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圖片 |
姓名:馬蒂爾德·馬凱西
生卒:1821—1913年
描述:德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女中音歌唱家
籍貫:德國
個人概述
生平簡介:馬蒂爾德·馬凱西(Marchesi Mathilde,),德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女中音歌唱家。1821年3月24日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913年11月17日卒於倫敦。
職業生涯
早期曾接受過F.龍科尼及O.尼古拉的歌唱訓練。1845年赴巴黎投師於 M.加西亞門下。此時,正值加西亞關於“聲門衝擊”的新理論剛剛建立,馬凱西得以最早學到並很快掌握了加西亞的教學法。經過4年的學習後,馬凱西成為演唱水平十分優秀的歌唱家。1849—1854年,她在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國家舉辦了一系列獨唱音樂會,並先後受聘於柏林歌劇院和不萊梅歌劇院。 1854年,34歲的馬凱西正式從事聲樂教育工作。從這一年起,她在維也納音樂學院擔任了7年的聲樂教授。在這期間,由於在教學上成就斐然,馬凱西作為一位優秀的聲樂教育家的名氣日漸提升。1861年,馬凱西遷居巴黎,繼續從事歌唱教學。1865年起,她先後在科隆音樂學院和維也納音樂學院任教。此時,她已成為蜚聲全歐的著名聲樂教育家。1881年,馬凱西在巴黎創建了一所歌唱學校,世界各地的學生紛至沓來。在馬凱西的學生中,有以後成為傑出歌唱家的梅爾芭、卡爾韋、埃姆斯、格斯特、加登,以及她的女兒、後來也是聲樂教育家的布朗歇·馬凱西。由於馬凱西在聲樂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她先後被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的君主及大公授予各類勳章。1908年,馬凱西在倫敦定居。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聲樂教育領域有重大影響的是馬凱西家族,其中以馬凱西夫人最具貢獻。G.羅西尼在她所編著的《練聲曲集》序言中,稱讚她是義大利美聲學派的真正代表。馬凱西被認為是歐洲聲樂教育史上惟一直教授女聲的聲樂教育家。另外一點與眾不同的是,她沒有聲樂方面的助理教師,她負責教授所有學生的聲樂課。馬凱西教學的特點是因人施教,她認為重視發揮各人的特點比遵守固定的方法更重要,她總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選擇各不相同的練習曲,採取因人而異的教法。馬凱西的信條是:“對於歌唱,首要的是打下聲音的基本功”,“首先是占有技藝,然後才能涉及到美學”。馬凱西的聲樂教學原則大致有以下幾方面:關於聲音的激起,馬凱西認為應該像初生兒的第一聲啼哭那樣,氣息在一瞬間衝擊聲帶,即“聲門衝擊”。關於聲區,馬凱西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她強調對於聲區的處理,是檢驗各種歌唱方法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她認為有三個聲區,即胸聲、中聲、頭聲。關於呼吸,馬凱西認為橫膈膜或腹部的呼吸是正規的呼吸方法,她反對壓著頭腔的姿勢和用手指去擠壓喉頭的動作。關於教學形式,馬凱西認為上集體課有其優越之處,它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從他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問題。關於訓練方法,她堅持循序漸進和專心致志的原則,主張練習中不要使聲音疲勞,不要超過半小時,要勞逸結合。馬凱西著有24冊練習曲、《美聲唱法:一種理論和實用的歌唱方法》、《歌唱十課》,以及回憶錄《馬凱西和音樂》等。在這些著述中,
個人榮譽
個人影響
馬凱西繼承並發展了加西亞的聲樂學說,第一次提出了“混聲”的概念,對聲區的統一有著深刻而精闢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