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藥療法

握藥療法本療法流傳較久,主要取其發汗、消食、祛穢等作用。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載:“握藥能發汗,治積聚及老人虛寒便秘,握藥又能下積”。是中醫內病外治法,以局部治整體,用於治全身疾病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手,是人體最敏感的器官之一,集三陰三陽之六經,內達五臟六腑,外聯四肢百骸又有十指連心的說法。

簡介

是將藥丸握於手心,憑藉於掌(指)的溫度、濕度、握力、通過手部腧穴、經絡、神經、血管和生物全息反應區等的傳遞以及對藥物的滲透、吸收,使藥力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達到調解機體功能、抗病祛邪,治癒疾病之目的。免除吃藥、打針、手術之痛苦。握藥療法方便易行,但仍多在民間套用,值得研究推廣。藥物選擇根據臨床上病情的不同選擇藥物,一般多採取辨病辨證相結合的方法。

基本內容

藥物的選擇與加工

1、根據臨床病情的不同選擇藥物,一般多採取辨病辨證相結合的方法。

2、藥物加工:可將藥物加工成適用於手握的形狀,如丸藥、散劑。也可以取新鮮藥物稍加加工,直接握在手內。

操作方法

1、直接將藥物握在手中,根據病情需要,掌握用藥時間,一般多以手汗微出為度。

2、用於嬰幼兒,可以將藥物用紗布或繃帶固定在手心。

治療機理

本療法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手中的經絡、穴位,取其發汗、消導而收效,加之手掌的溫度和濕度,更促進藥物的吸收。

臨床套用

本療法主要適用於感冒、小兒消化不良、面神經麻痹等。

一、傷風感冒

取蒼朮6克,羌活10克,明礬6克,荊芥9克,共研細末,以生薑汁為丸,握於手心,令微汗出,每日3次。

二、面神經麻痹

取桂枝9克,麻黃、防己、荊芥各6克,川芎15克,防風12克,附子4克,共為細末,蔥白搗泥調和,握於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三、夾陰傷寒(指感冒患者因行房而使病情加重,出現低熱面紅或不熱面青,小腹絞痛,足冷踡臥,或吐或痢,心下脹滿,舌卷囊縮,脈象細微等證)

取黃丹21克,明礬24克,胡椒30粒,火硝30克,共研細末,用薑汁或熱白酒調和成膏,以搓丸取適量握於的手心。可同時配合敷臍,待微汗出,症狀緩解,即可去藥。

四、血管神經性頭痛

取羌活、獨活、川芎各9克,細辛6克,附子4克,共研細末。同蔥白搗泥調和,手握至微汗出,每日2次。

五、小兒疳積

取大黃9克,牽牛子12克,萊菔子10克,共研碎,紗布包,握於手中。嬰兒可用繃帶固定。

六、噁心嘔吐

取半夏、陳皮各9克,研為細末,加蔥白6克、鮮生薑10克,共搗泥為丸,握於手中。如嘔吐不止,可同時用生薑9克煎湯,少量頻服。

七、陽虛便秘

取肉蓯蓉15克,硫磺6克,共搗碎,取一半握於手心,一半敷臍。

八、遺精

取皮硝60克,分放在患者兩手掌心內,令患者緊握、直至皮硝完全溶化,每日2次。

九、預防傳染病

取麝香l5克,蒲公英、板藍根各30克(新鮮者為佳),青蒿、常山、荊芥、防風各9克,共研碎或搗爛,加少量黃酒調和,握於手中,可預防流感、肝炎或腮腺炎、炎症等。

注意事項

1.凡有腐蝕性或對皮膚有過敏的藥物,應及時停用,改用其他藥物。

2.用熱水浸泡雙手後,再行治療,可提高療效。

3. 上肢癱疾或麻木、無力手握的患者,不宜套用本療法;手掌心有潰瘍或破損處者禁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