,大家歡聚一堂,慶賀下種,預祝豐收”。
懷著美好的願望,強烈地渴求豐收,是佤族撒種歌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渴求豐收,這是貫穿在撒種歌的主線。它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1.希望地里的雜草少。這是因為阿佤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不僅適應穀物生長,而且也是雜草最茂盛的地方,能否薅盡雜草,多薅幾道,成了穀物豐收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人們都希望自己地里只長穀物,不長雜草。在打歌時,也經常聽到人們高喊:“使勁跳,把雜草踩在腳下。”
2.希望谷物豐登。由於穀物是小米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來的,又是養活人們的主糧,所以,人們視為第一寶,一撒進土裡就希望它立刻出苗,拔節、抽穗。有一首撒種歌這樣唱到:
願地里的雜草越長越少,
願我們的谷桿越長越壯,
願谷葉倒朝外
願谷穗彎回家。
願我們的穀子①
一蓬滿一省
一把有一馱
家人背不完
眾人搬不動。
多么虔誠的祈求!可是,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的落後,這些美好的願望始終很難實現,結果往往是“刀耕火種一面坡,收來不滿一背籮”。因此,人們往往調動豐富的想像力,在通達人情的“谷魂”那裡祈求精神安慰。把穀神化,希望它能成為隨即應變的寶物,滿足人們的渴求。如:
願它(穀子)未曬就乾
願它未揚就淨,
地冬②全家吃
地傑③全寨吃。
感情真誠、強烈是佤族撒種歌的又一重要特徵。穀物(過去、在佤族地區主要是旱谷),成了人們的主糧,從這一層意思來講,它對人類的恩德,已經是無法言語了。而佤族古有的宗教信仰,是萬物有靈的圖騰崇拜,這就更賦予穀物神聖的色彩。所以,無論是任何唱撒種歌的人,在他要唱歌前,首先是把穀物變成有血有肉、通達人情的超人之物,隨後才敞開胸懷,以談心式地娓娓而唱。歌聲中,自始至終充滿了對穀物的感激、崇敬之情,以及企望穀物通達人情、隨人所需、繼續連年豐收的迫切心情。如:
山上一片金黃,
穀子處處熟透了,
是穀子養育我們長大成人。
既充滿了豐收後的喜悅心情,也流露了對穀子的感激心情。另一首唱到:
願我們的穀子
一蓬滿一省
一把有一馱
家人背不完
眾人搬不動
讓女人流汗
讓男人勞累
舊倉裝大米
新倉盛小豆
裝滿了竹倉
溢出了木倉
文字簡潔樸素,它極大地調動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表達了佤族人民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渴求心情,感情樸實、強烈。
佤族對穀子的深厚感情以及渴求豐收的心愿,不僅在撒種歌里充分體現,在佤族的《叫谷魂》中也占有相當大的位置。有一首叫谷魂詞是這樣唱的:
今天是吉祥之日
我們才為你們叫魂
向天神要回你們的魂
谷魂,小米魂
所有莊稼魂
谷魂呵
你們不要偏向上路
你們不要歪向下路
順著山間的直路
回到暖和的房裡
回到乾淨的糧倉吧
哎,魂呵
谷魂,小米魂
叫你們一聲又一聲
你們就圍在簸箕旁
你們就站在飯桌前
我們要讓你們聽到好言好語
我們要讓你們恢復固有尊嚴。
我們?你們喝,煮你們吃
就是怕你們跟帶大籮的人去,
怕你們隨攜小筐的人跑
不能讓你們四處飄散
不能讓你們跌倒受驚。
簡短的幾行詞句,把佤族人民叫谷魂時的迫切心情及他們對穀物的古樸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這些樸實而又富於濃情厚意的文字里,我們仿佛覺得,不僅受驚跑去的“谷魂”深受感動,並重新回到主人“暖和的房裡”和“乾淨的糧倉”里,而且,所有的世上萬物都為這真誠而強烈的感情所感動。
佤族的撒種歌,古樸渾厚,娓娓動聽,具有較高的藝術概括性和精練性,比、興以及重複等修辭手法比比皆是。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極大限度地套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記得高爾基說過:真正的藝術有權力誇張。佤族的撒種歌,就是以現實為基礎,藉助豐富的想像,抓住描寫對象的某些特點,加以誇大,從而更好地表達佤族人民祈求豐收、渴望幸福的美好心愿,同時加強了撒種歌的藝術效果。如:
我們點上了小米
我們撒下了穀子
讓穀子的蓬大
陡坡上也能發蓬
讓小米的葉長
石頭上也能生長
讓穀粒飽滿
讓玉米苞大
讓穀粒多如河沙
讓谷堆大如山包
一堆接一堆。
讓谷穗長如圍腰帶,
讓小米穗長如包頭巾
願穀粒大如牛頭,
讓小米大如樹樁。
從字面上看,誇張似乎脫離實際,過分“誇張”了。然而,正是有這些既誇張又順口的詞句,才達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完美地體現佤族人民渴望豐收、祈求平安幸福的真情實感。
2.較熟練地套用民間熟語(駢儷語),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佤族的撒種歌,為了順口、易記,大部分都以熟語為主要語言單位,使之語言精練,結構嚴謹,具有較悅耳的音樂美。如:
gīeh kriang dom y?m ang eix houg
讓(穀子)在我們未曬之前就乾
gīeh soug dom y?m ang hie nboui
讓穀子在我們未揚之前就淨
dīx dōng som kom nyīiex
一小土罐全家吃
dīx mgriex ih kom yaong
一曬台全寨吃
gīeh n?og ndaex lēe
讓老鼠洞填滿
gīeh eixbēendaexmgouih
讓我們也塞滿豪豬洞
n?og grao oux
盛滿竹倉
si nkoux grao pia
溢出木倉
grao brim gīeh mōh mgaox
舊倉里裝大米
grao kraox gīeh mōh ian
新倉里堆小豆
從上面的例句,我們可看出,佤族的撒種歌講究對仗,而且十分工整,如第三、四兩句,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又注意押韻,如第一句的“houg”和第二句的“soug”,都是同一韻母。這裡需要說明一點,佤族詩歌(含熟語)的押韻,自有它的特點,即大部分是第一句末字與第二句的第二個字相押,上邊的例句都屬這種;但也有第一句末字與第二句的第三個字相押的,如“gīeh Gix gūah dom braog,gīeh gix n?og dom mgrēng.”中的“braog”“n?og”屬於此類(譯意:讓它們地中長滿,地邊也長齊)等等。[2]

評價

總之,佤族的撒種歌屬於我國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小花,雖然還未被人們所重視,但她獨有自己的顏色和香味。為此,根據自己的拙見,給大家簡介這朵小花,目的在於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希望大家都為之澆水、施肥,使之開得更加艷麗、芬芳。[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