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工業
南北戰爭後,美國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工農業已經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新時期。 1894年,美國工業生產躍居世界首位。1900年美國工業產值約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0%。 1859年,美國製造業產值約為18.8億多萬美元,到1900年則達13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它的煤、鋼產量是英國和德國的總和。
在此期間,美國的農業也獲得大幅度增長。1870年總產值為24億美元,1900年上升到了47.17億美元。農業勞動生產率則增長了4-5倍。 美國生產的小麥占世界產量的1/4。進入20世紀以後,美國繼續保持著這種發展的強勁勢頭。從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工業增長了1倍以上。 鋼產量1900年突破1000萬噸大關,到1913年則達3100多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1%。這一年,美國工業生產占整個世界工業生產的38%,比英國(14%)、德國(16%)、法國(6%)、日本(1%)四國工業生產量的總和還多。
隨著經濟的長足發展,生產的集中和壟斷的程度也越來越高,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逐漸融為一體。到20世紀初,美國已發展成為由極少數壟斷資本家統治的托拉斯國家。結果造成嚴重的貧富鴻溝。1900年,僅占人口2%的最富裕的美國人擁有了60%的國民財富。
美帝國主義
美西戰爭
19世紀末,美國壟斷資本強烈需求海外市場,對外貿易的增長表明了這一點。從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美國出口數量增加了7倍。由於美國國內市場較大,出口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一般地不超過10%。然而,美國經濟的主要部門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于海外市場。19世紀末、20世紀初,石油有1/2出口,鋼鐵的15%,銅的50%,農業工具的16%均依賴出口。至於農業方面,棉花收成的半數和小麥生產總收入的1/3均供出口。此外,食品、紡織品、燃料、建築材料和各種消費品生產均超過了國內的購買力。189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更使這一形勢變得異常嚴峻造成450萬人失業和民眾的嚴重不滿。面對著國內經濟狀況和社會的不穩定,美國政界和企業界一致相信,唯有擴大出口才能保持國內的繁榮穩定。1897年初,全國最有影響的工商界喉舌《商業日報》稱,美國工業產品己大大超過國內消費的需要,許多產品為國內市場所需的4倍,“這就注定美國要爭奪世界工業霸權”。
當美國踏上海外擴張,爭奪殖民地舞台之際,世界領土已基本上被歐洲列強瓜分完畢。美國壟斷資本便向著力量已經衰落的老朽殖民帝國西班牙開刀,並把侵略矛頭指向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和亞洲最後兩塊較大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賓。
早在內戰後,美國已在美洲、特別是在古巴實行了經濟擴張、至1898年,美國公民在古巴的投資達5000萬美元以上。雖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美國已在經濟上控制了古巴。
古巴人民因不滿西班牙的殘暴統治,從1868年起,進行了長達10年的民族革命戰爭。1895年,獨立戰爭再起。西班牙竭盡全力以極殘暴的手段鎮壓了古巴革命,美國在古巴的投資和商業利益也受到損害。1898年,西班牙駐美大使迪皮伊·德洛梅的私人信件於2月9日為《紐約雜誌》所披露,德洛梅在給朋友的信件中稱美國總統麥金萊是“一個自命不凡的政客”,並透露西班牙決心在古巴頑抗下去。信件的公布使美國的輿論譁然。美國藉口“保護僑民”而炫耀武力,派戰列艦“緬因”號前往哈瓦那。2月15日,該艦發生爆炸,266名官兵喪命。美國方面斷言是因“觸水雷”而爆炸沉沒。4月25日,美國對西班牙宣戰。
美西戰爭實際進行僅3個多月。1898年5月和7月,美國海軍先後在菲律賓和古巴殲滅了西班牙艦隊。12月,美國和西班牙在巴黎簽訂了和約,規定:西班牙放棄對古巴的主權,西班牙撤軍後,古巴由美軍占領;將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讓與美國,美國付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作為獲得新領土的代價。巴黎和約是對古巴和菲律賓主權的粗暴踐踏,是一個重新分割世界的條約。
美西戰爭是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後所進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美國通過美西戰爭,將帝國擴大到亞洲。1898年7月,美國吞併了夏威夷。1899年占領威克島,與德國瓜分薩摩亞群島,得到了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東薩摩亞的土地伊拉島及位於該島的帕果一帕果港。夏威夷、薩摩亞、菲律賓等就像一級級踏腳石一樣,把美國引向遠東和太平洋擴張的新時代。
美西戰爭後,美國政府進一步策劃如何在古巴推行新殖民主義,在給予古巴形式上獨立的外衣下,事實上把古巴變成美國的殖民地。它炮製了一個規定美古關係原則的檔案——“普拉特修正案”,規定古巴不得同外國締結任何損害古巴“獨立”的條約;限制古巴舉借外債;美國有干涉古巴事務的權利;美國在古巴有取得和保持海軍基地的權利。1903年,美國與古巴簽訂永久條約,美國向古巴租借關塔那摩港作為永久性的海軍基地。由此,古巴淪為美國“統而不並”的殖民地。
美西戰爭給老朽的西班牙以致命的打擊。西班牙喪失了它最後殘存的殖民地,從此退出了爭奪世界殖民地的舞台,而美國卻由此而大大膨脹了擴張的野心。正如《華盛頓郵報》1898年的一篇社論所說的:“無論如何,我們為一種新的感覺所激勵。……就象嘗到在屠場上的鮮血的味道,人們嘗到了帝國的味道。”
門戶開放政策
美西戰爭後,美國立即加入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活動。19世紀末,俄、德、英、法、日在中國各有自己的勢力範圍。美國駐華公使田貝擔心地寫道:如果容忍列強瓜分中國的勢頭蔓延下去,“我們就會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但是,當時在中國參加角逐的主要列強的軍事力量都遠比美國強大。美國無力用軍事手段從中國獲得勢力範圍,卻可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力量,以競爭方式來實現其擴張利益。
1899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約翰·海向英、德、俄、日、意、法諸國發出照會,承認列強在華勢力範圍,並要求其他列強“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干涉”;列強應承認它國在本國勢力範圍內享有同等的關稅特權和通商、航運等利益。1900年7月3日,約翰·海向各國發出第二個門戶開放照會,聲明美國政府的政策是“保全中國領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國可以獲得同等和公正的條件,在清帝國從事貿易”,等等。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海外擴張的產物。其目的在於在列強激烈競爭的條件下,為遲到者美國向中國擴展其政治、經濟勢力打開方便之門,根本不是為了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的完整。
門戶開放政策的發表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新階段,即由長期以來跟在英國炮艦後面“分取杯羹”的傳統政策,轉變為奉行獨立的帝國主義大國政策。美國成為列強在亞太地區競技場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政策和外交
進入20世紀,美國壟斷資本勢力迅速膨脹。進一步向海外擴張、尤其是經濟擴張,便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調。美國進行侵略擴張的手段,或使用暴力,揮舞大棒,或以“金元外交”為誘餌,進行經濟滲透。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了有名的“大棒政策”——“說話溫和,但帶根大棒,就定能成功”。其第一個露骨表現便是從哥倫比亞手裡奪取運河區。
美西戰爭後,美國急於在巴拿馬地峽開鑿運河。因為開鑿運河後可溝通兩洋,大大減少美國商船和軍艦的航行時間,使美國兩岸海軍連成一片,無異於使海軍力量增加一倍。
1903年1月,美國採取威脅利誘等方式迫使哥倫比亞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據此美國從哥倫比亞手裡獲得了6英里寬的運河地帶,租期99年美國答應付給哥倫比亞國1000萬美元以及25萬美元的年金。但哥倫比亞議會拒絕批准這一條約。美國便一手策劃了隸屬哥倫比亞的巴拿馬發動“革命”,宣布獨立。美國立即同巴拿馬簽訂條約,控制了巴拿馬運河區。
1914年8月,巴拿馬運河竣工。美國長期以來追求的將加勒比海變成“美國湖”的計畫實現了。巴拿馬運河的修建意味著美國在加勒比海霸權的崛起。
事實上,羅斯福的大棒政策被運用於整個拉丁美洲。
為適應擴張的需要,羅斯福於1909年對門羅主義作了新的解釋,即“羅斯福推論”進一步把不準干涉美洲延伸為美國管理美洲。羅斯福警告拉丁美洲人民說,“在西半球,美國堅持門羅主義,因此在發生作惡多端或軟弱無能的嚴重情況時,對美國而言,儘管勉強,也不得不發揮一個國際警察的作用。”
羅斯福還積極插手歐洲事務。1906年1月,美國派代表參加在西班牙的阿爾赫西拉斯召開的關於摩洛哥問題的國際會議,調解德國與法、英之間的矛盾,從而自建國以來第一次違背不介入歐洲事務的美國傳統外交政策。
1909年接替羅斯福擔任總統的塔夫脫提出了主要套用於拉丁美洲的金元外交。
1912年12月,塔夫脫在最後一次國情咨文中總吉他四年期間的外交政策時稱,“現政府的外交一直是以金元代替槍彈為其特徵的。”其實,這不過是大棒政策的變種,目的在於利用經濟手段對拉丁美洲國家進行控制,進一步杜絕歐洲國家對拉丁美洲事務的干涉。但美國並沒有忘記隨時攜帶大棒,而是金元、大棒交替使用。
1909年秋,尼加拉瓜爆發了反對塞拉雅專制統治的革命。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起義者取得勝利,塞拉雅被迫辭職。阿多爾福·迪亞斯成為總統。新政府成立後,塔夫脫以拒絕承認相威脅,迫使它接受美國銀行家的巨額貸款,以尼加拉瓜關稅作抵押,並允許美國在尼加拉瓜建立銀行和修築鐵路。另一方面,為了鎮壓尼加拉瓜人民的反抗,美國自1912年到1933年(除短時間外)一直在尼加拉瓜駐軍。尼加拉瓜事實上成為美國的第二個古巴。金元外交還在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和海地等國家頻繁推行。塔夫脫的金元外交甚至延伸至遙遠的非洲。1912年美國政府支持其銀行同英法合夥向賴比瑞亞提供貸款。美國由此而控制了賴比瑞亞海關並進而粗暴干涉賴比瑞亞內政。
塔夫脫還把金元外交作為實現對華門戶開放的手段。日俄戰爭後,日美關係惡化,日本控制中國東北的經濟,美國勢力難以滲入。塔夫脫上台後表示,“我特別急於想做的事,就是促進美國資本對中國的投資。”1911年4月,美國和英、法、德組成的四國銀行團與中國簽訂了幣制貸款協定。5月,簽訂了湖廣貸款協定。在幣制貸款協定簽字的當天,美國代表得意地說:“幣制借款完成了,金元外交終於被證明是正確的。”
綜觀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美國經濟和外交,不難看出,美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並在門戶開放、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等一套海外擴張原則和策略的指導下,力求控制加勒比海。中南美洲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並且第一次介入歐洲事務。這些都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遜總統提出“十四點原則”和國際聯盟計畫,以實現“世界領導地位”的圖謀,準備了條件。