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利奧十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教皇,在位期間:1513年3月9日—1521年12月1日,是教皇譜繫上第219位教皇。相對於人稱愛神的亞歷山大六世和戰神的尤利烏斯二世,他被羅馬人稱為“智慧之神”。
利奧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幸運,他是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洛倫佐·德·梅第奇的兒子,童年時代受過很好的教育,8歲成為大主教。公元一四八八年,當他十四歲時,他的姊姊嫁給了教皇英諾森八世的兒子,他也就在這時候被升為樞機,曾三次參加過教皇選舉。第一次義大利戰爭期間,查理八世南下那不勒斯,薩沃納羅拉在法軍支持下推翻美第奇家族的統治,他藉助阿拉貢斐迪南二世軍隊的力量重新使家族控制佛羅倫斯,成立了托斯卡納大公國。他讓弟弟出任政府首腦,自己躲在幕後控制。三十八歲時被選為教皇。
當他被選為教皇時,還不過是個輔祭,所以連著接受神父和主教的神品,然後才舉行教皇的加冕就職典禮。我們知道佛羅倫斯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而他父親美第奇又不遺餘力的推行文藝復興,利奧從小生長在宮廷里,所以自小就養成了對文藝的愛好,尤其愛好音樂、詩文和戲劇,他對任何學者也都有求必應,凡是給他獻詩獻文的都能獲得金錢的酬報,他身邊常帶著一個紅色的絲絨袋,裡面裝滿了錢幣,隨時準備分贈給向他有所求的人,因此也有了“太陽王”的名號,而梵蒂岡教廷經常有音樂演奏會,甚至他身邊還有樂隊,隨時待命表演,他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卻不知道如何去應付他所活著的年代,相傳說,他被選為教皇后,就曾對他的弟弟說,“天主既然給我教皇的職位,就讓我好好地享用它吧”。
利奧十世相當幸運,亞歷山大六世所恢復的教皇國,由尤利烏斯二世善加管理和努力擴展,而利奧十世從尤里烏斯的努力下偷取了一部份聲譽。他雖然在道德方面從來沒有什麼玷污,在教皇的任內,他虔誠地完成宗座的職守,但是他在教廷內的私生活,卻看不出他有內修的精神。每一年的秋天,他總率領浩浩蕩蕩的打獵隊伍,離開梵蒂岡宮出外去打獵,而那個村莊就可以獲得比豐收之年更多的利潤。教皇利奧君王一般慷慨,已經流於揮霍,不到兩年,前任教皇留下來的積蓄已經花光,他花掉了三代教皇的錢,一是吝嗇的前任教皇所留下的財產,二是當時教廷每年固定的收入,三是將來要為他清償債務的繼承者的收入,使得教廷的財務頓時陷入枯竭,他為了繼續完成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工程,也就不得不頒布大赦,結果是導致北方有了大變亂,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張貼神學論題,引發出一連串的宗教革命,在尤里烏斯的時代,教會的病勢已經很重,但是尚未病入膏肓,到了利奧十世的時候,已經是無藥可救了。然而當時的羅馬教廷對這個情勢並不重視,在歡笑與舞蹈聲中,蹣蹣跚跚地走向深淵。利奧十世不僅是耗盡了教廷的財源,而且也失掉了尤里烏斯第二辛苦得來的政治資本,利奧十世一直自稱為“和平的教皇”,為了和平他不惜犧牲一切。
法王路易十二在一五一五年去世後,由年僅二十歲、野心勃勃的弗朗索瓦一世繼承王位,他立刻採取武力行動,想要奪迴路易十二所失掉的米蘭公國,一五一六年米蘭公國戰敗,與法國簽訂《永久和約》。法蘭西斯一世占領了米蘭,他的下一步就是向南攻取那不勒斯,而教皇國就是他的必經之地。利奧自知不能用武力與他對抗,於是改用外交智慧好能取得法蘭西斯的歡心,利奧一方面承認法王在米蘭的既得主權,一方面又任命法王為羅馬教皇和美第奇家族的保護人,利奧還在當年和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條約,除了很少的修改之外,幾乎全照一四三八年法國所公布的《布爾熱國是詔令》,把法國境內許多重要城鎮神職人員的委任權交給法王,法王也就從此成為法國教會的統治者,這個條約一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才失去效力。當然造成了法國教會更走向獨立,同時也因為高級神職,像主教、修道院院長是由法王任命,被任命的又多為貴族的子弟,結果,造成了法國的神職界分成高低懸殊的兩個派別,彼此之間逐漸發生了妒嫉和誤會。不過,從教會的角度來平心而論,1516年所簽的條約,也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這話怎么說呢?那就是在宗教革命以後,法國的教會沒有如同日爾曼或英格蘭一樣受到嚴重打擊,還得歸功於法國政府有力的措施,這話又怎么說呢?因為法王既然成為法國教會的統治者,就政治立場來說,他是不願意和羅馬斷絕關係的。他也不願意容忍天主教的信仰受到任何改變。到以後的法國亨利四世在即王位之前,原是改革派的新教徒,但他當了法國國王之後,就改信羅馬天主教,這可以說是一五一六年的條約逼使他不得不如此,這個條約能夠產生如此有利於教會的效果,原不是利奧所能預料得到的,當他與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條約時,他唯一所顧慮的是如何平安無事地維持教皇國的現況和美迪奇家族的利益。
文藝
1513年,新教皇利奧十世繼位。與朱理二世一樣,也聘請名藝術家為他歌功頌德, 繪製壁畫。利奧十世要求拉斐爾為他的梵蒂岡辦公室作壁畫。這使拉斐爾窮於應付,後來他 不得不招收大量徒弟以為幫手。有些大構圖壁畫就是由他起草讓學生們繪製的。然後再由拉 斐爾作些修改與潤飾。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礙了拉斐爾的獨立構思,但肖像畫必須由 他親自去完成。 這是拉斐爾在去世前3年完成的一幅傑作。從1518年開始畫,至第二年正式完稿。 畫上的三個形象呈垂直式端坐姿勢,但臉部轉側的角度不同。光線是從右邊射來,人物的受 光範圍不一樣,從而構成了人物空間的深度感。主要人物是利奧教皇。從教皇身上的猩紅色 披肩,到桌布的紅色與桌上的書本雜物,紅色被漸次地分成四個層次。它們又被背景上那一 大片大理石般冰冷的暗影所調和。 教皇形象被刻畫得較為細緻,他手持放大鏡,在閱讀一本用細密畫裝飾起來的大手抄本。 目光凝滯,兩手自然地擱在桌邊。據說,利奧十世對人文主義哲學很感興趣,平時也愛從古 典哲學中尋求真諦。教皇那張浮腫的臉,顯露出疲憊的精神狀態。拉斐爾似乎洞察這一切, 以神來之筆把人物對經學與哲學矛盾的痛苦思索的精神刻畫得很透徹。據史料所述,拉斐爾 對這位教皇一度懷有期望,因而對他表示異常的謙恭。1519年,拉斐爾在致利奧十世教皇的一封長信中曾這樣說:“很多教皇有您老人家的這種稱號,但是從來不象您那樣具備如 此偉大的學識、勇氣和精神……有許多教皇只知肆意破壞,歪曲古代教堂、雕像、凱鏇門等 建築……而您首先要考慮的應是關懷那些不多的建築如何得以保全,它們是古代祖國和偉大 的義大利的光榮。”從這一段話中,使我們理解拉斐爾之所以敬重這位教皇的原因,是在於 期望他能珍惜古代文物,不再像前任那樣肆意破壞和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