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創作背景藝術家 | Agesander、Athenodoros及Polydorus |
年份 | 公元前20年-160年 |
類型 | 大理石雕刻 |
現藏於 | 梵蒂岡博物館,梵蒂岡 |
雕像的創作年代眾說紛紜,從公元前20年到公元160年。從羅得島發現的Lindos雕像上的銘文表明Agesander和Athenedoros生活的年代為公元前42年之後,因而公元前42年至公元前20年為拉奧孔雕像的創作年代較為可信。
雕像當初可能是為一古羅馬富戶的居所而作,於1506年在尼祿皇帝(54年至68年在位)的金屋遺址附近被發現,表明雕像可能曾為尼祿所有。雕像也曾在提圖斯的宮殿擺放過。雕像出土後不久就被熱衷古典藝術的教皇儒略二世所收羅,並放置在梵蒂岡的Belvedere花園(現為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
復原
發現雕像時,拉奧孔的右臂以及一個兒子的手、另一個兒子的右臂均缺失,導致藝術家與鑑定家們對於缺失部分的原有情形爭辯不休。米開朗琪羅認為拉奧孔的右臂應該是彎向肩頭,而其他人則認為右臂伸向空中的姿態更有英雄氣概。教皇組織雕塑家們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競賽,拉斐爾作為評判。最終手臂伸展的方案勝出並被安裝到雕像上。1957年,L. Pollack 在羅馬的一處建築工地上發現了缺失的拉奧孔右臂,其正如米開朗琪羅所主張的那個姿勢。這條右臂現在已經重新安裝到雕像上,之前裝上去的兒子們的手、臂也都被移除。拆裝過程中,人們發現斷面、鑿痕以及金屬的榫頭、榫口表明雕像最初比文藝復興時代復原出來的情景更為緊湊,更像立體的金字塔形狀。為人所熟知的更開放、更為平面排列的形狀“明顯應歸因於羅馬帝國時代、文藝復興及現代的工匠們的一系列重新創作”。
雕像有許多複製品,其中很著名的一座安置在羅得島馬爾他騎士團的大殿中。很多複製品還保留著手臂伸展的姿勢,但羅得島那個已經改正了。
影響
拉奧孔雕像的發現,對義大利雕塑家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眾所周知,米開朗琪羅曾被雕像的龐大規模以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古希臘美學,尤其是其對於男性體格的表現所深深吸引。拉奧孔的影響在米開朗琪羅後期的作品中明顯得到體現,例如他為教皇儒略二世墓所作的反抗的奴隸與垂死的奴隸。雕像所表現的悲劇性的高貴成為萊辛關於文學與美學的著作的一個主題,該著作是早期藝術評論的經典之一。佛羅倫斯雕塑家 Baccio Bandinelli 受教皇利奧十世之命為雕像做一個複製品。Bandinelli的版本通常會被複製成小型的青銅像,其原件現存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查看)。為弗朗索瓦一世所作放置於楓丹白露宮的青銅像,是在 Francesco Primaticcio 監督下從原件翻模澆鑄的,現存羅浮宮博物館。
一座木雕戲仿了拉奧孔雕像,用三隻猿猴替代了三個人物,這也許是步提香的後塵。這種做法常常被解釋為譏諷 Bandinelli 的拙劣複製品,但也有人說是對當時人與猿猴在解剖上的相似性爭論的一種看法。
1799年,當拿破崙·波拿巴征服義大利之後,雕像的原件被運送到巴黎,並放置於羅浮宮中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拿破崙博物館中。隨著拿破崙的倒台,雕像於1816年由英國人還給了梵蒂岡。
藝術的理想
普林尼將拉奧孔稱為:“超越所有之前產生的繪畫與雕刻藝術的作品”,這種宣稱拉奧孔雕像是最偉大的藝術作品的說法導致了長期以來的爭論。溫克爾曼寫到目睹死亡與失敗情景卻從中欣賞藝術美的矛盾處境。在爭論中最具影響力的論點來自萊辛的《拉奧孔:論繪畫與詩歌的局限性》,書中通過對雕像和維吉爾詩篇的比較,論證了視覺與文字藝術的區別。他認為藝術家不可能實實在在地描述犧牲者肉體上的苦難,因為這過於痛苦。從而他們只能在描述苦難的時候仍然保持美感。威廉·布萊克的插圖畫拉奧孔以最不平常的方式參與了論爭,他環繞圖像的四周以幾種文字、向多個方向寫上註解。布萊克將雕像描繪成對已失傳的以色列原作的平庸拷貝,說它是“三個羅得島人拷貝了所羅鬥神廟中的耶和華與他的兒子撒旦與亞當雕像,然後附會上特洛伊的自然或歷史事件”。這表明布萊克認為對於古代希臘和羅馬藝術的模仿是對創造性想像力的破壞,而且與猶太教-基督教注重精神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這種古典雕像表現出平庸的自然主義。1940年,Clement Greenberg撰寫了Towards a Newer Laocoön一文,提出抽象藝術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種可相匹敵的理想形式。文章的題目2007年被 Henry Moore 基金會用作一個展覽的標題,展出了現代藝術家們受雕像的影響而創作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