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探究型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圍繞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關係
探究型學習或研究性學習是目前教育界出現頻率很高的辭彙,在有的專家看來,“研究性學習”要比“探究型學習”寬泛(路璟,2000)。也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兩個概念是同義的,可以相提並論(葉平,2005)。作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探究型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並沒有實質的區分。雖然文獻中出現“研究性學習”的頻率很高,但大多與高中開設的綜合課程——研究性學習的語境相關。
特點
1、參與過程:探究學習要求所有學生都參與學習過程,把學生視為“小科學家”,讓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去發現結論,而不是將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是培養學生鑽研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2、平等與合作:探究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取得成功,學習的成果是學生合作的結果。同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夥伴。因此探究學習是一個合作的過程,而不是競爭和對立的過程。
3、鼓勵和創新:在探究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想像,提出各種假設和預見,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觀點,使學生敢想敢幹,富有創新精神。
4、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另一重要特點是自主性。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自選課題、自定工作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老師更沒有插手。最後的評鑑是經老師提議進行的,但怎么做也是學生自己決定。
教師應該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判斷;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和計畫;要提醒學生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安排學生活動、防止事故;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要糾正學生不規範的做法,防止偏見和差錯,提醒學生注意實事求是,注意結論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探究的過程進行總結反思;要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對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報告自己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