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八路軍一二○師教導團和抗大總校一個大隊組建為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簡稱“抗大七分校”)。校址初設在山西興縣李家灣。1943年2月,抗大分校遷駐合水縣城關一帶,改辦為陸軍中學,5月復稱抗大七分校。5月17日,江隆基率領的晉察冀邊區抗大二分校1000多名學生,併入抗大七分校。1944年2月抗大七分校組建工作完成,3月至4月,校部遷駐華池縣東華池。彭紹輝任校長,張啟龍任政委,楊尚高任政治部主任,方富生任教育長。時有學員5200多人,編為3個大隊和1個女生隊。一大隊駐大鳳川,二大隊駐豹子川張岔,三大隊駐平定川,女生隊駐東華池。從本年冬開始,先後開墾荒地6萬多畝,挖窯洞690多孔,建房40多間,建成容納2000多人的大禮堂1座。主要開設政治、軍事、文化、專業技術課程,按學員程度進行分類教學。學員還選修俄、英、日等外語。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大批學員陸續分赴東北和華北等解放區。1946年夏,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抗大七分校停辦。抗大七分校在東華池辦學3年,留存米、谷等糧食7000多石(折合150多萬公斤),培養了5000多名軍事、政工幹部和初、中級通訊、測繪、文藝、醫務等人才。
文物保護
抗大七分校校部舊址尚存,有石窯洞三排,東西兩側有土窯洞數排,己被省、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