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壓形變

含水層組頂板埋深130—135m,底板埋深160—170m,厚度及顆粒粗細與長江河道分布有關。 富水性較好,單井湧水量一般1000—2000m3/d,古河床分布區則大於2000m3/d。 其中塘市及妙橋一帶的裂隙溶洞含水岩組,單井湧水量可達500—1000m3/d。

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與水力特徵,區內地下水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和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三大類,其中以鬆散岩類孔隙水為主,自淺至深可分為潛水、第Ⅰ承壓水、第Ⅱ承壓水和第Ⅲ承壓水。各含水岩組的水文地質特徵如下:

潛水含水層

區內廣泛分布。由全新統長江沖積及沖海相沉積而成,含水層岩性以灰—灰黃色粉細砂及粉土為主,底板埋深15—30m。以接受降水補給為主,水位埋深一般1—3m。

②第Ⅰ承壓含水層組

含水層主要由上更新統砂層組成,由於沉積環境不同,含水層的結構、岩性、厚度等水文地質特徵相差懸殊。在平面上可將其劃分成三個水文地質區,各區具體的水文地質特徵現分述如下:

古河床區:分布在大新—合興—南豐—東沙一線以北。含水層厚度一般60—70m。岩性以粉細砂、中砂為主,具上細下粗沉積韻律,結構比較鬆散,單井湧水量2000—3000m3/d。目前,該區的地下水開採強度較小,水位埋深在15m以淺。

漫灘區:分布在後塍—塘市—西張—港口一線以北、大新—合興—南豐—東沙一線以南,地層結構為砂與粘土混合結構類型,該區含水砂層由北向南逐漸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頂板埋深30—35m,砂層厚度9—12m,岩性以粉細砂為主,富水性較差。下段頂板埋深50—60m,砂層厚度40—50m,岩性以細砂、中細砂為主,分布比較穩定,單井湧水量500—2000m3/d。為現狀中地下水開採主要層位,目前水位埋深一般在20—35m之間,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在42m左右。

邊緣區: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區。下段砂層呈薄夾層狀發育分布,富水性差。砂層厚度一般在10m左右,岩性主要為粉細砂,單井湧水量普遍小於500m3/d,水質多為礦化度1克/升—2克/升的微鹹水。

③第Ⅱ承壓含水層組

含水層組頂板埋深130—135m,底板埋深160—170m,厚度及顆粒粗細與長江河道分布有關。含水層組砂層厚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減薄,岩性顆粒逐漸變細。區內西南部地帶因基岩隆起趨向缺失。富水性較好,單井湧水量一般1000—2000m3/d,古河床分布區則大於2000m3/d。在東北沿江地段,Ⅰ、Ⅱ含水層間水力聯繫非常密切。

④第Ⅲ承壓含水層組

含水地層為下更新統沉積砂層,頂板埋深一般大於170m,受古長江支流的控制,在樂余以北較穩定發育分布。

⑤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含水岩組

含水地層以石炭系、二疊系及三疊系灰岩組成,共分布有四個隱伏塊段。即塘市、妙橋、南沙—港區、鳳凰西部塊段,頂板埋深在40—120m不等。其中塘市及妙橋一帶的裂隙溶洞含水岩組,單井湧水量可達500—1000m3/d。水化學類型以HCO3—Ca型為主。

⑥基岩裂隙含水岩組

含水地層以泥盆系五通砂岩為主,主要分布在南沙及鳳凰一帶的孤山殘丘及周圍地區,地下水主要賦存在構造裂隙中,均一性較差。單井湧水量在構造帶可達100—500m3/d,其它地段則小於100m3/d。水化學類型以HCO3—Ca型為主。

1.2.3.2工程地質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