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挽鎮

通挽鎮

通挽鎮位於廣西中部,武宣縣南部,東毗武宣縣桐嶺鎮,西鄰來賓市石牙鄉,西南與貴港市東龍鎮接壤,東南與貴港市中里鄉隔山相鄰,北連武宣縣思靈鄉。鎮政府所在地離武宣縣城34公里,南距貴港市65公里,西距來賓市90公里,北距柳州市130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1.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1公里 。鎮駐通挽街。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通挽於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始設。前清時期稱東晚,屬武賴里,1909年設通挽區,1949年12月改為通挽鄉,屬桐嶺區(後改稱南河區)。1950年9月改稱通挽區,1958年1月改為通挽鄉,1958年8月改稱通挽人民公社,1958年9月並屬沖天人民公社(轄南河片原6個公社),1959年3月改為通挽人民公社,1962年3月改為通挽區,1969年1月改為通挽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社建鄉稱通挽鄉,1996年7月經批准改為通挽鎮。

行政區劃1998年至今轄分嶺、大昌、尚黃、通挽、伏柳、大團、尚滿、江龍、花馬、古佐、安村11個村民委。下有分嶺、大昌、尚黃、岜寺、通挽街、花顏、梧山、伏柳、大團、尚滿、王羌、古例、張寬、龍朋、千金、立志、汶村、橫山、橫田、克勝、花馬、朝陽、花蒙、祿化、石座、進步、大稼、新村、高椅、山古佐、嶺古佐、祿豐、祿歡、安村、馬山、祿貴36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截至2009年底,全鎮共11320戶,42269人。其中農業人口41038人,非農業人口1231人,男性公民21795人,女性公民204742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9.7%,漢族人口占0.27%,苗族、瑤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約占0.0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81人。

地理環境

地勢地形通挽鎮地處半山區,南北走向,南高北低。東面是龍山山脈,西部為土嶺,中部一脈石山自北向南延伸,把全鎮分成東西兩塊長形盆地。

山脈通挽鎮東、西部為土嶺,中部為石山、均屬南北走向。主要山脈是龍山山脈,該山從貴港市延伸而入,狐環通挽、桐嶺等鄉鎮。比較高的山峰有嶺頂溝,海拔641米,其次是貓頭山611.9米,山扒嶺594.6米,尾灌山550.4米,頂門樓528.4米,其餘均在500米以下。 ;河流通挽鎮轄區主要河流是武來河,該河一水出自分嶺,北流經岜寺橋,梧山壩至伏柳村前受北堂、龍桶諸水,名三江。鎮內長度3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立方米每秒,沽水流量0.3立方米每秒,可築壩引水或提水灌溉農田,不能通航。 ;氣候通挽鎮屬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溫度20.8攝氏度,極端最高溫度為39.4攝氏度,極端最低溫度為零下1.2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39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天數290天;年平均無霜期330天;寒露風經常出現日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主要氣候災害種類有倒春寒、乾旱、霜凍、暴雨、寒露風等。 ;土壤通挽鎮地形複雜,地貌殊異,土壤種類繁多。龍山山脈山腳下的分嶺、大昌、尚黃、梧山、伏柳、大團、尚滿等村多屬沙頁岩,黃紅壤土;地處岩溶地區的花馬、江龍、分布著棕色石灰土;花顏、安村、古佐一帶則為紅壤區。

經濟概況

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褐鐵、鉛鋅礦、方解石、石灰石,耕地面積1898.4公頃,其中水田1186.7公頃,旱地711.7公頃,林地面積3076公頃,水域面積約189.6公頃,有北堂、團結、三聯、東雅等小型水庫9座,提水工程26處,乾渠總長為46.5公里,灌溉農田1092.1公頃。經濟以農為主,主種水稻。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茶葉等植物資源,還有松、杉、尾葉桉、竹子、桉林木、龍眼、棗果、柑桔、柿子果、黃皮、芭蕉、李果等果樹,野生動物有果子狸、蛤蚧、山豬、穿山甲、黃瓊、眼鏡蛇、白花蛇、過山風等。 2009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48970畝,其中水稻面積36060畝,玉米面積8700畝,黃豆2100畝,紅薯2100畝,糧食總產穩定在 1.858萬噸以上,全鎮農業總產值5436萬元。 ;特色農業2009年全鎮種植綠肥和紅花草達0.36萬畝,其中在伏柳村連片開發700畝紅花草示範樣板點,在大團村連片開發500畝種植綠肥和紅花草示範樣板點,在江龍村連片開發300畝種植油菜示範樣板點,馬鈴薯種植1500畝。通挽鎮自2004年開始推廣種植食用菌,當時只有人字棚栽培方式,種植面積為8000 平方米。隨著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技術指導、服務到位,民眾種菇的積極性非常高漲,到2007年發展到62萬平方米,而且以大戶大棚栽培為主,初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2009年,通挽鎮的食用菌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平方米,食用菌生產發展成為通挽鎮繼生豬規模養殖之後的又一大支柱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一項短、平、快項目。 ;林果業2009年完成新種植水果126畝,完成率達到90%以上,其中龍眼17畝,李子10畝,柿子58畝,棗子4畝,蕉類15畝.其他22畝。 2009年底,全鎮有林面積3076公頃,立木蓄量為9.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7.7%。境內有諸多林場。林場主要林種為松、杉、尾葉桉、油茶、竹子、柿子、李果、龍眼等。2009年加強植樹造林,完成荒山造林1800畝,封山育林3600畝,植樹2.2萬株,加強對思通公路兩旁馬山至花顏石漠化治理造林400畝任豆樹的管護,加強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注重防火和病蟲害的防治,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達8200畝,防治率達100%。 ;畜牧業2009年春秋兩季全鎮在11個村委開展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免疫率達100﹪。年內肉類總產量5718噸,水產品總產量547噸,生豬出欄量81697頭,肉牛出欄2374頭,山羊出欄1275頭,家禽出欄17萬羽。大力發展以生豬飼養為主的園區特色養殖,2009年新建 “六畜興旺生態養殖小區”,該小區占地面積340多畝,小區內採取統一安排場地、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欄舍設計、統一規範防疫、統一飼養品種、統一公共設施。小區內全部運用發酵床科學方法,實現零排放環保式養豬。該小區建成後,小區內可容納年均出欄肉豬2500頭的養殖場6家,已有5家業主進駐該小區。“六旺生態養殖小區”年可出欄15000頭肉豬,實現產值達2400多萬元,利潤500萬元。據統計,我鎮自2006年以來,全鎮共建有百頭養豬場78個,其中500頭養豬場26個,標準化規模養豬場14個。2009年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1個,標準化生態養殖小區1個,千頭規模養豬場10多家。我鎮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規模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9年四月份,在來賓市召開“全市當前農村農民工作”會上,我鎮做了經驗介紹典型發言。畜牧業已成為我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 ;副業、土特產品通挽鎮副業發展滯後,主要副業以茶葉的粗加工為主,鎮內有大小茶葉加工廠十多個,大多都是粗放型加工經營。由於發展早、歷史悠久,茶質優良,普遍受民眾認可和商家的接受,產品遠銷縣內外。近幾年,茶葉加工開始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逐步打造出“通挽鎮銀毫茶”品牌,產品近銷柳州、貴港,遠銷廣東等省。2009年全鎮茶葉種植面積達2200畝,茶葉總產量220噸,茶葉產品的品位進一步提高,茶葉生產不斷地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漁業2009年全鎮水面養魚52公頃,主要是水庫養魚,年產量152噸,魚的品種主要有草魚、鏈魚、鰥魚、鯉魚等。 ;工業、鄉鎮企業2009年,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2114萬元,比上年增長48%,。2009年,全鎮鄉鎮企業945家,其中個體私營企業949家。2009年,全鎮共舉辦有各種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或項目956個,從業人員2453人,上交各種稅金327萬元,實現利潤683萬元。全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872萬元。形成固定資產的招商引資額1500萬元。 ;交通境內有公路10條,總長31.3公里。其中國道(209國道)一條,通挽境段長10公里;縣道(思通公路)1條,通挽境段長7.4公里;公路營運線兩條。209國道為標準型二級公路,自東入境向西南往貴港市。全鎮11個村民委就有8個分布在209公路兩側。2009年在全縣鄉鎮中率先完成十一五規劃,村村通水泥路。 ;郵政和電信鏡內有郵電所1家,職工2人,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營業公司門市各一家,2006年底已全部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閉路電視,2009年底已實現村村可通寬頻。 ;財稅金融轄區內有農業銀行營業所一家,信用社一家,財政所一個。財稅收入、存款餘額、貸款發放呈現連年攀升趨勢。2003年經歷農村稅費改革,當年收上農業稅79.72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的88.27%。2009年財政收入自稅費改革後首次破百萬元達到1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5元。 ;城鎮與鄉村建設通挽集鎮設有開發區一個,集貿市場四處,規行劃市井然有序,分設成衣行、蔬菜行、魚肉行、工業品行等,市場總面積9681平方米, 2009年底,集鎮範圍內就實現了道路硬化,路燈亮化。全鎮11個村民委村村有辦公用樓,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迅速,6個村民委先後建立了敬老院併入住,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

社會事業

教育1998年,全鎮有國中2所 (通挽中學和通挽二中) , 2006年8月19日通挽中學與通挽二中合併,總部設在原通挽二中,(通挽二中建於1970年,原校址在通挽大隊村委,於1996年9月遷入新校址即通挽中學的總部),分部設在通挽一中。學校占地面積46669m2,人均占地面積7.5 m2,校舍建築總面積16292 m2,其中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6643 m2,行政辦公用房572 m2,生活服務用房7621 m2。學校總部位於通挽鎮開發區正南方,占地面積33350 m2,校舍面積8832m2,分部位於通挽鎮東南方,占地面積13334m2,校舍面積7460 m2。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職員工136人,其中公辦131人,工人5人。專任教師112人,其中本科學歷31人,大專學歷80人,合格率99.1%.新聘教師23人,大專以上學歷的23人,合格率100%。校長崗位人數4人,合格率100%。 ;文化、體育通挽鎮有彩調、壯劇、曲藝等藝術種類,文化機構有文化站一個,文化樓建築面積為240平方米,圖書館一個,圖書室7個,其中村級4個,鎮級3個,全鎮圖書室藏書5萬多冊。全鎮有廣播站一家,網路公司一家,網咖3家,娛樂場所均正常開放。電影站一個(1998年後廢棄)。 ;通挽鎮人民素有愛好體育活動的習慣,享有“體育之鄉”的美譽,體育項目主要有球類、撥活、田徑、舞螄、武術等。全鎮有籃球場36個,其中燈光球場15個,體育活動頻繁,效果好,在重大節日或喜慶日經常舉行籃球賽及舞螄表演,結合護林防火工作,通挽鎮率先在全縣範圍內舉行了獨具特色的“護林防火杯籃球賽”,效果非同凡響。近幾年來,先後為國家輸送了各種體育人才,多次被評為縣、地區級先進體育鄉鎮。1998年12月,通挽鎮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2009年我鎮老年人代表全區參加健身操大賽更是獲得了第三名的佳績。 ;通挽鎮文藝事業興旺發達,全鎮共有37支文藝隊,每個村民委都有1支以上的業餘文藝隊,從事文藝活動人員有1000多人,豐富多彩又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受到民眾好評,文藝隊在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通挽鎮各界人士更是對文藝事業給予了大力支持,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錢的出錢,能出謀的出謀,個體老闆趙光盟、覃民靈兩人出資逾萬元協同通挽鎮黨委、人大、政府成功地舉辦了六屆農民藝術節,為通挽鎮人民送上了豐盛的文藝大餐。 ;衛生鎮內設有衛生院一家,醫院占地面積1595.97平方米,建築面積1736.26平方米,醫院設備齊全,設用內科、外科、兒科、 ;婦產科等,擁有生化儀、B超、X光等先進設備,可以開展緊急救護、臨床護理、醫療保健、住院分娩等業務,醫院師資雄厚,擁有醫師11人,主治醫師3人,護士3人,護師5人,村級衛生所29家,執業醫師10人。 ;人口與計畫生育服務所一個,2009年全鎮人口實際出生數為 597人,計畫生育率 84.09%,二孩計生率65.96 %,人口自然增長率 10.91‰,完成“四術”任務 513例。 ;旅遊資源本鎮沒有旅遊資源或尚未開發。

風景名勝

古墓群--岜寺村北209國道公路邊有漢墓古墓群,現存封土7座,直徑10-15米,高2-3米,1980年4月4日,武宣縣人民政府發出通告,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傑岩—在石座村西北,有座靈傑山,山勢聳秀,山畔有一岩洞,宏敞可容數百人。洞內昔日有靈頭古寺,民國16年毀寺改靈頭岩。山麓清流環繞,山川雅秀,洞宇光明,岩內多名人留題。 ;北敢山-在通挽鎮西南、進步村後背,前繞池塘,後靠山谷,大山環繞,形勢險要,山下有村,名北敢村。清同治6年(1867年),武宣縣知縣劉汝棠帶兵到北敢村圍捕黃進四等人,黃部憤起反擊,南斃劉汝棠,後以該村地險人頑為由,強行該村遷徙別處,其遺址不準再造土,並列碑垂記。1970年後,進步村部分村民已陸續到北敢村舊址造屋居住。 ;古例山—在古例村背,山勢高聳入雲,正直如筆,秀甲群山,其東南為平田,左右山勢環抱,武來河繞過其東南,明朝大藤峽農民起義,有韋大在田垌中築一基圍,兩端連線山腳,形如眠弓,高2米多,長約四、五百步,與官軍相抗。後人在該村山腳拾得銅印一枚,篆文“兩廣轉運使之印”,印背鐫有永樂廿年造等字樣。

革命烈士

通挽鎮革命烈士紀念塔 通挽鎮革命烈士紀念塔

通挽鎮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廣西來賓市武宣縣通挽鎮,是為了紀念韋華琰等8位同志1947年參加中秋起義、游擊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英勇犧牲而建。

通挽鎮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廣西來賓市武宣縣通挽鎮巴寺村山背209國道線旁。是為了紀念韋華琰等8位同志1947年參加中秋起義、游擊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英勇犧牲而建,是通挽鎮人民民眾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1965年,通挽鄉人民政府在通挽街供銷社收購門市附近建烈士墓。1985年縣人民政府撥款2000元,把烈士墓遷到巴寺村山背209國道線旁,建成烈士塔,總投資2700元。占地面積266.64平方米,紀念塔由基座、碑體組織,塔高10米。紀念塔碑體上四面篆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紀念塔”、“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幾個大字。碑文刻有韋華琰等15個烈士名單。2006年爭取自治區革命老區建設基金,進行了維修,擴建了陵園面積約1500平方米,建了圍牆、大門,倒了水泥地台,對碑體進行了刷新。紀念塔前是209國道線,交通便利。背靠大山,環境優美。

著名人物

韋敬禮—通挽鎮伏柳村人,中共黨員,老紅軍戰士,通挽鎮地下革命、地下游擊隊的主要領導人。歷任中共武宣縣特支委員、縣工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區一二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1949年12月1日武宣解放後,首任武宣縣人民政府縣長。後調任柳州專置建設科長,森工局副局長等職。此後,長期身處逆境,無辜含冤,“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嚴重的摧殘迫害,1983年,其問題得到徹底平反,恢復名譽。離休後享受廳局級待遇,1988年10月在柳州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