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蔡元培

抗戰時期的蔡元培

蔡元培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抗戰時期的蔡元培抗戰時期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是“現代中國知識界的卓越前驅”。他一生致力於民族革命,爭取民主自由。在中華民族的危亡時刻,他和大批愛國志士一起,為抗日救國竭盡全力。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進程,抗日救國成為中國人民的頭等大事。面對日本的囂張氣焰,蔡元培主張堅決抵抗,對人民民眾的抗日愛國運動表示同情和支持。他痛恨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張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他提出,要充分保障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的民主權利,聚集並培養人才,保護民族精英。他把爭取民權的鬥爭,看成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始終堅持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傳統,不顧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和高壓政策,挺身而出,發起組織民權保障同盟,為爭取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反對國民黨肆意摧殘民權的法西斯暴政而進行堅決的鬥爭。

1933年5月,蔡元培應邀在上海青年會舉辦的國恥紀念會上發表題為《日本對華政策》的演講,就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進行深刻的分析和揭露。1936年,他在鄒韜奮主編的《生活星期刊》上發表《墨子的非攻與善守》一文,借墨子的《非攻》篇和“止楚攻宋”的故事,讚揚墨子的反侵略精神,立場鮮明,正氣懍然,為宣傳和準備抗日盡到了自己的力量。

抗戰時期的蔡元培抗戰時期的蔡元培

盧溝橋事跡爆發後,蔡元培做詩《七月二十八日感事》,希望全民抗戰,盡滅日寇。

為戰勝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上都比中國強大得多的日本,蔡元培提出科學救國振興中華。發展科學事業,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他認為,近代西方國家之所以繁榮強盛,都是因為學術人才輩出,科學昌明發達的結果,一個沒有科學,知識蒙昧和經濟落後的民族,也就沒有國防。他滿懷民族自信心,認為只要踏踏實實,埋頭苦幹,就能產生出與巴斯德愛迪生等相匹敵的大科學家大發明家。他常常告誡學生,在關心國難大事,從事救國運動的同時,還要力學報國,振興中華,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狀況,免遭帝國主義欺凌。他經常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話勉勵中央研究院同仁,要他們堅守崗位,盡忠職守,為發展祖國科學而獻身。他在中央研究院延攬專家學者,在一些學科中開展研究,並取得成績,提攜扶掖了李四光竺可楨陶孟和趙元任任鴻雋丁西林翁文灝董作賓傅斯年等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培養了不少科學研究人才,為中國科學研究事業起了奠基作用。

蔡元培的抗日救國主張,以及反對國民黨倒行逆施的正義行動,受到共產黨人和其他進步人士的歡迎和讚許。1936年9月,毛澤東致書蔡元培,稱讚他的愛國進步主張,希望他為抗日救國偉大事業而繼續努力。為了全民抗戰,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蔡元培對此感到由衷高興,他欣慰地說:“猶欣欣然以國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國難,為國家民族之大幸”。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蔡元培舉家遷居香港。他時刻關心時局,憂念國事,痛心山河破碎,大片國土淪亡,熱烈期待全國軍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他積極參加以抗日為主題的愛國運動,曾擔任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的名譽主席,並用《滿江紅》詞牌,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作會歌,歌中洋溢深厚的愛國熱情,充滿了反侵略戰爭必勝的信心:

“公理昭彰,戰勝強權在今日。

概不問,領土大小,軍容贏詘。

文化同肩維護任,武裝合組抵抗術。

把野心軍閥盡排除,齊努力。

我中華,泱泱國。

愛和平,御強敵。

兩年來,博得同情洋溢。

獨立寧辭經百戰,眾擎無愧參全責。

與友邦共奏凱鏇歌,顯成績。”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因病在香港逝世。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他的高尚道德情操,深為世人敬仰。毛澤東讚譽他是“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來在他的輓聯上寫道:“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相關連結:

抗戰時期的文化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