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動病

振動病

振動病是在生產勞動中長期受外界振動的影響而引起的職業性疾病。按振動對人體作用的方式,可分為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兩種。全身振動可以引起前庭器官刺激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如眩暈、噁心、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疲倦、睡眠障礙等;全身振動引起的功能性改變,脫離接觸和休息後,多能自行恢復。局部振動則引起以末梢循環障礙為主的病變,亦可累及肢體神經及運動功能。發病部位多在上肢,典型表現為發作性手指發白(白指症)。局部振動病是國家法定職業病之一。患者多為神經衰弱綜合症和手部症狀。手部症狀以手指發麻、疼痛、發脹、發涼、手心多汗、遇冷後手指發白(雷諾氏綜合症)為主,其次為手僵、手無力、手顫和關節肌肉疼痛等不適。

基本信息

發病原因

(一)振動本身的特性

振動是振動病的致病因素,振動的物理特性不同,引起生物學效應也不同。

1、振動頻率對人體的影響很重要。1~1000Hz的振動給人以振動覺感受。頻率1000Hz以上的振動,難以被人體主觀感受。當發生共振時,振動強度加大,器官損傷加重。

2、頻率一定時,振幅越大,對機體的影響越大。

3、振動的加速度越大,振動性白指的發生率越高;從接觸振動到出現白指的時間越短。

(二)接振時間

接振時間可用接振工齡和每個工作日純接振時間(一般以小時計)表示。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振動病的患病率隨接振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嚴重程度隨接振時間的延長而加重。

(三)環境溫度和噪聲

作業場所的溫度在振動病的致病因素中起重要作用,寒冷是促使振動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條件之一。

振動作業往往伴有噪聲,其強度多在85dB以上。噪聲與振動有協同作用。

(四)體位和操作方式

人體對振動的敏感程度與體位有關。立位時對垂直振動敏感,臥位時對水平振動敏感。

操作時,手掌把持工具過緊,由於靜力緊張使血管受壓,血液循環不暢,促使振動病的發生。

(五)重量負荷和個體因素

工具的重量、加工件的硬度等均能影響機體的負擔和靜力緊張。

男女性別末梢循環機能有很大不同。女性對寒冷、振動等因素有更高的敏感性。末梢循環機能、運動機能等均與年齡有關。有報導,高齡工人更易引起振動危害並且治療恢復更困難。

易感人群

振動病振動病

接觸生產性振動的機會,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設備、工具產生的振動稱為生產性振動。產生振動的機械有鍛造機、衝壓機、壓縮機、振動、振動篩送風機、振動傳送帶、打夯機、收割機等。在生產中手臂振動所造成的危害,較為明顯和嚴重,國家已將手臂振動的局部振動病列為職業病。

存在手臂振動的生產作業主要有以下幾類:

1.錘打工具,以壓縮空氣為動力,如鑿岩機、選煤機、混凝土攪拌機、空氣錘、篩選機、風鏟、搗固機、鉚釘機、鉚打機等。

2.手持轉動工具,如電鑽、風鑽、手搖鑽、油鋸、噴砂機、金剛砂拋光機、鑽孔機等。

3.固定輪轉工具,如砂輪機、拋光機、球磨機電鋸等。

4.交通運輸與農業機械,如汽車、火車、收割機、脫粒機等,駕駛員手臂長時間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動。

發病機制

目前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振動性血管損傷的發病機制,包括血管平滑肌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內皮細胞的結構及其內分泌功能(主要是指血管內皮活性物質的合成與分泌異常的發生機制,與外周血管功能密切相關的自主神經功能的改變及其機制;

(2)振動性神經損傷的發病機制,包括與神經功能密切相關的激素、酶類、遞質的改變及其機制,神經-肌肉接頭處、運動終板的超微結構的變化,神經纖維跨膜離子分布的改變及其機制等;

(3)相關或聯合因素如噪聲、吸菸等化學毒物、氣溫在手臂振動病發病中的作用及機制;

(4)振動性白指的發病機制。根據振動性白指的發病特點和發病規律,研究究竟有哪些外部因素(振動強度、振動時間、寒冷、噪聲等)和內在因素(神經-體液因素)單獨或聯合在起作用,振動性血管損傷與神經損傷的相互關係,及其在振動性白指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等。

臨床表現

早期表現:類神經征如頭痛、頭昏、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等;

手部症狀:手麻、手痛、手脹、手僵。

典型表現:振動性白指(vibration white finger,VWF),其臨床特點為一過性,即發作性手指變白,受冷易被誘發。

X片可見骨及關節改變。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原則:

具有長期從事手傳振動作業的職業史,出現手臂振動病的主要症狀和體徵,結合末梢循環功能、周圍神經功能檢查,參考作業環境的勞動衛生學調查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並排除其他病因所致類似疾病,方可診斷。

2.診斷分級

①輕度手臂振動病

a.白指發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遠端指節的範圍,遇冷時偶爾發作;

b.手部痛覺、振動覺明顯減退或手指關節腫脹、變形,經神經-肌電圖檢查出現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或遠端潛伏時延長。

②中度手臂振動病

a.白指發作累及手指的遠端指節和中間指節(偶見近端指節),常在冬季發作;

b.手部肌肉輕度萎縮,神經-肌電圖檢查出現神經源性損害。

③重度手臂振動病

a.白指發作累及多數手指的所有指節,甚至累及全手,經常發作,嚴重者可出現指端壞疽;

b.手部肌肉明顯萎縮或出現“鷹爪樣”手部畸形,嚴重影響手部功能。

3.鑑別診斷

腕管綜合徵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內收到嵌壓後,引起其所支配範圍的手部感覺和運動功能損害的臨床表現。以職業因素為主導病因者,成為工作有關的腕管綜合徵。

疾病治療

對手臂振動病,應根據病情進行綜合性治療。套用擴張血管及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中醫藥治療時可結合採用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等。必要時進行外科治療。這裡介紹一些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

1.物理療法:包括溫水浴、紅外線照射、超短波治療、蒸汽加壓、局部噴射療法、石蠟療法等。

2.運動療法:做醫療體操或開展各種球類運動,可促使全身循環,有助神經反射功能恢復。

3.營養療法:使用各種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有助於神經功能恢復。

4.外科治療:如交感神經節阻斷療法、封閉療法。

5.藥物治療:西醫多選用煙酸、地巴唑、海特琴等末梢血管擴張劑,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中醫中藥治療多採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鎮靜止痛類藥物,如四妙勇安湯、舒筋活血片、複方丹參和參桂再造丸等中成藥,療效顯著。也可選用丹參、降香、川芎、當歸、雞血藤等中藥進行治療。

疾病預後

手臂振動病無法治癒,通過治療可改善預後,少數患者遺留周圍神經病變、肌肉萎縮等病變。

疾病預防

目前對手臂振動病尚無特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因此,手臂振動病重在預防。

有關手臂振動病干預措施特別是早期干預措施的研究,近年來鮮見報導。實驗和臨床研究均表明,手臂振動/局部振動可致實驗動物及作業工人體內縮血管物質(內皮素、血管緊張素)水平的升高,可否在早期即讓作業工人套用內皮素抑制劑或轉換酶抑制劑(該類製劑可降低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或套用 精氨酸等(為一氧化氮的前體物,可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後者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以延緩或降低手臂振動病的發生;手臂振動作業工效學的研究目前少見,如不同工種、不同振動工具工作時振動強度(尤其最大加速度軸向振動強度),人機界面的設計等,尚需深入研究。用於識別和評價手臂振動病的試驗方法,如振動負荷試驗、冷水復溫試驗等,也有待在套用中進一步完善和規範。

①控制振動源。應在設計、製造生產工具和機械時採用減振措施,避免產生共振現象。使振動降低到對人體無害水平。

②改革工藝,採用減震和隔振等措施。如採用焊接等新工藝代替鉚接工藝;採用水力清砂代替風鏟清砂;工具的金屬部件採用塑膠或橡膠材料,減少撞擊振動。

③限制作業時間和振動強度。

④改善作業環境,加強個體防護。工人操作時使用專用的防振手套、減振座椅等個人防護用品,並注意手部和全身的防寒保暖。

⑥加強健康監護和日常衛生保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保護易感人群

⑦限制振動作業時間和作業強度,縮短接振時間,使4h等能量頻率計權加速度有效值ahw(4)控制在6ms-2,避免疲勞操作,注意休息,做到勞逸結合,每作業2〜3h應活動一下全身。

⑧平時經常做好手臂和手指的鍛鍊,改善局部的神經功能及血液循環。加強營養,經常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C等。

飲食注意及疾病護理

1.忌食高脂食品,如肥肉、動物脂肪、油炸食品。

2.忌菸酒,菸酒可刺激神經興奮,不利於病情恢復。

3.忌辛辣、辛熱食品,如辣椒、芥末、羊肉等,久食會不利於病情康復。

專家觀點

職業性振動病為法定職業病。振動病一般是對局部疾病而言,也稱職業性雷諾現象、振動性血管神經病、氣錘病和振動性白指病等。振動病主要是由於局部肢體(主要是手)長期接觸強烈振動而引起的。長期受低頻、大振幅的振動時,由於振動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皮膚分析器與外周血管循環機能改變,久而久之,可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早期可出現肢端感覺異常、振動感覺減退。主訴手部症狀為手麻、手疼、手脹、手涼、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間發生;其次為手僵、手顫、手無力(多在工作後發生),手指遇冷即出現缺血發白,嚴重時血管痙攣明顯。如果下肢接觸振動,以上症狀出現在下肢。 振動的頻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動作用於人體的主要因素,氣溫(寒冷是促使振動致病的重要外界條件之一)、噪聲、接觸時間、體位和姿勢、個體差異、被加工部件的硬度、衝擊力及緊張等因素也很重要。

職業病以預防為主,工作中應加強個人防護,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輕度手臂振動病調離接觸手傳振動的作業,進行適當治療,並根據情況安排其他工作。 中度和重度手臂振動病必須調離振動作業,積極進行治療。

診斷要點

振動病是人體長期受振動所致。常以手麻、脹、痛、涼、手掌多汗為主要症狀,其次是手顫手無力等不適。在冬季寒涼條件下發作時突然出現手指麻木、冰冷、蒼白、形如白蠟、界限分明的雷諾現象,局部取暖加溫後可轉為紫紺,伴發脹,刺痛。嚴重者肢端血管閉塞,側支循環血供不足者手指末梢可發生壞疽。病程長者,可有骨質變性。神經衰弱症狀主要是由振動產生噪音引起的頭昏、耳鳴、重聽、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飲食療法

方1鮮生薑10~15克,切成厚片,紅棗20枚,粳米或糯米150克,同煮為粥。作早餐。

方2瘦羊肉150克,鮮生薑8~12克,蔥2根,粳米150克,羊肉切塊與姜、米同煮粥,加鹽、蔥花調味。寒冬臘月早晚各服一碗。

方3當歸、鮮生薑各50克,二味布包與瘦羊肉l咖克文火燜熟爛,去藥渣,加桂皮、茴香末少許,分次食肉喝湯。

方4羊脊骨2條(槌碎),桃仁10~15克,川芎10克,藥用布包共煮湯。去藥渣入蔥、薑末、食鹽調味,服湯。

相關病例

振動病振動病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黃光民主任醫師警告說:“長期的強烈振動可引起一種叫做‘振動病’的職業病。”市場上各種品牌的甩脂機價格2000元至4000元不等。據了解,甩脂機在各大健身器械專賣店、電視購物都很熱銷。某品牌的銷售人員說:“甩脂機大概是5月份上市的,目前在減肥器械里賣得最好,人們這個店今天上午就賣了三台。”

在藍島大廈的健身器械區域,當記者詢問某品牌銷售人員使用時有何禁忌,她只說,“嚴重高血壓、嚴重心臟病的人不適宜用。”記者站在一台甩脂機上體驗時,感到從腹部以下的脂肪都在劇烈“顫抖”,振動幾分鐘後,胃部開始出現不適,就像犯胃病時一樣脹痛,還有膝關節也抖動得很難受。

黃光民說,長期的強烈振動可引起一種叫做“振動病”的職業病,常見於風動工具和電動工具作業者。“有關醫學資料顯示,劇烈的全身振動可引起內臟位移,甚至造成機械性損傷;還可抑制機體胃腸蠕動和胃酸分泌,產生上腹飽滿、脹痛等胃腸道症狀,胃腸道疾患高發;如坐姿接觸全身振動,還可導致脊柱肌肉勞損和椎骨退行性病變、椎間盤脫出症等高發;女性接觸全身振動,可出現經期延長、經量過多和痛經以及子宮下垂、流產及異常分娩率上升。”醫院現在沒有收治由甩脂機造成人體損害的病例,但並不等於將來沒有。由於劇烈振動可能對骨關節、韌帶、肌肉造成損傷,建議老年人和一些疾病人群最好不用使用甩脂機。。

相關書籍

振動病振動病

書籍名稱:《振動病及其防治》

作者:酈明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3

ISBN:730201966

包裝:平裝

頁數:176

內容提要:本書對振動、噪聲造成的振動病的起因、病理、診斷及治療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並對這種職業病的國內外調查情況作了介紹及綜述;對振動病的防治對策,特別是國外的防治經驗,用人機學的觀點,做了重點剖視。還介紹了振動病的有關國際標準及允許衛生劑量。本書可供有關工廠、研究所的技術、管理及醫護人員和職業病工作者參考,也可用作大學生及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求醫網振動病專題

振動病振動病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