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面

挽面

挽面是在廣東潮汕地區的農村或一些老城區風行一種中國漢族傳統的民間美容術,與面類食物無關。當地愛美的姑娘都爭相“挽面”,煥發青春風采。“挽面”乃是一種古老的風俗,在某些地方又稱“開臉”、“界面”、“修容”。按傳統習俗,女人只有出嫁時才享受這種待遇。即經人用線將新娘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彎彎的月牙眉。流傳至今,“挽面”已不是新娘的專利,愛美的姑娘只要花上幾塊錢,經阿婆們一雙手、幾根線的精心打扮,臉蛋便流溢出青春的光彩。

基本信息

如何“挽面”

楊家乳娘對蘇六娘說:“修容擇在寅時,簪花擇在卯時。”新娘出嫁前夕,要挽面進行挽面美容。方法是由一名具有“挽面”經驗的婦女,先在出嫁女子的臉上抹粉,作潤滑之用,接著拿一條二尺多長的浸濕紗線對摺,中間在右手拇指上繞兩匝,一頭拿在左手上,另一頭用牙咬著,緊貼在出嫁女子的臉部,然用手一弛一張,上下左

挽面挽面
右交叉絞動,就可以拔掉臉部的茸毛,清除臉上的污垢。先是清除眉毛底下的雜毛,再從額頭頂端開始,線圈行遍整張臉,不一會兒,臉蛋便顯得光滑、整潔、容光煥發、光彩明淨。挽面,因為這是一個女孩子一生第一次的美容活動,所以非常慎重,負責挽面的必須是“好命人”(子孫多,威望高的老婦人)。“挽面”完畢之後,還要贈送給好命人答謝禮。

挽面嬸

緣由

其實,“挽面”功夫不只適應於出嫁女,而且很多中老年婦人也樂於此道。因此,每個自然村都有兩、三個以此為副業的婦人,姐妹們暱稱她們“挽面嬸”。以前,過年要挽面,紅白喜事也要請人來家中挽面。喪事的挽面,主要在“成服”(上孝)與“除服”(脫孝)之時,男人剃頭,女人挽面。臨近七夕,一些將出“花園”的小姑娘和準備回娘家探親的小媳婦,都紛紛“挽面”美容一番。而這些“挽面”的“美容師”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阿婆,她們技法嫻熟,兩手配合恰到好處。“挽面”過去用的線一般是較粗的黃麻線,但現在已難以找到,只能使用縫紉線,增加了不少操作難度。一次挽面,工夫做得細的,要將近一個鐘頭。這一工藝今天已快失傳了,不過近年又有復興的趨勢。許多老年婦女仍然喜歡它,孫輩結婚,老人大壽,這類喜慶日子,她便要找人給自己挽面,頭上還要插上一支如意。
介紹
挽面嬸,多為四、五十歲,一般年近四旬才願拜師學藝,並以此為副業掙點銀元彌補家用。挽面這玩意兒,看似簡單,其實幾根輕紗能操作自如並非易事,非心靈手快者莫能勝任。她們每天除了料理家務之外,便專心忙於挽面了。她大部分時間在家作業,也有被一些富裕人家約請過去。每年農曆八月至春節這幾個月,可謂是挽面的旺季,天天顧客絡繹不絕。一是年底婚嫁多,大姑娘非挽面不可;二是“欲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些中老年婦人或為操辦喜事,或為出行做人客都想請挽面嬸妙手回春,力求年輕瀟灑一點。挽面嬸主要為本村人服務,但有個別功夫一流者名聞遐邇,鄰村人也慕名而至。挽面嬸雖然日無暇晷,但她的生活過得很充實,收入雖低微但細水長流,她不愁沒有零用錢,不愁沒有油鹽醬醋茶。

發展

挽面嬸大多戴著一副老眼鏡,見多識廣,深諳人生哲理,十分健談,她是同輩的姐妹,是姑娘的良師。她邊挽面邊與姑娘拉家常講故事談婚嫁,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情趣,說到傷心處,她潸然淚下;講至新婚之夜男歡女愛時,她含情微笑令大姑娘白嫩的臉龐倏然泛紅而羞答答地低下了頭。像這樣和藹可親的挽面嬸,很受鄉村婦人尤其是大姑娘的歡迎與敬仰。但隨著鄉鎮髮廊的湧現,使挽面業受到較大的影響,一些時尚女郎捨棄挽面而頻頻光顧髮廊請理髮師傅為其修面美容。因此,過去那門庭若市的情景已經消失,上門挽面的人日漸稀疏了。
“挽面”雖是一種舊民俗、一門古老的手藝,但卻是農村婦女美容的最佳選擇,並且隨著都市人復古之風悄然興起,“挽面”以其價廉且無副作用,將越來越受到愛美女士的青睞。從前在農村,挽一次面才兩角錢。今天,有些新開張的挽麵店,一次要收幾十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