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燈[10]

採茶燈[10]

採茶燈,是福建省的漢族民俗舞蹈,又稱採茶撲蝶。起源於龍巖市新羅區蘇坂鄉美山村,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源於當地漢族勞動人民採茶活動,表現人們上山採茶過程中歡樂的心情及與茶園、花蝶等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基本舞步風格獨特,其步伐輕盈、細碎、身體挺拔,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廣泛流行。

基本信息

簡介

採茶燈採茶燈

這是一首福建龍巖的民間歌舞小調。福建盛產茶葉,茶山幾乎遍及西、南、北、中各地,“採茶燈”就是在採茶勞動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礎上形成的民間歌舞形式。龍巖“採茶燈”是這類歌舞形式的代表。

採茶燈被民眾視為吉祥舞蹈,多在新年、廟會、踩街、喜慶期間表演。也正由於採茶燈紮根民間,貼近生活,特色濃郁,使它成為閩西“非遺”項目中傳承保護得最好的項目之一,並在中國東南沿海廣為流傳。

歷史起源

龍巖“採茶燈”起源於新羅區蘇坂美山村,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是流傳於龍巖城鄉融說唱、戲曲、舞蹈為一體的民間舞蹈。 這種舞蹈源於勞動人民的採茶活動,表現一群天真浪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籃,跟隨精明風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上山採茶過程中歡樂的心情及與茶園、花蝶等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

蘇坂鄉美山村林氏十七世祖從當地民間藝人從茶山勞動中提煉舞蹈語彙,吸收當地的民間音樂,融合歌舞、說唱及民間小戲等藝術,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加工、提煉而成,從歌舞到服裝都保留了中原遺風。

風俗

據傳,“昔時,每年採茶季節,茶女們上山摘新茶,休息時,常聚集於山上‘茶寮’(一種以竹子搭架、茅草為棚的屋子),演唱茶歌,配以表現採茶勞動、撲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動作漸趨多樣,隊形變換豐富,並被用於喜慶場合,成為年節喜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見劉春曙、王耀華《福建民間音樂概論》P.91)在長期的表演實踐中,形成了“正茶”、“倒茶”、“撲蝶”等相對獨立的節目。

表演藝術

傳統採茶燈的曲調較豐富,在多數情形下,僅由《六角采》、《四角采》、《倒采》、《剪剪花》四個段落組成。歌舞表演時,還輔以鼓、鈸、嗩吶、笛等樂器伴奏。這首《採茶燈》所用的是《四角采》、《六角采》的曲調,經整理後,填入新詞,於1953年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獲得二等獎,並於此後流傳全國各地。

全首民歌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歡快、跳躍,具有很強的舞蹈性,共6個樂句,3、4樂句是1、2樂句的重複,5、6樂句引入新材料,它們既是前部分的“半”終止“Re(2)”,又成為前、後兩部分的過渡。後一部分轉入新調,曲調抒情優美,富有歌唱性,與前部分形成較為明顯的對比。

影響力

1996年,民樂《採茶燈》在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入場曲目之一而名揚海內外。

2005年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龍巖鄉土文化的傑出代表,後又作為“口頭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據稱,在這個世界上,凡有龍巖人聚集的地方,都傳唱著自己的歌謠——龍巖“採茶燈”。

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歌詞

採茶燈採茶燈

以下是《採茶燈》歌詞

百花開放好春光,採茶姑娘滿山崗。

手提著籃兒將茶采,片片采來片片香,

茶樹發芽青又青,一棵嫩芽一顆心。

輕輕摘來輕采采,片片采來片片新。

採到東來採到西,採茶姑娘笑眯眯。

過去採茶為別人,如今採茶為自己。

采滿一筐又一筐,山前山後歌聲響。

今年茶山好收成,家家戶戶喜洋洋。

評論

“龍巖採茶燈”代表性傳承人的黃淑霞:採茶燈現在既有規模,又有自己表演特色,不單單是走街串巷的廣場舞蹈,已經是可以搬上大雅之堂的藝術精品了。

蘇坂鎮黨委書記林德文: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新羅區有關部門很早就將採茶燈註冊為商標,如今,申遺成功使他們對通過採茶燈文化造福當地百姓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