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手機已經成了廣大市民不可缺少的通訊工具,隨之而來的簡訊文化也被人們稱為“拇指文化”,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有空發簡訊給我!”這是如今“拇指文化”時代司空見慣的一句話,發手機簡訊已成為青年人時下最為流行的溝通方式。
據統計,平均每天超過3億條簡訊在中國傳送。越來越多的“拇指文化”追隨者認為:有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打個電話沒有必要,倒不如發個簡訊來得實在。並且發簡訊不受環境、地理等因素的制約。一位簡訊迷認為:簡訊比較含蓄,有些在電話里不便表達、當面又開不了口的話,通過簡訊就能傳達。而且大小節日期間朋友相互間的祝福,得以真誠的傳遞。更有種類多多的幽默簡訊,搞笑圖片可以在簡訊迷之間頻繁交換。手機簡訊就是一種溝通的介質,早已融為生活的一部分。
大部分人認為收、發簡訊本身是一種享受。當收到朋友發來的問候簡訊時,就會得到心靈上的慰藉,感到幸福的存在。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總感覺空蕩蕩的。有了簡訊就可以隨時隨地和父母、朋友聯繫,維繫著親情和友情。現在的簡訊類別非常多,有道歉、祝福、勉勵、慶賀、問候、幽默、生日、節日,當壓力大的時候,有時讀到一些勵志和鼓勁的簡訊,就能精神大振;讀到幽默的簡訊,也能減減壓。
歷史背景
簡訊業催生拇指文化
1992年,當世界上第一條簡訊在英國沃爾豐的GSM網路上通過電腦向行動電話傳送成功的時候,沒有人預料,當初這項運營商為解決手機話費過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務,接下來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中國於1998年開通手機簡訊業務,短短數年,簡訊由純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聲音、圖片、文字為一體的多媒體轉變。二000年始,中國簡訊業務步入快車道,六年增長三百倍,2006年達到三千億條,以最低資費每條零點一元計算,收入超三百億元。簡訊業務快速增長的同時,彩信、IVR、WAP等業務隨著多媒體手機的普及,同樣高速發展。手機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手機報、手機部落格、手機移動書城、手機QQ、手機電視蓬勃興起,“手機閱讀”蔚然成風。
由通信運營商支持背景的“e拇指文學藝術”此類內容供應商應運而生。發端於“全球通”簡訊文學賽事的“e拇指文學藝術網”,於2006年8月建起集手機上網、簡訊、彩信為一體的平台,形成“手機文聯”、“拇指日誌”等核心產品,並融“拇指論壇”、“線上交友”“信報段子”等娛樂性功能。
拇指文化喚醒拇指功能
人類學者也發現,過去被人認為又粗又短,缺乏創造力的拇指,在這個電玩時代,竟然變得粗壯有力,反應神速的多面手。如果說,是拇指開創了電玩時代,手機也開拓了嶄新的拇指文化。發明用十根指頭打鍵盤的西方人,不得不承認,過去他們是低估了拇指的能耐。拇指文化出現之後,人們開始改變過去對拇指的偏見。比如,英文的“thumb”,原本是說拇指“笨手笨腳”(all thumbs)的,現在卻不得不對它刮目相看,因為它協助人們可以一手拿手機,同時只用其中一根拇指,就可以撥手機號碼,發出信息。由於拇指的快而有力,人們按鍵盤的速度,幾乎可媲美用口說話,使電話不單可聽、可讀,還可看。
發展經歷
從亞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轉變
對於手機在國內的普及情況,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高級編輯、首屆中國手機文化盛典主體活動總導演王冼平用了一個形象的對比:“中國的手機用戶是6.8億,而央視春晚在收視率最高時段的收看人群是1億多,可見,手機已經成為最大的傳播平台。手機文化也不再是停留在幾年前的亞文化概念,而是已經發展成了一個主流文化。” 同樣認為手機已經滲透到大眾生活的復旦大學中文系秦耕教授,用了一個縱向的對比例子。他說:“當年賈平凹的小說《廢都》出版,許多人因為書中有諸多‘小段子’而競相購買乃至一時‘洛陽紙貴’,如今多半不會再發生這個情況,是因為大家的手機早就習慣接收和存儲‘段子’笑話了。”手機在大眾生活中的普及,也帶來了民俗文化的改變。與會專家指出:“中國人逢年過節有問候親朋好友的傳統習俗,以前是通過信件、賀年卡等問候,如今基本上被簡訊取代了。”
隨著手機迅速普及,手機文化及其不斷開拓延展的內容產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形態。2009年8月,經文化部批准,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主辦的2009首屆中國手機文化盛典在上海正式拉開帷幕,各專家學者也在手機文化高峰論壇上紛紛為“大拇指文化”搭脈。
從科技商機到文化商機的轉變
越來越多的機型被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功能得到開發,作為科技成果的手機擁有的無限商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另一方面,由科技商機延展出的手機文化商機也日益被人們所重視。馮小剛的電影《手機》取得高票房,離不開電影的創意,更離不開人們對手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心領神會”。此外,手機攝影、手機音樂、手機文學、手機報、手機電視劇等一系列新興手機文化樣式也逐漸成熟,被人們接受。有專家表示,手機本身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在社會交際與情感溝通中,手機在成為人們記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活點滴的載體同時,由手機引發的千家萬戶的故事更成為文學創作取之不竭的素材。
從“灰色”到“綠色”文化的要求
“大拇指文化”的大眾性和方便性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大量手機號碼以非合理的方式被“倒賣”掉,無數垃圾廣告簡訊和垃圾廣告電話充斥其間,讓許多手機用戶不堪其擾。此外,當手機成為節日問候等民俗傳承的新載體的同時,為圖省事而發的大量雷同的“群發簡訊”或者“轉發簡訊”,也間接“省”掉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情感。這些也漸漸成為手機文化的“灰色”地帶,因此,各專家學者建立營造手機的綠色文化。
綠色文化離不開禮儀,手機也可以成為一個全新的綠色視窗,通過手機特有的“大拇指文化”,讓未來的世界蹺起大拇指來肯定中華文明。
負面問題
產生手機依賴
“平時明知沒有簡訊或來電,我也會時不時地翻出手機看一下。”南開大學學生的一份調查顯示,73.2%的受訪大學生手機用戶認為自己出現了上述“症狀”。調查者指出,“拇指文化”促成了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心理。課題組對“手機依賴”的定義是:使用手機(簡訊息)作為其人際互動主要手段的群體,存在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
“手機依賴”的表現隨處可見:總把手機帶在身邊,否則就心煩意亂;當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會感到不適應;總有“我的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甚至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作自己的;當手機無法連線網路、收不到信號時,會產生焦慮和無力感,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經常下意識尋找手機,不時掏出查看等等。 曾有心理專家將手機依賴視為一種具有典型症狀的心理疾病,將其命名為“手機依賴症”。南開大學學生課題組認為,“手機依賴”應該被視為一種社會現象而非心理疾病。這份調查還顯示,那些性格外向、待人熱情、好交際的大學生,對手機和簡訊的依賴程度反而更高,即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與其個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
垃圾簡訊影響生活
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騷擾簡訊,包括無聊、黃色、惡意等騷擾信息,影響人的生活情緒;第二個就是電視上的簡訊投票等商業簡訊參與活動,容易讓人意外損失話費。
製造假信息
“拇指文化”總體上主流健康,但虛假信息、商業詐欺、流言蜚語、庸俗圖文等不良簡訊時有泛濫,頻頻騙人、坑人、擾人,甚至害人。2007年,謠言簡訊致使海南香蕉大量滯銷,價格暴跌,損失數億元。南昌“愛滋牙籤”“太湖水致癌物超標”等簡訊,均引起當地一時恐慌,不良簡訊已成為民眾深惡痛絕的社會公害。
管理措施
淨化手機語言環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守文明規範的氛圍,僅靠“軟約束”來淨化“拇指文明”還是不夠的,還需創建優良的法制環境,揮出法律利劍,斬斷虛假簡訊的鏈條。
美國除有行業行為準則外,2004年開始實施適用於電子郵件、移動簡訊的《反垃圾郵件法》,違法者最多可被判5年監禁和課以最高600萬美元罰金。私人間傳送“黃色笑話”類簡訊,也要冒被起訴的危險。日本自2002年7月實施《特定電子郵件法》,主要是限制以廣告和宣傳為目的的手機簡訊,嚴禁未經收信人同意的發信行為。法國在制定嚴格的手機市場管理法之外,還建立完整的手機犯罪管理體制,依靠民眾舉報,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打擊非法簡訊。
在中國,2007年9月,中央文明辦和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手機簡訊文明公約》,旨在正確引導日益流行又問題突出的“拇指文化”。簡訊傳播中的不道德現象,也考驗著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及應對能力。一方面,“拇指文明”在全社會需要倡導,另一方面,媒介、運營部門更有責任進行信息監管及過濾,不能唯利“放行”。除公約自律外,還需要行業立法,在手機簡訊文明公約之上,更懸著一條不文明者望而生畏的“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