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對掌肌

拇對掌肌

系手部肌肉的外側肌群之一。

一、解剖結構

1、拇對掌肌起於屈肌支持帶及大多角骨,止於第1掌骨橈側,主要功能為使拇指對掌,由正中神經(C5~T1)支配活動。

2、拇對掌肌位於魚際淺層,供養動脈的來源與穿入部位分布於魚際淺肌的動脈,來自行經該肌附近的動脈支,即橈動脈掌淺支、第1掌骨背動脈(拇指背動脈)、橈動脈的直接小支、拇主要動脈肌支及其尺側終支、掌淺弓和掌深弓的分支。動脈由肌的近,遠兩端和兩緣,兩面穿入肌內,大多數是一個來源動脈的支,經由肌的一端或一緣入肌,少數標本在肌的一端或一緣有兩個來源動脈的肌穿入,稱為雙源支,也有少數標本,肌的某一端或緣未見動脈穿入,為缺如。由近端入肌的動脈主栗來自橈動脈掌淺支,管徑粗大,外徑平均都大於0.5mm。由肌遠端穿入的動脈,大多數是拇主要動脈或其尺側終支所發返行向上的小支。拇短展肌的尺側緣、拇短屈肌的橈側緣和拇對掌肌的尺側緣相鄰近,橈動脈掌淺支向下行程中,發支經此比鄰區穿入各肌。拇主要動脈緊鄰第1掌骨下行,發出一組肌支向掌側進入拇對掌肌的背面,管徑平均為0.43mm,穿肌點在拇對掌肌附著於第1掌骨橈側緣附近。這一組肌支較為粗短,位置深且緊靠掌骨,拇指深部手術中需加以保護,避免損傷。

二、相關臨床研究

拇對掌功能

1、拇指對掌是人類手的三大功能之一,包括拇指外展、旋前和屈曲,最後拇指指腹與其他手指掌面相對。

2、拇指對掌是個複雜的聯合運動,主要關節及作用:拇指腕掌關節(大多角骨與第1掌骨底組成),不僅可以屈曲、內收和外展、對掌運動,還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旋轉運動。協作關節:拇指掌指關節及拇指指間關節,系與腕掌關節聯合運動,甚少獨立運動。

3、參與拇指對掌功能的肌肉

⑴主要肌肉及動作:拇指對掌肌,具有掌側外展與前推、旋轉作用;拇短展肌,具有掌側外展、旋轉作用。⑵協作肌肉及作用:拇短屈肌有前推作用;拇收肌有內收作用;拇長伸肌有後退作用;拇長屈肌有前推作用;拇長展肌、拇短伸肌具有外展與旋轉時穩定作用。

4、拇指對掌功能損傷的病因學:各種原因造成魚際肌(主要是拇短展肌和拇對掌肌)損傷、正中神經損傷(影響返支功能)或拇指關節(主要是腕掌關節)損傷都可能引起拇指對掌功能癱瘓。

後天性原因:(1)各種可能引起低位正中神經損傷的原因,包括外傷和神經卡壓等,此種情況尤其是外傷性正中神經損傷是最主要的原因;(2)大魚際肌外傷性缺損或瘢痕攣縮;(3)前臂缺血性肌攣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上肢運動神經元疾病、麻風后遺症等造成的內在肌麻痹等。

先天性原因:有先天性拇指發育不良,拇展肌或對掌肌缺如。

5、拇指對掌功能重建的方法

5.1固定型拇對掌形成術:有以下三種術式:(1)第1腕掌關節對掌位固定;(2)第1、2掌骨間對掌位骨橋固定術;(3)第1掌骨與拇指近節指骨對掌旋位截骨固定術。其適應證為:(1)拇指對掌功能障礙主要是受骨關節病變所致者(隨著人造關節的臨床套用,此項固定術已漸廢用);(2)運動型拇對掌成形術失敗者;(3)骨關節功能雖好,但缺乏動力肌供移植者。

5.2運動型拇對掌形成術:利用肌腱移位重建拇對掌功能。傳統方法術式不一,但有些術式由於不符合生物力學和生理功能,已被淘汰。肌腱移位的基本要求:(1)關節被動活動度需正常;(2)供體肌肉的肌力;(3)供體肌肉的範圍;(4)移植的方向;(5)如有需要,滑車的位置和性質;(6)移植物的組織床;(7)選擇性的骨融合術以簡化多關節系統。

5.3顯微外科方法重建,拇指對掌功能:拇指對掌功能顯微重建的手術方法主要是採用帶血管神經蒂或吻合血管神經的小肌肉移植,及運動神經移位修復大、小魚際肌支損傷。帶血管神經蒂的小肌肉移植系指小指外展肌移位修復;吻合血管神經的小肌肉移植主要取材於足部的小肌肉,多以肌皮瓣形式切取和移植,包括趾短伸肌、趾短屈肌和拇展肌移植修復。運動神經移位修復系指採用前臂骨間掌側神經移位修復大魚際肌支或小魚際肌支損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