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排空加快](/img/6/dcf/nBnauM3X4YjN0cjM0IjNyQTNyITM4kzMxIjMwADMwAzMxAzLyY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治療措施
病因治療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複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營養飲食調理
1、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覆發作,影響食物消化吸收,並造成體內熱能過度消耗。為改善營養狀況,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可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增加過快,食物中的營養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腸的負擔。每天可供給蛋白質100克左右,熱量2500~3999千卡。
2、宜供給低渣飲食:使用低渣飲食的目的是儘量減少食物在消化後給腸胃消化道留下的殘渣量,從而減少糞便量,並排除機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質,以減少腸胃道的蠕動,使其獲得休息,使病人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