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隸屬於中國地震局,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試點工作單位;被教育部批准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工作單位。是中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學院始建於1975年,其前身是國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學校,1985年升格更名為“地震技術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為“防災科技學院”。截至2013年11月,該校坐落在北京東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600餘畝,建築面積16萬多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4億餘元;圖書館實體館藏23萬種,71萬冊。面向全國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餘人。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防災科技學院校園一角
防災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隸屬於中國地震局,是全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理、工、經、管、文等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學院始建於1975年,其前身是國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學校,1985年升格更名為“地震技術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為“防災科技學院”。學院坐落在北京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首都天安門東30公里的潮白河畔,930路公共汽車直達北京。學院占地600餘畝,建築面積15餘萬平方米。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餘人。

學院堅持向科研要質量,以科研求發展。近幾年先後承擔了各級科研教研課題200餘項。國內外公開發行出版的《防災科技學院學報》在地震系統和相關行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所刊文章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並榮獲首屆《CAJ—CD規範》執行期刊優秀獎。近年來,學院與中國地震局京區研究所對口共建,實現資源共享。作為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培訓基地,學院承擔著國家十五重點項目的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任務和數字地震觀測網路項目任務的培訓工作。常年聘請兩院院士和邀請國內外專家到校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多次派有關人士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歐洲國家進行教育考察,並與加拿大有關教育機構、新加坡民防學院等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三十多年來,學院為地震系統和社會培養畢業生2萬多名。學院培養的防災類畢業生中許多人已經成為技術骨幹、地震台台長、地震監測預報方面的專家和廳局級領導幹部;多人獲得各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及全國和省級勞動模範稱號。學院因此被譽為“地震系統的黃埔軍校”。今後,學院將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強化防災減災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不斷朝著我國防災減災事業的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中心、文化輻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目標邁進。

歷史沿革

防災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
1975年-國家組建“國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學校”。
1983年-學校遷至北京東燕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名為“國家地震局地震學校”。
1985年-國家批准組建“地震技術專科學校”。
1992年-更名為“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
2006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防災科技學院”。
2011年-被批准為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2年-被批准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
2013年-開始招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防災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00餘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職稱以上教師106名。專任教師中有110人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長期聘有外籍教師。學院有一支朝氣蓬勃、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和科技攻關計畫項目、“863”計畫課題、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地震科技星火計畫項目等多項高水平套用研發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學院積極參與防震減災工作,服務防震減災事業,在汶川、玉樹、蘆山地震等國內重大地震災害發生時,學院教師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應急救援與科學考察工作,為抗震救災作出了應有貢獻,已經成為能夠解決防震減災科學問題、承擔防震減災任務的重要力量。學院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實驗平台,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場、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減災規劃、城市震害預測、地震地質災害、地震觀測信息處理、地震前兆觀測儀器、災害風險與應急管理等8個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震減災科研體系,開展了相應的行業技術服務、社會服務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公共效益,為防災減災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教學設施

圖書館圖書館
學院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設施先進、齊全。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已達4200萬元。現有7個現代化語音室、54個多媒體教室、70餘個功能完善的專業實驗室實習基地、信息化程度較高的校園網、新建的標準化體育場、擁有藏書70餘萬冊和7種電子資源資料庫的現代化圖書館、英語調頻廣播覆蓋全院的語音調頻台和先進的非編系統和課件採集系統。學院教育教學設施完備,建有現代化圖書館、網路信息中心,室內體育館、游泳館、高標準運動場等設施。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4億餘元;圖書館實體館藏23萬種,71萬冊,電子圖書65萬種,中外文期刊1800餘種、報紙100餘種,電子期刊等各類資料庫28個,建有現代化圖書信息系統,建立了完備的文獻保障體系。校園網路系統全面覆蓋,能夠有力保障教育教學和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需要。學院建有地震科學、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術等多個實驗中心,有各類實驗室86個,擁有國內高校最先進、最齊全的地震監測類儀器;有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82個(含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

院系設定

2013年中秋迎新晚會2013年中秋迎新晚會
學院現設有10個教學系部、15個本科專業和13個專科專業。學院信息技術與地球物理專業、企業資源計畫管理專業已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專業,信息技術與地球物理專業還被評為國家級精品建設專業;有多門課程被評定為省部級精品課程。建有防災減災核心類專業:地球物理學、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公共事業管理(應急管理)等;防災減災支撐類專業:測繪工程、工程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通信工程等;防災減災拓展類專業: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英語、廣告學等。涵蓋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和經濟學等五大學科門類。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地球物理學

河北省高校新增重點發展學科:固體地球物理、地質工程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11月,該校建有省部級重點建設實驗室(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規劃與地震應急救援重點實驗室),與危機回響與管理信息系統國際研究協會簽署合作共建災害信息與應急管理系統國際合作實驗室。建有高教研究所、綜合減災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建設成果

2013年,該校共獲得各類科研項目8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2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教師資助計畫26項、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中國地震局政策法規研究課題8項、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畫項目(科技類)5項、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畫項目(人文類)8項、廊坊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畫自籌經費項目2項。
截至2013年11月,有49項科研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其中地震行業科研專項1項、技術服務項目1項、河北省科技計畫項目1項、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項、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21項、河北省高校科學研究計畫項目2項、防災減災青年科技基金6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15項。獲得專利17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11月,該校圖書館實體館藏23萬種,71萬冊,電子圖書65萬種,中外文期刊1800餘種、報紙100餘種,電子期刊等各類資料庫28個。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防災科技學院學報
學術刊物

該校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出版的《防災科技學院學報》在地震系統和相關行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所刊文章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並榮獲首屆《CAJ—CD規範》執行期刊優秀獎、教育部首屆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被列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遴選)刊物。

校園文化

校訓

校訓校徽
崇德博智扶危定傾

校訓解讀:
“崇德博智”,出自防災減災鼻祖張衡之《應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意為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之意,寓含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辦學理念。
“扶危定傾”,原意謂匡救危急傾覆中的國勢。《周書•梁御傳》:“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無方,方欲扶危定傾,匡復京洛”。既寓含辦學理念——培養經世安邦的棟樑之才(原義),又凸顯了辦學特色——防災減災、扶危救難(引申義)。訓導師生鞏固專業思想、立志獻身防災減災事業,報效國家、服務人民。

學院精神

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團結奉獻

校風

校風主題詞:仁愛、嚴謹、儉樸、擔當
“仁愛”,是中華民族的至高美德,作為從事防災減災公益事業的大學和師生,更應該具備助難濟困、扶危定傾的愛心仁德和公益精神。“仁愛”體現了學院的核心價值訴求和所肩負的特殊使命。
“嚴謹”、“儉樸”,是優良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是大學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學院精神“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團結奉獻”的高度概括。
“擔當”就是勇挑重擔、敢於負責,體現了大學人應該具備的強烈社會責任感。防災學院人肩負著特殊的使命——為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而奮鬥,更應該具備敢於負責的擔當精神。

現任領導

防災科技學院齊福榮

院黨委書記:齊福榮

院長:薄景山

副院長:鍾南才劉春平遲寶明、石峰

紀委書記:蘭從欣

黨委副書記:李軍

地理位置

學院坐落在北京東燕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河北省三河市)。學校的郵編地址有兩種,其一為北京東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郵編為101601,其二為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郵編為065201。電話也有河北省廊坊市的區號0316和北京市的區號010兩種。學校學生的集體戶口是河北省三河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